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目中无人》上映的时候,发行了487个拷贝,按道理来说,《孤胆特工》阵容更强大,
制片更精良,故事更精彩,发行的拷贝应该更多才对,但因为今年行情不好,电影公司在订购拷贝的时候不是很积极,只发行了463个拷贝。
只是随着《孤胆特工》火爆上映,那些跑去经营其他义务,以及应该二轮上映的小影院都不愿意错过这个赚钱的机会,纷纷给电影公司打电话,要求放映《孤胆特工》。
电影公司只能给中影打电话,要求增加拷贝。
从电影上映的这天下午开始,中影发行经理的电话就没有断过。
中影老总胡建笑得合不拢嘴,今年上半年电影票房和观影人次大幅缩水,中影公司收入大幅缩水,现在终于来了一部能撑起市场的电影。他立刻让手下联系洗印厂,让洗印厂加班加点洗印,确保拷贝在最短的时间内送到电影院,
陈志谷并不关心、《孤胆特工》的上映情况因为电影按拷贝结算,票房多少跟北影厂几乎没有关系。
陈志谷接到胡建的电话时候,正坐在办公室跟方致远聊去威尼斯的事,以前都是中影公司组织代表团去电影节参赛,但这次方致远打算自己组织人马去电影节,去欧洲开拓市场。
电影那头的胡建笑呵呵地道:“老陈啊,从前天下午,到昨天下午,中影公司的电话一直就没断过,全是要求增加拷贝的。你知道他们要求增加多少个拷贝吗?”
陈志谷听到这话一喜,我本来就觉得《孤胆特工》明明比《目中无人》更出色,怎么拷贝反而少了,根本不合逻辑嘛!增加拷贝就对了嘛!
他想了想,报出一个数字:“有50个?”
胡建哈哈大学:“你胆子太小了,是96个!”
陈志谷闻言大喜,赶紧用计算器按了一下:“加起来559个拷贝,也就是说,《孤胆特工》打破了《焦裕禄》的拷贝记录!”
胡建笑着道:“没错,打破了《焦裕禄》513个的拷贝记录!”
挂掉胡建的电话后,陈志谷大笑着对方致远道:“致远,电影公司增加了96个拷贝,现在《孤胆特工》的拷贝数达559个,打破了《焦裕禄》的记录!现在内地拷贝记录是《孤胆特工》的了!”
方致远翘起二郎腿,瑟地道:“内地记录不算什么,香江记录也不算是什么,我的目标是把全世界所有的记录都破一遍!我要成为世界之王!”
陈志谷哈哈大笑:“我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在《孤胆特工》上映的前几天,全国各地的电影院都收到了大量抗议,而这样抗议的内容几乎都是相同的:“我很早就来了,怎么还是买不到票?”很多观众好不容易排上队买票,但到了售票窗口却被告知,接下来的场次已经售罄,必须等四个小时。
由于一票难求,很多热门电影院门口甚至出现了黄牛。当观众到电影院门口张望,或者排在队伍后面准备买票的时候,就有人拿着电影票走过来问:“看电影吗?下一场的电影买不到,我这里有下一次的票。”
由于电影一套拷贝要七八千块,为了节省成本,发行的拷贝数量就有限,往往是三四家影院使用一套拷贝。一盘拷贝放映时长大约十分钟,而一般的电影都有9个或者10个拷贝。每家影院排片时间只要相隔十几分钟,就可以通过跑片员串联,大家轮着放。
比如首都影院第一家放映,首场时间是9点整,首都电影院放完第一个拷贝是9点10分,跑片员就把放完的拷贝送到第二家电影院,而第二家9点15分就可以放映;到了9点25分,第二家把拷贝放完,跑片员文把拷贝送到第三家电影院。
现场国内的电影院都是单厅,正常情况下,一天放七场。《孤胆特工》由于太火爆,很多电影院都增加了场次,变成了九场,甚至是十场。这也使得跑片员全都满负荷运转,必须从早上一直跑到半夜。
电影公司本来打算让跑片员咬牙坚持两三天,等热度一过,观众大量减少,电影的场次就会减少,跑片员就不用那么幸苦。以前的热门电影大部分都是如此,前面两三天观众特别多,两三天之后,观众就会逐渐减少。
然而《孤胆特工》放到第四天,观众却没有减少的迹象,各个电影院依然人潮涌动,放映的场次也是九场,甚至十场。跑片员从早上跑到半夜,加之现在是夏天,气温特别高,很多人都扛不住了,甚至被送到医院打点滴。
电影公司没有办法,只能临时雇佣一批有摩托或者有自行车的年轻人,充当临时跑片员,并对跑片员实现两班制,一部分人跑早上九点,到下午四点;一部分人拍跑下午四点到凌晨,解决了送片不及时,观众意见大的问题。
《孤胆特工》之所以如此火爆,主要是因为报纸大规模报道《孤胆特工》打破了香江票房记录的消息,并上了《新闻联播》。这让很多平常不怎么进电影院中老年观众都知道了这部电影,并在电影上映的时候纷纷走进电影院。
观众是带着很高的期待走进电影院,但《孤胆特工》没有让他们失望,甚至比他们想象的还要看好。几乎所有看完《孤胆特工》的观众都会说同一句话:”《孤胆特工》真的太好看了,难怪能打破香江票房记录!”
这些观众看完《孤胆特工》,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向亲朋好友推荐这部电影;亲朋好友听完他们的推荐,也纷纷走进电影院,等他们看完电影,又向更多的人推荐————”
到电影上映一周的时候,《孤胆特工》已经火遍大江南北。
不管公交车里,办公楼里,还是街头巷尾,都能听对《孤胆特工》的讨论。
“这部电影真的好看!比《目中无人》还要好看!唯一的不足是梁小龙演的坏蛋死得太容易!
梁小龙演的那个角色真的太坏了,挖活人的器官卖,真是丧尽天良!用枪把他打死,太便宜他了,
真的应该千刀万剐!”
“这部电影真的不输给好莱坞电影,不象其他国产片那么磨叽,基本上没废话,就是一言不合开打!而且打得特别精彩!最后周理京的一对多打戏,绝对是我看过精彩,最心惊动魄的打戏!真的特别爽,特别过瘾!”
“周理京太帅了,前面他脏兮兮的,头发乱糟糟的,有点象他在《肖尔布拉克》中的司机造型,看上起特别颓废,后面剪成了平头,整个人一下清爽了不少,简直焕然一新!周理京剪头发的时候,现场所有人都是哇的一声!”
跟观众好评如潮不同,电影评论界对《孤胆特工》唱赞歌的不多,批评电影血腥暴力,没有思想内函的倒是不少。在《孤胆特工》上映一周后,北平电影评论学会更是组织了一场研讨会,对《孤胆特工》集中进行批评。
北平电影学院教授黄试宪表示:“《孤胆特工》明显模仿了意大利电影《女煞葛洛莉》,但跟《女煞葛洛莉》相比差得实在太远,《女煞葛洛莉》有对社会的思考,有对人物的细致刻画,而《孤胆特工》有什么?除了打还是打!”
北平大学教授陈颐武认为:“《孤胆特工》是一道无文化、无思想、无营养的垃圾食品;也是一个沉重票房下的畸形儿,评论界应当摒弃票房高就等于成功的观念,呼吁媒体不要仅仅因为影片的票房价值就把所有的笔墨倾注其上。”
影评人罗艺军表示:“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香江拍这样一部电影?难道我们内地没有故事吗?难道我们内地没有可拍的吗?拍这样的电影有什么意义?我觉得评论界应该引领创作,让导演们关注生活,眼睛向下的影片才更加可贵。”
田崇明听到评论界开研讨会,对《孤胆特工》集中批判,眉头直皱:“今年上半年电影市场暴跌,大家都在想办法挽救市场,现在好不容易有一部特别受观众欢迎的电影,你们不出来摇旗呐喊就罢了,竟然还组织起来对电影进行批评,真是岂有此理!你们到底是希望中国电影好,还是希望中国电影垮啊!”
田崇明担心方致远和管浒像张华勋那样,因为骂声太多,就跑去拍艺术片,给方致远打了个电话:“你不要管评论界的说法,应该坚持拍商业片,现在市场真的需要优质商业片!”
方致远听到这话笑了:“我觉得这些人就是现在的东林党,看起来一幅为国为民的样子,实际上他们根本不关心电影产业,也不关心老百姓想看什么,他们心里只有自己。他们的评论在我眼里一钱不值,我才懒得管他们说了什么呢!”
挂掉田崇明的电话不久,广播里就传来提示登记的声音。
方致远跟张艺某、巩俐等人一起,拖着行李向登机口走去。
威尼斯电影节即将开始,作为《秋菊打官司》的投资人和制片人,方致远肯定得去威尼斯走一趟。不过他此次去威尼斯不仅是为了拿奖,更重要的是跟欧洲片商接触,为北影厂电影输入欧洲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