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它以西,有一条长约几十公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的行动。
时赵军先期扼守住井陉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且兵多将广,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
赵军主帅陈馀手下的广武君李左车,向他认真地分析了敌情和地形,认为韩信越过黄河,实施外线作战,前段时间俘虏了魏王豹、夏说,并乘胜进攻赵国,士气旺盛,“其锋不可挡”,所以赵军必须暂时避开汉军的锋芒
但是汉军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弱点,
这主要表现为,汉军的军粮必须从千里以外运送,补给困难。井陉口道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行,因此汉军粮输送一定滞后不济。
鉴于这一分析,李左车进而向陈馀建议:由他带领奇兵三万人马从小道出击,去夺取汉军的辐重,切断韩信的粮道;而由陈馀本人统率赵军主力深沟高垒,坚壁不战,与韩信军周旋相持。
李左车认为只要运用这一战法,就能使得韩信求战不得,后退无路,不出十天,就可以彻底消灭汉军。
否则,赵军是一定会被汉军打败的。
然而,赵军主将成安君陈馀却拘泥于“义兵不用诈谋奇计”的教条,且认为韩信兵少且疲,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竟然跋涉千里来袭击我们,已经极其疲惫。如今象这样回避不出击,诸候们会认为我胆小,就会轻易地来攻打我们,断然拒绝采纳李左车的建议。
韩信探知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纳,非常高兴,当即制定了出奇制胜、一举破赵的良策。
之后,韩信指挥部队开进到距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寨。
到了半夜时分,迅速实施作战部署:一面让灌婴带领二千郎中骑军,让他们每人手持一面汉军的红色战旗,由偏僻小路迁回到赵军大营侧翼的抱续寨山(今河北井陉县北)潜伏下来,准备乘隙袭占赵军大营,断敌归路;一面又派出一万人为前锋,乘着夜深人静、赵军未察之际,越过井陉口,到绵蔓水(今河北井陉县境内)东岸背靠河水布列阵势,以迷惑调动赵军,增长其轻敌情绪。
部署甫定,东方天际晨曦微露,决战的一天悄然来临了。
名传千古的“背水一战”正式开始。
天刚亮,韩信打起了大将军的旗号和仪仗鼓吹,击鼓进军井陉口。
赵军果出营迎击,大战良久,韩信、张耳弃鼓旗,伴装打败,退到河边的军阵之中。
赵军见状,果然倾巢而出追逐韩信、张耳,争夺汉丢下的旗鼓。
韩信、张耳退入河边阵地,水上军迎战赵军,各个拼死作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
这时,韩信所派的二千轻骑兵,等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争夺战利品的时候,立即冲入赵军营垒,拔掉赵军旗帜,竖起两干面汉军的红旗,
赵军久战不胜,想退回营垒,却见营中遍是汉军红旗,大惊失色,认为汉军已经把赵王及其将领全部俘虏了,于是阵势大乱,四散奔走逃告。赵将虽斩数人,竭力阻止,却不见成效。
就在此时,汉军两面夹击,大破赵军,在溉水(heb省魏河)斩杀陈馀,活捉赵歇。
背水一役,被称为中国战争史上巧妙运用“奇正”原理而取胜的典范之一。
韩信又下令军中不许杀李左车,有能擒者赏千金。
不久,擒获李左车,韩信亲自上前松绑,请李左车面东而坐,自己执弟子之礼。
韩信大获全胜,诸将前来祝贺,问道:“兵法上说,布阵应是“右背山陵,左对水泽”,如今将军却背水为阵,还说破赵军之后会餐,当时我们不服,然而取胜了,这是什么战术?”
韩信说:“这也在兵法上,只是诸位没留心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况且我平素没有得到机会训练诸位将士,这就是所说的‘赶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这种形势下不把将士们置之死地,使人人都为了保全自己而战;如果给他们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还能用他们取胜呢?”
诸将听了都自叹不如,更加佩服韩信的用兵之术了。
之后,韩信令各将分掠赵地,自己率军攻占黄河沿线,多次打退西楚多次的渡河攻击。
然而,赵国作为河北人口聚集,仅次于齐国的富庶之地,人口将近数百万。
汉军拿下此地之后,除了需要花时间消化外,还需防备北边的燕国。
为此,韩信向李左车问策。
李左车建议他可借汉军破赵伐代,灭魏南征的威名,降服燕国韩信果断采用他之计策,派使者前往燕国,
燕王臧茶听到井陉之战赵国被灭,以及南方传来的共敖、吴芮、英布三人身死国灭的消息,立即选择投降。
至此,河北尽入汉军之手。
不过,要彻底平定赵地,将河北纳入汉的掌握,还需一段时间。
而荆楚之地,同样需要消化。
问天敌屯兵九江,招募兵卒,打造舰艇,为之后的东下作准备。
汉军的南北攻势几乎在同一时间暂停,而中原前线,仍是战火不休。
而自荥阳鹰战以来,项羽收到的坏消息是一件接着一件。
先是在开战之初,彭越与卢绾兵出魏地,骚扰楚军后方,四处劫掠粮秣军械,之后就是问天敌削平临江、衡山、九江三国,以及韩信的破赵灭代、说降燕国。
不过短短数月的时间,自己在彭城之战取得的优势就全部消失殆尽,位于长江中上游的荆楚之地与黄河以北的河北之地,已尽为刘邦所得。
之后,汉军只需休想可以南下东进,从这两个方向分别攻击自己都城与切断江淮江左之间的联系,自己必将成困兽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