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藩王听到李世民的话,他们的表情微微一顿,并没有人敢吱声。
沉默十余息。
李世民转头朝李丽质询问道:“丽质,方才发生了何事?”
李丽质微笑着应道:“回父皇,方才江王和虢王想要太子带他们一起赚钱,太子把他们大肆敛财,府中财物堆积如山之事说出来,诸位宗亲就不说话了。”
这
李世民的脸色微微一变。
没想到李元祥和李凤两个纨绔王子还不知道收敛,三番两次在众宗亲的面前挑战太子的权威。
两个挨千刀的蠢货!
此前李承乾就想收拾他们,现在还闹这么一出,他们两人的下场恐怕难以预料。
算了!
这两人在封地内把百姓扰的民不聊生,让他们吃一吃苦头也好,还能把其余藩王给震慑住。
这帮藩王在这些年大肆敛财,而且越来越不知道收敛,李承乾杀鸡儆猴也好!
“咳咳。”
李世民轻咳两声,随后摆了摆手说道:“既然是开玩笑的小事,那就随他而过,开始今天的宴席吧。”
“来济命人上膳食。”
他也没想到一向沉稳有度的李承乾,竟然会当着一众宗亲的面,揭李元祥和李凤两位王爷的短。
后续这帮藩王回到封地,心里多少会有些想法。
就是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有异心啊!
“诺。”
来济领命后,快步离开大殿。
过了片刻。
李元祥连忙说道:“陛下,臣方才只是跟太子殿下开个玩笑,臣绝对没有窥觑太子生意的意思。”
“还望陛下和太子殿下明鉴。”
李凤也慌忙站起来:“陛下,臣对太子充满敬意,绝无冒犯之意,还望太子殿下不要怪罪臣。”
众人看着脸色慌张的李元祥和李凤,他们微微摇了摇头。
现在后悔晚了!
当初阴阳怪气太子的时候,他们可不是这副口吻。
现在还想太子原谅他们,简首是痴人说梦!
御台上。
李世民笑呵呵说道:“朕方才说了,你们和太子所谈之事,就是寻常的玩笑话,大家都不要往心里去。”
说着他也没有继续搭理两位藩王。
李世民接着说道:“诸位宗亲,我们每年才聚一次,得让宴席热闹起来才行。”
“今日宴席还是比试作诗,作诗的题目就以元正为题吧。”
“魁首者赏十三銙玉带一条!”
什么!
奖赏十三銙玉带!
这一条玉带乃是无价之宝,而且当前朝中也就陛下和太子两人,才有资格戴十三銙的玉带。
现在陛下赏赐这一条玉带给魁首者,那个是身份的巨大象征。
这帮藩王眼热片刻,心情顿时变冷。
有太子这位大唐诗仙在,他们获得魁首的机会十分渺茫,如果太子照常发挥,魁首肯定还是属于太子。
御台上。
韦贵妃娇声道:“陛下,今年作诗比试,您可不能让太子参与进来。”
“太子诗词无双,我们可比不过太子。”
其余嫔妃和公主,她们也纷纷应和,都表示太子不能参与作诗。
其余藩王虽然没有说话,但是他们的表情不难看出,也希望陛下把太子剔除在外。
御台上。
李世民笑呵呵问道:“太子,大家都认为你作诗的实力强,要不你跟朕一起当评审?”
李承乾拱了拱手道:“好。”
十三銙玉带东宫有不下10条,对于玉带的赏赐,他没有什么感觉。
毕竟这东西对他来说没有什么用,但是对于一众藩王和公主而言,这却是无价之宝。
众人看到太子没有参与进来,脸上全都露出笑容。
而李泰虽然也有几分欣喜,但是想到一众宗亲都是畏惧太子作诗的实力太强,而不想跟太子比试作诗,他的心情再次变得沉重起来。
“哎!”
“明明李承乾那个瘸子拿不到巨大的奖赏,怎么感觉李承乾反而己经赢了一样?”
“真让人心里难受!”
李泰回长安路上的心情十分激动,可被父皇接二连三安排棘手的任务,他现在恨不得马上跑去夏州任职。
要是在长安待太久,他也不知道父皇还会丢什么棘手的事给他去做。
没过多久,内侍便端着一碟碟美味佳肴过来。
大殿右侧首位。
宗正卿李神符端起酒樽站起来说道:“陛下,臣祝您去泰山封禅成功,成为大唐第一位去泰山封禅的雄主!”
“希望我们大唐后续的君主,都能携带大功去泰山封禅!”
一众李氏宗亲没有丝毫的犹豫,他们纷纷端起酒樽站起来示意道。
“恭贺陛下泰山封禅成功!”
对于雄才大略的李世民去封禅,他们这帮宗亲全都持赞成态度,毕竟李世民的功绩有目共睹。
李世民笑容满面道:“诸位同喜。”
一杯酒下肚后,大殿内的气氛也缓和不少。
接下来的宴席中,众人除了恭贺李世民去泰山封禅外,也就聊聊他们在封地遇到的事。
至于李元祥、李凤和李元婴等人,他们的神色十分忐忑。
别人在觥筹交错时,他们几人则在不停地交流眼神,脸色看起来愈发的焦急。
副首位置。
李承乾的目光也留意到李元祥和李凤等人的神色,他微微摇了摇头,随后和身边的人低声闲聊。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李世民朗声说道:“诸位,可作出关于元正佳节的好诗?”
此话一出,大殿内顿时安静下来。
过了十余息。
越王李贞站起来说道:“父皇,太子在去年做了一首《元日》,儿臣作的这首诗便名为《元正》吧。”
“朱扉映日启新正,宗亲环侍集瑶庭。”
“笙箫迭奏春光暖,共沐恩波乐事宁。”
随着李贞把诗念出来,顿时得到众人的一顿拍手叫好。
紧接着一众皇子、公主、嫔妃和藩王,他们纷纷把自己作的诗念出来。
等众人把诗词都念出来后,武媚娘这才缓缓站起来说道。
“陛下,诸位宗亲作的元正诗,都是跟皇家相关,而臣妾作的这首诗跟百姓有些关联。”
“其名便唤作《田家元正》吧。”
顿了顿。
武媚娘看了太子和一众藩王一眼,随后清脆的声音缓缓响起。
“茅檐晓日暖炊烟,村酒盈樽贺新正。”
“桃符斜贴柴门畔,稚子争簪彩胜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