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他啥也不干,就搬个小马扎,坐在离三叔公刻石头不远不近的地方,自己也拿个小本子一支笔,安安静静地画溪头村的老屋、竹林、远处的山。
他画得认真,但水平嘛…
只能说灵魂画手,勉强能看出个轮廓。
三叔公依旧沉默地刻他的石头,对陆燃的米粥、翻好的地、还有那鬼画符般的写生,一概视而不见。
但陆燃敏锐地发现,当他安静画画不打扰时,三叔公那紧绷的脊背似乎松缓了一丁点,刻刀下的“沙沙”声也更流畅了些。
这天傍晚,陆燃画完一幅“竹林夕阳图”——
画面上几根歪歪扭扭的线代表竹子,一个歪歪扭扭的圆代表太阳。
正自我欣赏(吐槽),三叔公那边突然传来“啪嗒”一声轻响。
陆燃抬头看去。
只见老人放下了刻刀,从怀里摸出一个用旧蓝布包得严严实实的扁盒子。
他动作极其缓慢、极其郑重地打开蓝布,里面是一个…木质的、有些陈旧的牌位?
上面刻着名字,但距离远,看不清。
三叔公就那么静静地、长久地凝视着牌位,佝偻的背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象一尊凝固的雕像。
暮色四合,晚风吹动他花白的头发,一股难以言喻的孤寂和悲伤弥漫开来。
陆燃的心象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了。
他瞬间明白了母亲的话。
这牌位,就是他牺牲的战友!
刻石头,是他活着的念想,也是他与逝者对话的方式!
他不敢再画了,收起本子,默默地起身。
这次,他没有远远蹲守,而是走到三叔公身边,隔着一米多的距离,学着他的样子,看向远处沉入山峦的夕阳。
两人一老一少,一站一坐,谁也没说话。
只有山风吹过竹林的沙沙声,和远处村庄传来的几声犬吠。
过了许久,久到夕阳只剩下最后一丝金边。
三叔公终于动了。
他小心翼翼地将牌位重新包好,贴身收起。
然后,他拿起刻刀,没有继续刻那块大青石,而是捡起旁边一块巴掌大的、型状不规则的鹅卵石。
刻刀落下,动作依旧专注,但似乎…少了几分拒人千里的冰冷,多了一点难以察觉的…平静?
陆燃的心跳开始加速。
他感觉,那扇紧闭的门,好象…裂开了一道微不可查的缝隙?
他没有急着拿出手机,只是静静地看着。
看着刻刀在鹅卵石上跳跃,一个简单却充满力量感的轮廓逐渐浮现——
那是一顶军帽!
第二天,当陆燃再次提着米粥来到老屋前时,发现石墩上,安静地放着那块刻着军帽的鹅卵石。
阳光照在粗糙却凌厉的线条上,象一颗沉默的心,终于对他这个“外人”,有了一丝微小的“刀下留情”。
陆燃小心翼翼地将鹅卵石捧在手心,温热的石头仿佛还带着老人的体温。
他知道,拍摄《我的三叔公》,终于有戏了!
突破口,就在这无声的“默许”和那顶刻在石头上的军帽里!
…………
东海市,“未来可持续”环保科技投资峰会。
会场内冷气十足,却弥漫着资本灼热的气息。
林川一身剪裁利落的藏青色西装套裙,坐在前排嘉宾席,气质清冷如冰峰。
她刚做完一个关于“海胜资本在新能源与循环经济领域投资逻辑”的主题演讲,数据清淅,逻辑严密,赢得满堂掌声。
主持人宣布进入圆桌论坛环节。
当念到另一位嘉宾名字时,林川的目光微微一凝。
“下面有请,‘新芽创投’创始人兼ceo——苏清禾女士!”
掌声中,苏清禾款步上台。
依旧是那身让人如沐春风的雾霾蓝西装,笑容温润,步履从容。
她似乎天生自带聚光灯,一上台,台下不少人的目光都柔和了几分。
“感谢主持人。大家好,我是苏清禾。”
她的声音清朗悦耳,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亲和力,
“刚才林总的演讲非常精彩,数据详实,战略清淅。不过,”
她话锋一转,带着恰到好处的笑意看向林川,
“我有点不同的想法,想和林总以及各位探讨。”
来了!
林川坐直身体,眼神锐利起来。
她预感苏清禾不会只是来唱赞歌的。
“海胜专注于新能源电池和大型环保基建,这当然重要。但新芽更关注的是,‘科技的温度’如何真正抵达最基层的个体。”
苏清禾语气不急不缓,
“比如,我们投资了一个项目,研发低成本的家用雨水收集和净化系统,目标是在干旱的乡村地区,让每一个家庭都能用上更安全、更便捷的水。
技术或许没有林总投的那些‘高大上’,但它解决的,是普通人最切身的‘渴’。”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
“资本的力量,不仅仅在于垒起高耸的科技大厦,更应该象雨水一样,润物无声,滋养最需要它的土壤。
这,就是新芽理解的‘可持续’——可持续的关怀,可持续的温度。”
台下响起一片赞同的低语。
苏清禾的话充满了人文关怀,直击人心,与林川理性至上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林川面色不变,拿起话筒,声音清冽依旧:
“苏总‘科技的温度’理念,立意很高。但资本的本质是效率和回报。没有规模效应和持续盈利能力的‘温度’,如同无源之水,无法长久,更无法真正惠及大众。
海胜选择赛道,是基于对产业链重塑和规模化降本的前瞻判断。
大型基建的完善,最终服务的,依然是每一个个体对清洁能源和美好环境的须求,这是更深层次、更广泛的‘温度’。”
她的反驳同样有力,立足商业本质,逻辑无懈可击。
“林总说得对,规模很重要。”
苏清禾微笑着点头,没有争锋相对,反而象在探讨,
“但大江大河,也是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新芽愿意做那第一股细流,去尝试、去验证那些看起来微小,却可能改变普通人生活点滴的创新。
效率与温度,或许并非对立?”
两位风格迥异却同样出色的女性在台上你来我往,一个理性如冰,强调规模与效率;一个温和似水,倡导关怀与普惠。
言语间没有刀光剑影,却处处透着理念的碰撞和价值观的分歧。
台下观众看得津津有味,资本圈的暗流在平和的讨论下悄然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