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最佳影片的获奖者,在领奖台上秤击电影节,这是三大电影节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事,第二天早上全球主要媒体的娱乐版都是方致远开炮的新闻,不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媒体对这件事的态度完全不同。
德国媒体儿乎都在抖击方致远,在他们看来柏林电影节是对中国电影最友好的电影节,他们给了中国电影第一个三大电影节最高奖,去年又给了两尊金熊,而今年不但让四部华语电影入围主竞赛单元,评委也有两个中国人。方致远却利用这种友好,背刺了柏林电影节,他简直就是小人。
三大电影节之间是竞争关系,正常情况下,柏林电影节出问题,法国媒体肯定会跳出来嘲讽一番,狠狠进行拉踩,但方致远击的不只是柏林电影节,而是三大电影节,甚至整个欧洲电影节,
法国都站在了柏林电影节一边。
《世界报》直接对方致远开火:“方致远对电影节的指责是没有道理的,《盲井》能够获奖不是因为电影展现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而是拍摄手法上的创新,是因为故事足够动人。方致远的言论伤害了柏林电影节,伤害了支持《盲井》的评委和观众,也伤害了那些登上三大电影节舞台的中国导演。”
《费加罗报》则直接拿方致远是国营电影厂厂长的身份说事:“方致远是中国最大的电影厂厂长,他在柏林电影节上发言完全是政治表演,他用柏林电影节,以及欧洲电影节的名声,换取了政府的认可,换取了光辉璨烂的政治前途!”
英国是世界闻名的搅屎棍,出了这种事,肯定要出来搅一搅。
《泰士报》在摔击方致远作秀的同时,对柏林电影节进行了毫不留情的嘲讽:“最近几年中国电影受到三大电影节疯狂追捧,本届柏林电影节更是有四部华语电影入围,评委中也有两位华人,柏林电影节试图借助中国电影的声势,让本届电影节焕发青春,然而方致远对三大电影节的指责,让本届柏林电影节彻底成为一出悲剧。”
《卫报》阳阳怪气的表示:“毫无疑问,中国人是本届戛纳电影节的大赢家,他们获得了三项大奖,而且成为反对西方偏见、反对东方主义的英雄。德国人成为彻底的输家,他们输掉了名誉,
也输掉了电影节的公正形象。”
美国媒体对三大电影节不是特别待见,因为欧洲电影节通过三大电影节,创建了一套自己的话语体系,而这套体系正是欧洲抵抗好莱坞入侵的重要阵地。方致远对着这套体系开火,符合美国利益,美国媒体几乎都站在了方致远一边。
《纽约时报》以“中国导演以行为艺术戏耍柏林”为题,为方致远鼓掌叫好:“方致远认为三大电影节对东方电影存在刻板印象,只有展现贫困落后的一面的电影才能获得大奖,他便拍摄了符合这一标准的《盲井》。等到柏林电影节把金熊奖颁给他的时候,他在领奖台上公布了来龙去脉。
这是一次堪称伟大的行为艺术,戳穿欧洲电影节尊重艺术的伪装,完全可以和杜尚展出小便池相媲美。”
《洛杉矶时报》则对欧洲电影节进行了嘲讽:“从八十年开始,欧洲电影节就有个非常明显的倾向,就是题材决定一切。西方电影必须展现社会问题,而东方电影必须展现贫穷落后的面目,这成为了一种公式。去看看那些获奖的电影,很多影片简直一个模子塑出来的,真正的艺术精品,却因为不符合这个公式而得不到肯定。”
《华盛顿邮报》的评价更是简单直接:“方致远在领取金熊奖时的发言,让三大电影节成为笑话,也让方致远成为东方和第三世界的英雄!”
东亚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媒体早就发现,在三大电影节获奖的电影,基本上都是描写社会阴暗面,都是自我贬低和矮化的电影,黑泽明在国际上的影响非常大,但在东瀛国内,却被不少人骂“用民族阴暗面讨好洋人”的日奸。
现在方致远把这个问题挑破,自然得到东瀛媒体的支持。
东瀛的《读卖新闻》表示:“欧洲电影节打造的目的之一就是丑化东方和第三世界国家,通过电影语言将这些锁定在被拯救者位置,其本质与殖民时期的人种学展览无异。这种文化规训不仅存在于电影界,更蔓延至整个社会,中产阶层节衣缩食购买欧洲奢侈品的行为,就是欧洲文化对东瀛社会规训的结果。”
《朝日新闻》则为很多无法登上国际舞台的东瀛电影叫屈:“东瀛有很多非常优秀导演,有很多展示东瀛生活的电影,比如小津的电影,可这些的电影总是被三大电影节无视,无法登上国际舞台,而被三大电影节看中的电影,往往是展现东瀛丑陋一面的电影。”
韩国最大的报纸《朝鲜日报》对方致远的发言大加赞赏,甚至将他跟刺杀伊藤博文的安重根相比,认为这是东方电影对西方电影霸权的完美反击。
在方致远的同时,他们不忘对韩国电影进行吹捧:“最近几年中国电影在三大电影节大放异彩,将三大电影节最高奖拿了个遍。很多韩国影评人在问,中国电影都崛起了,韩国电影什么时候能崛起?其实韩国电影并不比中国电影差,韩国也有非常优秀的导演,只是韩国电影人有尊严,不愿意用抹黑国家的方式,到三大电影节拿奖。”
国内媒体几乎都站在方致远一边,为方致远拍手叫好。
“三大电影节从诞生开始,就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能够在三电影节拿奖的电影,都是有政治因素的。方致远在柏林电影节的领奖台上说不,是中国电影人对某些西方电影节玩弄意识形态的公开挑战和明确回应。”
“世界电影话语权在西方手里,电影能走到今天,是西方先驱者们一枪一炮打出来的,在挑战中发展起来的。对中国而言,电影是舶来品,我们可以学欧美电影的技术,但不能成为西方思想的奴隶,方致远的发声是对中国电影的当头棒喝。”
“方致远第一部电影就拿到了柏林电影节的最高奖,如果继续拍下去,肯定会拿到更多奖项,
成为西方人口中的艺术大师,然而他在领奖的时候,却选择了向西方对东方和第三世界的歧视开炮,这无疑让欧洲电影节从此对他关上大门,断送了他成为艺术大师的口可能,不过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电影的英雄!”
“”
方致远的发言在媒体大规模报道后,在国内引起了热议,普通人几乎都站在方致远一边,觉得方致远说得好,觉得方致远给中国电影长脸了,甚至被看成民族英雄。
“我早就想说了,张艺某、陈楷歌他们的电影拍得都是中国丑陋的一面,是用家丑换外国人的认可,结果一些人说我不懂艺术,说我过于自卑,现在方致远在柏林电影节说出了跟我差不多相同的话,那些反驳我的人呢?”
“方致远真的太牛逼了!本以为他没有拍过电影,他拍的电影不可能入围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没想到他的电影不但入围了,而且获得了金熊奖,真的太牛逼了!跟他打赌的人这下傻眼了,
彻底成小丑了!”
“方致远说得特别对,三大电影节的奖项,是给东方叛逆的荣誉。只有抹黑自己国家,故意丑化自己国家的电影,才能在三大电影节获奖!张艺谋、陈楷歌这些在三大电影节斩金夺银的人不是英雄,而是卖国贼!”
“”
电影局的办公室里,滕进闲看到报道后,满意地笑了。
去年年初,王小帅他们因为在鹿特丹电影节搞事,被外国媒体热捧,他们也在国际上打响了名声。这让很多渴望成名的年轻导演,有样学样,专门去捡那种过不了审的内容拍,然后以禁片的名气去国外参赛拿奖,从而扬名立万。
方致远这么一搞,欧洲电影节肯定对中国电影肯定心生警剔,害怕同样的事情再来一次,让自己成为国际笑话,而且三大电影节在老百姓的口中也彻底臭了。
如此一来,骗廷杖去欧洲拿奖的电影就会大大减少。
电影局就不会因为出现大量的电影而头疼了。
《秋菊打官司》和《霸王别姬》三大电影节获得最高奖后,北影厂都在厂里和厂门口悬挂横幅表示庆祝,现在《盲井》拿到了金熊奖,北影厂实现了三大电影节最高奖大满贯,按道理来说,应该悬挂横幅进行庆祝。
只是看到方致远在柏林的发言后,厂领导放弃了这个想法。
毕竟方致远已经说了,三大电影节最高奖,是给东方叛逆的荣誉。
要是厂里挂横幅庆祝,岂不是庆祝成为东方叛逆?
尽管厂里没有对《盲井》在柏林获奖,以及方致远在柏林的发言大肆宣扬,但这件事还是在北影职工中引发热议,大家都觉得方致远干得漂亮。
“咱们北影厂跟评论界因为商业和艺术的问题,在报纸上论战了将近两年,方厂长在柏林的这番话,算是给这场论战划上了休止符。评论界没脸再吹那些去欧洲拿奖的电影,也没脸吹欧洲三大电影节了。”
“王小帅那帮人简直就是小丑,整天把艺术挂在嘴上,想要去欧洲电影节拿奖,结果他们连入围三大电影节的资格都没有。倒是方厂长第一次拍电影,就拿到了金熊奖。我真想看看王小帅他们的表情,我相信一定特别精彩!”
“方厂长这一招简直太妙了!他的这番讲话,直接把三大电影节搞臭了,那些想去三大电影节拿奖的人,以后再去三大电影节的时候,就得掂量掂量,因为大众心中,去三大电影节拿奖,就是妥妥的汉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