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华娱1990,我是电影厂厂长 > 第352章 中国!中国!

第352章 中国!中国!(1 / 1)

距离巴黎150公里的亚眠市滨海努瓦耶勒镇诺莱特村的农田中,有一座中国劳工墓地,这是整个欧洲最大的中国劳工墓地,安葬着884位中国劳工。

在法国欧华历史学会会长叶念琛陪同下,方致远来到了诺莱特劳工墓。

叶念琛是旅法学者,1988年法国政府为中国劳工竖碑后,他对一战中国劳工在法国的历史产生了兴趣,开始进行研究,是一战劳工研究方面的专家。

诺莱特劳工墓大门是中国式牌楼建筑,两侧的牌柱上刻有时任中国驻英国大使施肇基写的对联:“我欲多植松秋生长远为东土荫,是亦同痪袍泽勋劳宜媲国扬名。”其侧附有旁注:一战期间有9900名华工遗骸葬于法境。

叶念琛看着附注上的数字,对方致远道:“9900名这个数字不对,死亡华工人远远不止这个数,当时欧洲华工有14万人,仅英法军队中死亡和下落不明的就将近2万。”

进入墓园,一眼望去,里面的墓碑整齐得让人有些晕眩:没有常见的雕塑,没有各色的墓穴,

只有一块块简单的大白石上刻着逝者的名字、祖籍和去世时间。有些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只剩下生前的编号和诸如“永世流芳”“鞠躬尽”“勇往直前”等字样。

方致远发现墓碑上的籍贯大多是山东,就道:“这些劳工主要是山东人?”

叶念琛点头道:“英法在中国招募劳工,范围涉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10馀个省,其中山东人最多,14万华工中有一半是山东人,长眠在这个墓地的华工大部分都是山东人,其中寿光的最多,当时英国人和法国人更愿意招募山东人。”

“是因为山东人身材比较高大吗?”

“没错,山东人身材高大强壮,守纪律、能吃苦、特别能干活,十分符合优秀工人的条件。还有一个原因是山东的纬度与法国相近,气候环境相似,山东人到了法国,能很快适应环境而避免出现水土不服现象。”

“为什么这里会安葬着这么多劳工?”

“根据我掌握的信息,这里当时有英军在法国最大的弹药库,而且有中国劳工营地,曾经多次遭到轰炸,1918年5月23日晚上发生过一次大轰炸,有几十名中国劳工在这场轰炸中死亡。”

说到这里,叶念琛叹了口气道:“这里的劳工除了被炸死的,还有不少1918年的大流感中病死的,也有积劳而死的,还有不少中国劳工遭遇轰炸惊吓或者思乡成疾而疯掉,这些人都被关进专门收容中国劳工的精神病院,死后都被埋在了这里。”

“真的太惨了!”

“这些中国劳工真的非常惨,他们本来签的是劳工合同,准备赚到钱后,回国好好过日子,但英国人把很多劳工都放到前线,做最危险的事情,包括挖战壕、修筑工事、运送弹药、掩埋尸体、

修路架桥,甚至还让华工去排除地雷。

这些劳工每天要工作10到16个小时,不准随便说话,随便活动;如果有华工表现出不够顺从,

甚至是稍有敌意,立刻就要遭到英国军官的一阵皮鞭毒打,甚至关入监狱,有不少劳工因为跟英国人冲突而被开枪打死,简直跟奴隶差不多。

很多华工们冒着枪林弹雨在最前线修工事,等工事修好,才让士兵进入战壕,有时候中国劳工距离敌人的战壕就几十米,等到敌军冲过来,劳工来不及撤退,只好用手中的铁撬、铁锹与敌军拼死搏斗,不少劳工惨死在战壕里。”

“哎,国家弱小,国民在外面就没有尊严。”

“是啊,国家不够强大,到了外面处处都会受气。相较于为英国军队服务,法国招募的劳工主要在工厂做工,情况要稍微好一些,虽然他们干的也是最辛苦的工作,但至少不会受虐待,而且能跟法国女人交往,甚至是结婚。”

“当时跟法国人结婚的中国劳工有多少?”

“具体有多少已经无法考证。当初跟法国人结婚的劳工很多,不少都有了孩子,但很多人最后被迫离开法国妻子孩子独自回去了。当时中法通信很困难,一般他们回国后,和法国妻子都断了联系,从此再也没有相见,出现了很多人伦悲剧。”

“有法国女性跟劳工回中国吗?

“应该没有,有不少劳工想带法国妻子返回中国,但当时法国禁止女人搭乘运送劳工回国的船舶去中国,一名劳工偷偷把他的法国妻子裹在毯子里偷运上船,但她被发现并带回岸上,这个政策导致不少劳工被迫跟他们的法国妻子或者女朋友分离。”

离开墓园,方致远他们拜访了当地一位老人。

这位叫纳塔莉-萨勒夫人的老太太,已经九十岁,是当地仅存的见过中国劳工的居民。老太太年纪年纪已经很大,但口齿比较清楚,给方致远他们讲了不少关于华工的见闻。

老太太对劳工比较同情:“那些人很惨!我们看到英国看守像打狗一样殴打他们,把他们的鞋子、衣服全部脱掉,绑在桌子上,一直鞭打他们直至流血;接下来,英国人用刷子和热水将他们擦干净,不留痕迹,然后人们将他们送往劳工医院。”

老太太神情中流露出惊恐之色:“真的很可怕,有的人未经审判就被枪决了,我见过一个人被绑在对面那棵树上,被牛筋鞭残忍地抽打,当人们解开他时,他已经死去。那些英国人是种族主义者,他们说那些劳工是食人族、是chk。”

方致远牙根都咬紧了,心里的火气腾腾往上窜。这种劳工明明是为英法而奔赴欧洲的,可英国人对他们却没有半分尊重,甚至不把他们当人看!如果有个英国人站在面前,他肯定会对他们说:“你们就是一群自翊文明的野蛮人!”

离开诺莱特的时候,方致远心情有些沉重。窗外是绿油油的田野,金灿灿的阳光洒满大地,给人安静祥和的感觉,但在方致远的脑子里,却是此起彼伏的呼喊和尖叫声,那是华工们的愤怒与不甘,穿越90多年时空的回响。

方致远长长叹了口气,痛心地道:“14万中国劳工漂洋过海,远赴欧洲,为拯救英国、法国和比利时的命运而出生入死,他们流血牺牲,为英法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我们国家争取到了战胜国资格,但后来他们却被集体遗忘。”

在1988年的纪念铜牌揭幕仪式上,两位老华工吕虎臣、曾广培亲临现场,并被授予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现在两人都已经去世,方致远没有见到他们,不过他在拉罗舍尔市见到了一位叫朱桂生的劳工。

朱桂生是1896年生人,已经97岁,他的妻子芭蒂斯特是1990年生人,也已经94岁。两位老人身体都还不错,但口齿已经有些不清,脑子也有些糊涂。不过朱桂生见到方致远后非常激动,他拉着方致远的手,含混地道:“中国!中国!”

朱桂生大女儿吉罗荷对方致远道:“父亲一直思念家乡,但一直没有机会回去,这是他非常大的遗撼。只要见到中国来的人,他就特别高兴。有一次兰斯来了艘香江货轮,他特地请香江船员到家里做客,那就是当时跟香江船员的合影。”

吉罗荷抬手指着墙壁上的一张照片。

方致远抬眼一看,照片里果然都是黑眼睛黄皮肤的黄种人。让他意外的是在墙壁上还有一些北平和江苏的照片的,照片上是一个30来岁的法国姑娘,看样子应该是老爷子的孙女。

吉罗荷解释道:“这是我女儿到中国旅游时拍的,父亲经常会看着这些照片发呆,以前没有能力回中国看看,现在倒是可以去中国看看了,他的身体又不允许。他经常感慨地说,我亲眼看着我的老乡一个个离去,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

吉罗荷告诉方致远,朱桂生是个孤儿,1896年12月24日出生在江苏溧阳。1917年的春天,他在街上看到一则gg:“带着至少5年的合同去法兰西吧!你的年收入将达到2000法郎,回来时你将成为大富翁。”一无所有的朱桂生被gg打动,很快报了名。

朱桂生坐邮船在海上漂泊五个多月才到达法国马赛,被分配到法国西南部的拉罗舍尔市兰斯区参加战地服务,时年二十岁,劳工编号是27746。

一战结束后,经历了许多苦难的大部分华工返回祖国家乡,朱桂生等约三千华工则在法国住了下来,成为法国第一批华人移民。1921年,朱桂生与法国姑娘芭蒂斯特相爱结婚,并育有一子二女。

朱桂生与芭蒂斯特的婚事一波三折,他们被迫当了三次新郎新娘,婚礼马拉松长达5年,直到1926年,他们的夫妻关系才得到法律条款和宗教教义的承认。

事情的起因是,按照法国1801年修订的法律规定:本国女子如果嫁与外国人,将会自动丧失法国国籍。朱桂生与芭蒂斯特只能以中国人的名义在1921年成婚,结婚证书由中国驻法国大使馆颁发。

4年后,两人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法国法律修改了本国女子与外籍男子的婚姻条款,他们两个都改为法国国籍,在市政厅举行了第二次结婚仪式。

不过芭蒂斯特是天主教徒,在教堂举行婚礼是她梦想,朱桂生信仰的是本土宗教,但为了满足妻子的愿望,1926年,他添加了天主教会,并在教堂举行了第三次婚礼。

告别的时候,方致远握着朱桂生的手,郑重地道:“我们一定把这部电影拍好,争取让整个世界都知道这段历史,让世界铭记你们曾经作为的牺牲和贡献!”

朱桂生用含混的声音说了声“谢谢”,眼睛里有泪光闪动。

在回巴黎的路上,方致远看着四周绿油油的田野,感觉有无数的人影在眼前闪来晃去,一开始那些身影是模糊的,只是随着时间推移,那些身影越来越清淅,最终化为一张张无比鲜活的脸,而他也真正明百这部电影应该怎么拍了。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重生逆袭:黄金1988 洛尘张小曼 消失八年,我用惊天权势弥补妻儿 逆道战神楚枫 刚获得系统,我就向国家求救! 快穿:倒霉炮灰挣命中,勿扰! 无敌后下山,师姐们乐疯了 开局兄弟让我追他女朋友 入赘王婿 纸人抬棺,百鬼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