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说命运女神是不是也喜欢执着的人,孙昂来到人生谷底的时候,机会就降临在他的身上了。
这个机会来自于一场蓄谋已久的叛乱。吕氏馀孽之一,吕释之的次子吕种,勾结匈奴人祸乱长安,妄图推翻刘氏政权,因此在长安城内外爆发了为期一日的骚乱,在战斗中,甚至长安城外竟然出现了匈奴骑兵的影子,这是千百年来都未曾有过的情况。
当时的孙昂带领手下的百人队先是跟着北军中垒校尉楼骏到了长安东门,挖了半天工事却不用,转头又跑去了龙首原的高祖帝陵。孙昂的军事素质只能算是勉强及格,平日里巡防之时遇到打架斗殴的,他也是缩在后面。
但是因为脑子转得快,这次军事行动的不寻常之处,却被他敏锐的发现了。楼骏围困长安的行为无限接近于谋逆叛乱,但是后来却又到龙首原解救当时被樊伉率兵围困的大汉丞相陈平,孙昂多少咂摸出点不一样的味道,于是他便开始留心查找着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所谓机会。
楼骏知道孙昂不善征战,所以冲锋攻坚并不会喊他上前,只是让他作为后队,守住龙首原的坡脚,谨防走漏了叛军的逃兵。
却不料樊伉打起仗来颇有乃父之风,凶悍异常,竟几乎杀出重围。最终在层层围困之下,樊伉还是杀到了龙首原的坡脚,孙昂看见浑身浴血,尤如地狱恶魔的樊伉举刀向自己杀来之时,心中实在是七上八下,忐忑异常。
但是不管心里如何畏惧,孙昂还是坚持守在了自己的防线之上。虽然孙昂私底下想了想自己的志向和抱负,总觉得如果自己就这么死了,似乎人生实在是太没意义了。但是最终却发现与其畏畏缩缩,倒不如坦坦荡荡的面对敌人要来的更加爽快。
熟悉汉军法典的孙昂清楚,面对敌军只能进攻不能后退,否则就是畏战,要遭受军法处置。樊伉这边眼看即将冲出包围,也是精神一振,将手中传自父亲樊哙的大砍刀舞得繁花似锦、滴水不漏,向着孙昂就冲了过来。
却不料孙昂背后的一名弩手,眼看樊伉即将杀到面前,心想着将腰上的环首刀拔出防身自卫,但是手弩已张机待发,此时扔到地上恐怕会伤到前排的盾手,于是便胡乱向着樊伉的方向射出弩箭,然后看也不看就将弩机扔在地上,拔出腰中环首刀,严阵以待准备厮杀。
好巧不巧这一箭的方向本是偏离樊伉身前三尺有馀,但是却不料樊伉恰好是在下坡,为了增加冲击力,恰好向前一跃,将自己持刀的右臂送到了弩箭面前。汉军手弩力道十足,虽然射程不及弓箭,却在近距离有着破甲的功效。樊伉右臂瞬间便被手弩刺穿,甚至连着臂骨也一并刺断,手中大刀瞬间飞了出去,只剩下自己兀自哇哇哇怪叫着冲向孙昂。
孙昂眼见樊伉手中没了武器仍然向自己冲来,似乎仅靠双手就能将自己撕碎一般,早就吓得手足无措了,只是在一股精气神的支持下才没有逃跑。但是樊伉一跃之下,瞬间拉近了他与孙昂之间的距离。而此时身边众人俱是杀声震天,一时间也激起了孙昂的血性,想着樊伉已然没了武器,自己横竖劈一刀过去,大不了被他打一拳或者踢一脚,断不至于就会有多大伤害,自己也算是为国杀敌了。
于是孙昂把心一横,在脑海中拼命回忆所学的那一点点武学知识,然后在樊伉逼近自己身前的一刹那,双眼紧闭,使出吃奶的力气将手中的环首刀劈了出去。
若是北军其他训练有素的将士砍出这一刀,多半已经让樊伉身首异处了,但是由于孙昂是闭着眼睛,所以下劈的方向和角度都不对,只是劈到了樊伉的左肩之上,加之使用的力道也大,环首刀竟然卡在了樊伉的肩上拔不出来了。
樊伉杀到此处,已是强弩之末,体能储备早已用尽,被孙昂这一刀劈中,便双腿一软,扑到了孙昂的身上。此时的樊伉,不仅已经无力法抗,而且也已经意识涣散,生命已经到了尽头。
孙昂被樊伉这一扑,浑身沾满了樊伉肩膀上喷涌而出的滚烫鲜血,第一次见到这种阵势的孙昂吓得双腿也不听使唤,瘫软如同面条一般,反而还要倚靠着樊伉。由于两人紧紧抱在一起,身边的其他北军军士反而无从下手,只好先让出空间,好将两人分开。却不料正在坡脚,周围军士一让,孙昂便抱着樊伉一路翻滚到了坡底的平地之上方才止住翻滚之势。待得其他军士赶到身前,将樊伉从孙昂身上搬开,才发现樊伉已经咽气了。
浑身是血的孙昂,尤其是被樊伉肩部伤口喷出的血全部溅在脸上,已是吓傻了一般,被手下军士拖到旁边草地上回了半天才算是缓过劲来。
战后算功,诛杀樊伉的最后一击算到了孙昂头上,阴差阳错之下,孙昂又因战功提升两级,成了中垒校的一名实职校尉。中垒校的指挥官虽然也是校尉,但是品秩却是正四品,麾下将士也有数千。而孙昂的这个校尉,却是汉军军中实打实的校尉,只管着五百人。属于中层军官,品秩只是六品或从五品。
此战过后的孙昂,性情大变,一改往日重文轻武的观念,对军事训练变得热衷起来。闲遐之时,也会去校场上练练武技,反倒是案牍之上很少见到他的身影了。
一次在长安新娶的小妾偷偷问他,为何变得不似往日那般讨人欢喜?孙昂告诉她,那天在龙首原他看到了樊伉战死前的眼神,才知道当兵入伍不是闹着玩的,生死面前,没有后退可言。
他抱着樊伉翻滚的过程中,听到了樊伉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汉军威武。”此后他想了很久,才终于想明白樊伉这句话包含了多少层意思。小妾再问,孙昂却只是笑笑,微微摇头,并不作答。只有他自己知道,从前的孙昂,已经在龙首原的坡底随着樊伉一同死去了。
九月十七日,和亲的队伍从长安的北门出发,刘善和中行说踏上了没有返程的旅途。其实人生也是如此,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谁也无法回到过去。历史的车轮辚辚而来,呼啸而去,渺小的个体既然无力抗争,那便也只好坦然接受这一切的安排。
和亲队伍行至茫茫草原之中的第五天,中行说撩开马车的帷幔,望向远处铅灰色的氤氲从天际一直延伸到地平线,空气中裹挟着泥土和青草的混合气味瞬间冲进鼻腔,湿润而又饱满的冷空气夹杂着丝丝甜腥气味陡然将他的肺部牢牢占据,使车内充盈着的檀木香熏瞬间败退得无影无踪。
看着步步逼近的云雨,中行说情不自禁的打了个冷噤,嘴里不知嘟囔了一句什么,便迅速缩回了车里。两丈开外骑着战马,身着汉军制式盔甲,身披北军黑色披风的孙昂只轻轻的撇了一眼便迅速收回了目光,眉头紧锁的望向徐徐逼来的乌云,心里想着是应该安营扎寨等雨过天晴,还是冒雨赶路等到了酉时再驻扎下来明日赶路?
就在他踌躇不定的时候,看似远在天边的暴雨霎时便近在眼前,滂沱大雨倾刻间便将车队笼罩在内,雨水如箭矢一般从天而降,几乎只是一眨眼的功夫,孙昂头盔的边缘便有几条水帘倾注下来,遮挡住了他的视线——不过即便没有雨水遮挡遮挡也看不清什么东西了,四下皆是灰蒙蒙的一片,除了地上青黄的草色之外,整个世界似乎一瞬间就被灰色填满了,甚至连天色都暗淡了下来。
孙昂晦气的摇了摇头,将右臂高高举起,用他尖细的嗓音大吼一声:“止!”整个队伍瞬间便停了下来。但一时也没人下马将辎重车中的帐篷搬运下来。孙昂似乎也默许了这种散漫,或者说是无奈。二十辆马车里的人,永远也不会沾到一滴雨水,而车外已经浸泡在雨水中的五百名北军骑兵,此时再支起帐篷似乎并没有什么意义了。
孙昂抬头看了看自己周围的骑士,似乎所有人的表情都是一致的,连续几日突如其来的阵雨似乎已经将这队骑兵的血性与杀气冲洗得干干净净,只剩下了一群无奈的人和马在雨中呆呆矗立。
这个季节草原上的雨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最后一滴雨水还没落到地面,太阳就迫不及待的跃出空中,除了湿漉漉的地面和湿漉漉的身体,孙昂找不到其他证据证明刚才那场暴雨曾经来过。
他抬头望了望天空,既然为时尚早,那边继续赶路吧。身后延绵起伏的祁连山横亘在河西走廊的南边,远远望去几乎无法分辨出山峰上的那一抹雪白是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还是随风飘过的絮絮白云。但是不管怎么看,孙昂都觉得那些山峰之上,定有神仙居所,否则怎会有干净如斯的蓝天,又怎会让人一眼看去就心生敬畏?但是当孙昂的目光看向地平线交界处时,他却不自觉的蹙起了眉头。
三日前,当和亲队伍即将离开名义上大汉帝国的领土,却实际上被匈奴人控制的后套平原时,在阴山脚下他们遇到了大股匈奴骑兵的阻击。虽然孙昂拿出和亲文牒之后,匈奴骑兵便迅速解除了包围圈,并且那队骑士的统领,名字叫做丘林乌维的当户还颇有礼节的邀请他们来到营地,用最好的食物和美酒给与孙昂一行人旅途劳顿的抚慰。
但是当第二天孙昂率队打算继续赶路之时,却遇到了麻烦,丘林乌维坚持要孙昂改道折往东面,而本来的方向是向着阴山山脉往北,然后再进入草原往北走是最为方便的,一路上都有水源。但是一旦改道向东,离开既定路线的和亲队伍就会彻底失去方向——匈奴人给的路线图并没有标准其他路线。
孙昂敏锐的发现了匈奴人让他们改道的原因:昨夜在营地中他就发现了西面数十里之外的地方,在祁连山脚下,有一处大规模的营地,火光冲天,当时他就想问丘林乌维那里是何处,但是直觉又让他闭上了嘴,一直装醉直至天明。
而今天启程之时,匈奴骑兵又让他们绕道而行,很显然就是为了让他们绕开那处巨大营地的局域,并且匈奴人显然不打算做任何解释,孙昂知道,即便问了也不会有任何结果了。
心思缜密的孙昂决定将计就计,爽快的答应了丘林乌维的要求,率领和亲队伍向着东北方向逶迤而去。丘林乌维也是谨慎之人,打着向导和护送的名义,亲自率领大队骑兵将孙昂一行人送出百里之外,才挥手作别,向南而去。
而孙昂则在丘林乌维消失在地平线的第一时间,就率领本部司马程不识和两名机警的队正,一人双马,趁着天色将黑未黑之际,轻装突击向着阴山方向疾驰而去,并且又在天色大亮之前,赶回了营地。
回来之后的孙昂,表面看不出任何异样,一如往常一般并不多做任何言语,似乎对广袤的草原提不起任何兴趣。但是只有他和随行的几人知道,昨日夜间他们看到了何种恐怖的景象,又经历了何种天翻地复的视觉冲击。
孙昂的运气一直都不算太差,这次也一样。依靠着自身的机警和匈奴游骑的松懈,他们险而又险的躲开了匈奴游骑、匈奴部落的重重阻隔,幸运的来到了阴山山脚下那个巨大营地的附近。当他们小心翼翼的爬到一处高地之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规模不亚于长安城大小的巨大营地。这里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但是真正让他们感到恐惧不安的是——这并不是一座初具规模的城市,竟是一座巨大的战争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