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阴山的匈奴部落,向北远遁,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
这也标志着匈奴势力大范围的退缩,危害汉朝的匈奴边患已基本得到解决。
而更为关键的是,汉朝拿下了河西走廊,结束了月氏对西域的统治,对于这链接东西方的黄金贸易路线正式开始了管理。
这条路线,不仅能给汉廷提供丰厚的财货,还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原文明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是华夏走向世界的窗口。
为确保这条路线掌握在汉朝手中,刘邦在白登山之战,河西之战结束后的二年,汉十二年七月,派使节考察西域,设安西都护府于车师(今吐鲁番盆地),管理西域地区军政事务。
又在汉十四年,在疏勒(今xj喀什)、焉耆(今xj焉耆西南)、于阗(今xj和田西南)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与车师并称为“安西四镇”。
至此,整条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全部握在汉朝手中,成为了华夏走向世界的重要舞台。
随着汉朝对河西走廊的进驻与丝绸之路的开发,本来经历秦末大乱而疲的陇右,因而成为丝绸之路与关中重要节点,并在之后的时间里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至武帝中期,民间更有谚语称“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陇右之财半天下”。
而草原方面,得益于多年的政策以及对西域统治的丧失,冒顿死后的各部请求奉给刘邦尊号为“天可汗”
这意味着,刘邦不仅是中原的皇帝,也是草原各地各部的共同君主。
刘邦在与萧何、张良等人商议后,依照草原风俗,册封一众部落首领为旗长,正式推行“盟旗制度”。
盟为旗的会盟组织,合数旗而成。
每盟设盟长一人、副盟长一人,由鸿胪寺就盟内各旗札萨克中签请皇帝派人兼摄。
各盟是在部的基础上创建的,所以部长又是盟长。
旗则是汉廷设在草原地区的行政、军事单位,也是汉朝皇帝赐给旗内各级封建主的世袭领地。
旗是经过编织佐领,安置属民,分给牧地,划定旗界,任命札萨克形成的。
任命札萨克时,不但要考虑在部内的影响及地位,而且还要考虑对清廷是否忠顺有功。
草原汉中央委派大臣、都统、将军直接节制的总管旗,为漠南之地,共61旗。
汉中央鸿胪寺监督的札萨克旗,统称漠北,共201旗。
札萨克旗又有内、外之分。
盟的划分,大约依据旧王公贵族的势力范围来划分。
共划分为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呼伦贝尔盟、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兴安盟、伊克昭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共九盟。
各盟设盟长一名,自景帝十一年开始设立副盟长一名,盟长与副盟长的人员从各旗的任职的札萨克和闲散的王孙、列侯中选拔,由鸿胪寺(汉朝汉朝负责外交事务的部门)呈递皇帝报批,任命盟长后要颁发给印信,任期为终身制,但不得世袭。
另外,还设有帮办盟务的一到二个人,协同盟长和副盟长管理盟务。
加之在思想宗教、政治联姻以及经济文化的控制,终汉一朝,草原之地始终都老老实实的,甚至在汉末时期,不少草原部落首领因长久以来的联姻与信仰,自称汉室之后,要求扶保汉室江山。
汉十八年,刘邦于长安城未央宫之内置设麒麟阁,用于供奉功臣。
为萧何、韩信、张良、问天敌、彭越、鬼破天、虞子期、曹参、钟离昧等一众功臣,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史称“麒麟阁三十六功臣”。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在执政期间,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也按多年的社会风气沿用了先秦的分封制(册封列侯),将两者结合,实行“郡国并行制”,并采取强本弱末的策略,定都关中,巩固统治;经济上实行算赋、休养生息、移民就粟、轻薄赋、抑制商贾;文化上兴建两阁、
汉二十二年八月,皇后吕稚因病崩于未央宫,刘邦下诏大赦天下。
因二人之子汉太子刘盈早在三年前病逝,为国之大计着想,刘邦诏分封到各地的子孙至长安,
欲从儿子中挑选继承人,承继大统。
汉二十三年五月,刘邦经过一番考察与深思熟虑后,决定立二子刘恒(薄姬绝色之子)为太子。
汉二十四年年初,刘邦颁布“众建诸候少其力”政令。
这项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候所管辖的局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
按照汉制,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
根据这项政令,诸候国、列侯国会随着时间,越分越小,最终慢性死亡。
这项政策,是刘邦在为自己儿子刘恒铺路,削弱诸候实力,加强中央权力。
汉二十五年,完成铺路的刘邦,逊位于太子,升任太上皇。
一年后,作为历史上第二位太上皇(第一位太上皇是刘邦的爹,刘太公)的刘邦,失踪于长乐宫中,群臣久寻不得。
三年后,群臣议定其庙号为太祖,上尊号为高皇帝,全称为汉太祖高皇帝,简称庙号应该是汉太祖,简称尊号为汉高帝,而不是后世习称的汉高祖。
太史公(司马迁)评价其说:然王迹之兴,起于间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