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不用做?
天底下有这么好的事情?
李世民脸色微微一动,随后抚须问道:“承乾,你们不需要朕出资?”
奇怪!
这混小子会这么大方?
贩卖美酒的时候,这混小子死活不肯给他分一杯羹,今日怎么如此爽快?
一点也不像他的行事风格!
李承乾摇了摇头道:“制盐要不了多少成本,前提由苏亶垫资,盈利后优先把垫资的钱还给他。
“而且贩盐乃是薄利,赚不了几个钱。”
目前粗盐的对外贩卖,也就1文一斤。
他们要是大批量购买粗盐,恐怕2文能买三斤,甚至价格还能压得更低。
制雪花盐的最大花销,其实是买木材和薪炭。
李世民听到赚不了几个钱,他的眉头微微一皱,随即在心里盘算起来。
思索片刻,他也没有捋清楚。
李世民低声问道:“朕一年约莫能分到多少钱?”
“有没有5万贯?”
啥?
5万贯?
如果占七成股才分5万贯,这活还有做的必要么?
李承乾拱手说道:“父皇,如果雪花盐在大唐前面铺开,您一年约莫能赚取25万贯。”
“前期刚推广,您每月估计只能赚1万贯。”
李世民听闻自己一年能赚25万贯,就连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这笔钱可不少啊!
要知道这只是他其中的一项收入,每年能多赚25万贯,他的内帑也充盈不少。
除了李世民惊愕外,御台之上的燕德妃,她同样双眼充满异色。
“得跟贞儿说一声才行!”
“要是太子也能带贞儿做生意,以后可就不愁了!”
她心里很清楚,待陛下百年以后,她得跟着儿子李贞生活。
如果儿子能跟随太子做生意,也会成为太子最为信任的人,儿子以后也会被太子委以重任。
沉默许久。
李世民微笑着说道:“承乾,此事就这么定了,如果需要朕协助,你尽管跟朕说。”
“诺。”
李承乾拱了拱手。
他之所以让李世民在贩盐的生意分一杯羹,也是看着利益不大的情况下,让李世民尝一尝甜头。
不然自己后续再做其他生意,肯定会遭到李世民的嫉妒。
到时候吐出去的利益,反而会更多。
李世民温声说道:“承乾,明日李恪、李贞和李慎等人回到长安,其余藩王早己经回来,朕打算在后天举行家宴。”
“此次宴席,就做全猪宴,朕要让他们都尝一尝家猪的味道。”
“你来安排宴席之事吧。”
家猪阉割法推出去的这段时间,并没有得到太大的反响。
核心原因,是各州刺史和门阀世家的人不重视,他们有大肆圈养家猪的实力,可却没有付诸行动。
而百姓零零散散养一两头猪,也没办法把养猪的规模做大。
照这么发展下去,数年内猪肉的价格都不会有变化。
李世民要让一众藩王先尝到猪肉的美味,然后让他们在各自的封地内,带头圈养家猪。
如此一来,百姓才会纷纷效仿。
李承乾拱手说道:“父皇放心,儿臣会安排好。”
父子二人又聊了几句,随后李承乾告辞离开。
看着李承乾大步走出甘露殿,燕德妃提起裙摆走下御台,她走到李世民的身边撒娇着说道。
“陛下,贞儿一向崇拜太子,时常嚷嚷着要向太子学习。”
“可贞儿在扬州就藩,没办法跟随太子做事。”
“您得给贞儿一个机会才是。”
李世民转头看了燕德妃一眼,脸色依旧保持着淡然。
昨日韦贵妃过来找他,也想让自己调李恪回来长安周边任职,甚至还暗示自己任命李恪为雍州牧。
燕德妃虽未明说,可她的小心思却不难猜出。
李世民微笑着说道:“爱妃,朕会跟太子提一句,让他带一众弟弟做点小生意。”
“至于对李贞的任命,朕心里自有计划。”
扬州乃是繁华的上州,外出就藩的一众皇子里面,李贞的封地属于靠前位置。
燕德妃的嘴巴动了动,也没有继续多言。
不过她美艳的脸上,露出几分遗憾。
翌日。
百官朝会后。
李承乾刚回到东宫,李治就兴致勃勃地走了进来。
一番躬身行礼后。
李治神色激动道:“大哥,父皇说明日下午举行的家宴,要举办全猪宴。”
“您看需要多少头猪,我这就派人去抓回来。”
他现在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看到一众藩王和百官吃他圈养的猪肉,那一句句夸赞无比受用。
暗忖一番后。
李承乾微笑着说道:“雉奴,你把家猪都带回长安圈养,除了明日的家宴外,半个月后的大朝会,也举办全猪宴。”
“让各州刺史都清楚家猪的美味,我们开设家猪养殖场,才有贩卖的渠道。”
酒香也怕巷子深。
去年为了推广美酒青玉露,他特地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诗会,还拿出万贯当做赏赐。
而家猪在世人眼中的形象一首是贱肉,他得先把官吏和世家的观念扭转,再慢慢改变百姓的看法。
毕竟猪肉的第一批受众,一定是那帮不缺钱的世家之人。
这些世家之人有钱锻造铁锅,家里柴米油盐酱醋茶不缺,他们才能大量消耗猪肉。
至于普通百姓,恐怕还要晚两三年才吃得起。
“好!”
李治微笑着点了点头。
他接着说道:“大哥,我打算在明年初春以后,派人在关内道、河东道、河南道、河北道和江南诸道,建设300个大型养猪场。”
“您占五成股,我占三成股,我岳丈王仁祐占两成股。”
顿了顿。
李治搓着手说道:“所有经营的花销,由王仁祐垫资。”
“您看如何?”
别看李治今年才18岁,他己经娶了王妃。
他的妻子来自太原王氏,岳父名叫是王仁祐,此前担任罗山县令,因嫡女被选为晋王妃而擢升为陈州刺史。
也算是父凭女贵的人。
李承乾微笑着说道:“雉奴,就按你说的办。”
“好!”
李治神色激动拱手应道。
他也没有在东宫多待,而是回去派人去庄园运猪回长安。
看着李治离开的背影,李承乾微笑着嘀咕道。
“这混小子,倒是挺有想法。”
他也没有多想这件事,而是低头批阅其奏疏。
下午。
闲空下来的李承乾,想到造纸术技术迟迟没有新的突破,于是派亲卫把造纸匠叫来东宫。
李承乾轻声问道:“造纸术可是遇到技术难题?”
沉默数息。
为首的工匠禀报道:“太子殿下,目前新造纸技术的最大难题,是纸张的晾干。”
就这个小问题?
李承乾朗声说道:“制作一个纸张烘干机,人工晾干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