掌握了布林带这一能动态反映趋势、波动与支撑压力的利器后,韩风感觉自己的技术分析武器库又充实了不少。布林带如同一位冷静的工程师,用标准差精确地度量着市场的“体温”和“血压”,为价格波动构建了科学的弹性边界。
然而,在复盘历史走势时,他常常感到一种更深层次的困惑:为什么一轮大级别的牛市,总是看似杂乱无章,却又隐隐遵循着某种相似的节奏?为什么在经历了“恐慌性下跌”后,市场往往能走出“绝望中诞生”的行情?这些宏观的、周期性的价格运动背后,是否存在着某种普适性的内在规律?
布林带提供了空间的坐标,但他渴望一种能解读市场时间与结构韵律的“地图”。这种渴望,将他引向了技术分析领域中最富哲学色彩、也最具争议的理论——艾略特波浪理论。
“这难道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玄学吗?”韩风内心充满了怀疑。但他想起了一句在交易者中广为流传的话:“在刚开始学习时,你认为波浪理论是垃圾;当你真正理解它之后,你会视其为瑰宝。”
他决定沉下心来,暂时抛开对精确预测的执念,先去理解其核心思想。
艾略特波浪理论的核心前提是:群体的情绪(市场心理)总是在乐观与悲观之间循环往复,这种集体心理的韵律,会通过价格走势呈现出可识别的模式。 这些模式具体表现为在主要趋势方向上以五浪结构推进(驱动浪),在调整趋势方向上以三浪结构回调(调整浪)。的市场循环由“五浪上升+三浪下跌”的八浪构成。
“五上三落,八浪循环……”韩风在纸上画下了这个最基本的模式。
他首先深入研究驱动浪,即与主趋势方向相同的五浪结构(在牛市中为上升五浪,在熊市中为下降五浪)。
画完这五浪,韩风仿佛看到了一轮完整牛市的众生相:从绝望(1浪)、怀疑(2浪)、希望与狂热(3浪)、犹豫与换手(4浪)到最后的疯狂与幻灭(5浪)。这不仅仅是价格的波动,更是一部赤裸裸的市场心理剧。
驱动五浪结束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调整浪,通常以a、b、c三浪的形式展开。
“上升五浪是‘因’,是能量的积累和释放;下跌三浪是‘果’,是对之前过度上涨的修正和清算。”韩风在笔记上写下了自己的理解。驱动浪(五浪)决定了趋势的主方向,而调整浪(三浪)是对主趋势的休整,但不会改变其根本方向——除非这个八浪循环的级别已经结束。
理解了基本模式后,韩风开始接触波浪理论中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规则和指南。这让他明白了为何波浪理论被称为“艺术”而非“科学”。
2 交替规则(alternation):这一指南提示市场很少以相同的方式连续运行两次。例如,如果第2浪是以简单、急速的“之字形”调整完成,那么第4浪就很可能以复杂、耗时的“平台形”或“三角形”调整出现。这提醒交易者,不能期望市场会简单重复上一次的行为。
3 通道线:连接第1浪和第3浪的终点,可以画出一条上轨(在牛市中),再通过第2浪的终点画出一条平行线,往往能有效地预测出第4浪的回调低点和第5浪的终点。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预测工具。
4 斐波那契数列与比率关系:这是波浪理论预测功能的核心数学基础。韩风惊讶地发现,波浪的各个段落之间,存在着惊人的斐波那契比率关系。
“原来如此!”韩风恍然大悟。之前学习布林带时,他理解了空间的动态边界;而现在,波浪理论结合斐波那契比率,似乎在尝试为市场运动提供一套“时空坐标”。它不仅告诉你价格可能会走到哪里(空间),还通过浪型结构告诉你现在处于趋势的哪个阶段(时间)。
为了验证,他调出了一轮完整的a股历史牛市-熊市周期图表。他尝试着去数浪,过程极其痛苦。同一个走势,他似乎能数出好几种不同的可能。理论中描述的各种复杂情况:
数浪的数个小时里,韩风时而觉得豁然开朗,时而觉得一片混沌。他深刻地认识到,波浪理论最大的难点和魅力就在于其灵活性和多重可能性。它提供的不是一个唯一的、精确的答案,而是一个概率性的框架。交易者需要同时考虑几种最可能的浪型划分,并根据市场的实际走势,不断地进行排除和修正。
“它更像是一种思考市场整体结构和位置的语言,而不是一个精确的买卖点指示器。”韩风得出了初步的结论。
他将波浪理论与之前学到的工具进行了融合思考:
1 与趋势工具结合:波浪理论定义的“趋势”更为宏观和结构化。当判断市场处于驱动3浪时,应坚决持有,忽略小的回调;而当市场运行至推测的第5浪时,则应结合acd顶背离、rsi超买等信号,提高警惕。
2 与布林带结合:在驱动3浪中,价格往往会持续运行在布林带上轨之外,此时不应因“碰上轨”而轻易卖出。而在第4浪调整中,价格常常会回踩甚至短暂跌破布林带中轨,如果此时中轨方向依然向上,且符合波浪理论的调整幅度(如回撤0382),这可能是一个极佳的入场点。
3 与成交量结合:理想情况下,第3浪应伴随最大的成交量,第5浪的成交量应萎缩,而c浪的成交量应在恐慌中再次放大。成交量是验证浪型判断的重要依据。
在今天的交易日志上,他没有画出一个确定的浪型图,而是画下了那个最基本的“五升三降”八浪循环图,并在旁边写满了注释和思考。
今日学习主题:艾略特波浪理论——市场的结构与韵律。
1 哲学内核:市场价格运动是群体心理韵律的体现,呈现为可识别的波浪模式。
2 基本结构:一个完整循环由驱动五浪(1-2-3-4-5)和调整三浪(a-b-c)构成。
5 关键工具:斐波那契比率是测量波浪空间关系的尺子;通道线可用于预测目标位。
6 核心心法:波浪理论是概率框架和结构语言,而非精确预测工具。必须坚持三大铁律,运用交替等指南,并时刻考虑数浪的多种可能性,随市场演化而修正。
重要提醒:切忌陷入‘为了数浪而数浪’的执念。当数浪清晰时,它能提供巨大的战略优势;当数浪模糊时,应回归更基础的趋势和指标判断。它应是决策的‘战略地图’,而非束缚思维的‘牢笼’。”
合上日志,韩风走到窗前,看着窗外城市的灯火。他感到自己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之前学习的k线形态、均线、acd、rsi、布林带……如同一个个精密的战术武器,而波浪理论,则试图为他提供一张俯瞰整个战场的战略地图。这张地图虽然模糊,有时甚至指引方向不明,但它让他第一次开始从“结构”和“周期”的宏大视角来审视市场的起起落落。
他知道,自己离真正掌握这门“艺术”还差得很远,这需要经年累月的复盘和实战感悟。但这一扇门的打开,已经让他看到了技术分析更深、更广的天地。接下来,他需要学习更基础的战术动作——如何精确地画出支撑与阻力线,为这张战略地图标注上更清晰的坐标。
(第三十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