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如果我们多捐一点的话,祭酒能感受到我们的心意吗?”小儒生眼神清澈。
年长儒生眉头一皱,心里暗道,这小子怎么一点也不懂人情世故,这种事知道就行了,怎么能说出来呢,说出来,岂不是让祭酒下不了台。
“我感受心意不用钱。”张静清说道:“我从来没碰过钱,我对钱没有兴趣!”
众儒生:“…………”
众儒生全都脸色怪异的看着张静清,脸上写满了不相信
“祭酒淡泊名利,视钱财如粪土,佩服!佩服!”老儒生笑道。
“祭酒,我有些不信,如果钱没有用,那为什么每个寺庙教坛,都在收功德钱?”
小儒生是读书人,认死理,平常没少和人辩论,张静清这话,他不敢苟同。
老儒生暗骂一声“竖子”,他对这小伙子很无语,在他看来,祭酒已经很真诚了,都不要求他们捐多少功德钱,甚至捐不捐都无所谓,你还说这些干什么,也太不懂事了。
祭酒无非只是标榜一下自己(装一下逼),这有什么反驳的,他们这些读书人,不也经常把“儒者不求富贵,儒者志在天下”放在嘴巴吗?
但真正不求富贵,真正志在天下的又有几个呢!
将心比心,要是他说这话的时候,有个人跳出来说我不信,如果儒者真的志在天下,那为什么那么多大官都在敛财?!
他非得勃然大怒,抽人不可。
他们这些儒生发起火来不可怕,但祭酒发起火来就不一定了!
老儒生小心翼翼的看向张静清,却见他笑呵呵的说道:
“因为他们看不开啊,其实吧,功德钱有什么用呢,又不是你的,像功德钱这种财富,是信众供奉给神明,神明委托给我们把这些钱经营而已,譬如修缮观庙啊,布施救灾等等,如果你认为这钱是你的时候,那就要遭劫了!”
众人听得一愣,却又无言反驳,因为这些年黄河大灾,确实有很多寺庙道观布施粥棚,接济受灾百姓。
而张静清的这番话,也不是信口胡说,功德钱确实不能乱收乱用。
野茅山的道统里,甚至有一个破衣派,为了防弟子敛财,败坏名声,明令规定,弟子不可穿整齐的衣服,不可有钱,不留隔夜米,必须过着苦修般的生活。
又譬如出马仙一脉,出马仙根据仙家的堂口不同,定下的规矩也不一样。
最正统的仙家和最正统的弟马,也是不准弟子瞎收功德钱的,请它们出马办事,只求一餐饱饭,两块银钱,三柱清香。
多一分不要,少一分不行。
其实说白了,神明仙家们要的香火,弟子们要的功德,其实本质上都是愿力,是信仰。
要是弟子狮子大开口,广收钱财才肯办事,一手交钱,一手办事,这哪来的香火情,哪来的信仰?这不买卖吗?
你赚的盆满钵满,祖师爷白费劲!
祖师爷能容你?!
这些种种规矩,听起来有些苛刻,但张静清却是从来不当回事,倒不是他要违规犯戒,而是他并不把规矩当成一种束缚。
张静清很喜欢儒家圣人孔子的一句话,叫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身的总结,内核是内心的欲望、想法完全符合道德与礼法规范,无需刻意克制,行动自然不越界。
但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张静清做不到孔子的境界,在他看来,在所处境地的规章制度之下从心所欲,其实也是一种逍遥自在,清静无为。
毕竟如果你看到了束缚着自己的规矩,却没有能力反抗,又总想着僭越违规,那么你必然是不逍遥的,不清静的。
求不得,怨憎会等等都是修行大忌。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是一种阿q精神,但其实是与不是,还在自己的内心。
如果你嘴上说着不在乎,内心却很愤懑,那你是阿q。
如果心口合一,真的不在乎,那就是无为之道。
而当你有了无为的心态,很多晦涩难懂的道理,其实就迎刃而解了。
佛家喜欢说,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道家喜欢说,山不见我,我去见山。
这两句话就是在告诉世人,凡事不要执着,前面是苦海,走不动,你就换个方向。山不能动,事情成不了,你就换个方式。
搞钱也是一样,祖师不让你多收信众的功德钱,你就不要硬着头皮去骗!
你去抢嘛!!
祖师爷虽然不鼓励,但也没让你不杀山贼土匪。
没钱了,就找一窝山贼,提着剑把他们攮死,再舔包。
舔完包,再割下人头,带到县衙去领赏。
一鱼两吃。
古话说得好,杀人放火金腰带,张静清就还真没缺过钱。
而张静清的这种行为,被他的师父李玄霄知道后,这位在游历天下的时候喜欢当游侠儿的道人,愣了好一会儿,直呼人心不古,痛批他是黑道做派,会带坏龙虎山的风气,暗地里却在垂头顿足,懊恼自己怎么就没想到这一招呢。
……
……
最后,几个儒生商量了一下,虽然祭酒对功德钱没什么要求,但他们还是把身上带着的所有银钱都捐了。
祭酒不在乎,但他们在乎啊,不给点,怎么好让祭酒明白自己的心意呢?他们这些读书人,只是单纯,可从来都不傻。
这些功德钱加起来足足有一小袋银子,因为张静清还没来记得设立功德箱,所以就摆在天蓬真君的供桌上。
给了功德钱,向祭酒表明了心意,年长的儒生说道:
“祭酒,真君不护持家院,若是遇到一些乱力鬼神之事,应当何解呢?这几年,类似的事情,是越来越多了,以往,我们都是去请巫觋法教的人来解决,每次都要花很大一笔钱,这……”
张静清自然明白对方话里的意思,道:“真君不护,我护啊!遇到什么事,可以来这里请我出手,至于工钱嘛,随便给点辛苦钱就行了,要是没有,过来烧几炷香,还愿也可以。”
做惯了“大买卖”的张静清,还不至于去惦记信众手里那三瓜两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