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诺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躺在了列车医疗舱的恢复床上,柔和的白光和舒缓的能量流滋养着他几乎枯竭的身体。】,正在缓慢回升,但精神上的疲惫感依旧沉重,像是连着加了三个月班还没发工资。
“醒了?”老周的声音从旁边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他坐在旁边的椅子上,眼窝深陷,胡子拉碴,显然也没怎么休息。
“那玩意儿……彻底解决了?”李诺声音沙哑地问,脑子里还是梭形物坠落和荒山爆炸的画面。
“暂时消停了。”老周递过来一杯温水,“残骸已经回收,正在隔离研究。荒山那边也派人去看了,炸出个大坑,辐射值略高,但还在可控范围,没造成人员伤亡。敌人失去了那东西,又被我们炮兵揍了一顿,暂时缩回去了,但没撤远,像鬣狗一样盯着呢。”
李诺松了口气,又忍不住苦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穿越者的日子,真是刺激得像坐过山车。
他挣扎着想坐起来,却被老周按住了:“别急,你先好好恢复。外面……变天了。”
“变天?”
老周指了指医疗舱唯一的观察窗。李诺这才注意到,窗外不再是熟悉的土黄色或硝烟弥漫的景象,而是灰蒙蒙一片,细密的、冰冷的雪籽正噼里啪啦地打在强化玻璃上。
下雪了。
1950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也更冷一些。
“冬天来了。”老周的声音有些低沉,“气温骤降,昨晚已经到零下十度了。前线战士们还穿着单衣,很多工事都没来得及加固保暖。后勤压力……很大。”
李诺的心也跟着沉了下去。他来自温暖的南方,对严寒缺乏直观概念,但零下十度,单衣,野外驻守……这画面想想都让人打哆嗦。战争还没结束,大自然的严酷又来了。
“药品、燃料、粮食、被服……什么都缺。”老周揉了揉眉心,“之前为了应对袭击,储备消耗很大。这场雪一下,运输更困难了。根据地刚有点起色,很多老乡家里的存粮也不多,这个冬天……难熬啊。”
困难时期,真的来了。
接下来的几天,李诺一边在医疗舱里努力恢复(能量缓慢爬到【8】),一边通过陈雪和铁蛋了解外界的情况。
李诺坐不住了。他知道,自己不能一直躲在医疗舱里。
他找到老周,提出了一个方案:“老周,我们不能只靠外部补给和库存硬扛。必须内部挖潜,开源节流!”
“怎么挖?怎么开?”老周看着他。
“第一,能源。”李诺指向窗外,“雪也是水,我们有基本的电力,可以尝试制造简易的热电偶或者斯特林发动机,利用列车散热、人体热量甚至营地内外温差来发电,哪怕功率很小,也能给关键设备或者给战士们的手脚取暖器供电!”
“第二,食物。”李诺继续道,“迷你工厂调整配方,全力生产高能量压缩口粮,虽然味道可能像啃木头,但顶饿!另外,利用列车相对恒温的环境和灯光,尝试搞无土栽培,种点生长周期短的叶菜,哪怕当维生素补充!”
“第三,保暖。”李诺看向那些农技资料,“发动群众,用现有的材料,比如芦苇、稻草、旧棉絮,甚至干苔藓,结合资料里提到的一些保温原理,制作简易保温鞋垫、护耳、手套!总比没有强!”
老周眼睛亮了起来:“好!就按你说的办!技术上的事情你牵头,动员的事情我来!”
说干就干。
李诺不顾身体还未完全恢复(能量【10】),带着陈雪和铁蛋的技术团队,开始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攻关简易发电技术和无土栽培方案。图纸、计算、寻找替代材料……过程磕磕绊绊,失败是家常便饭。
但这一次,没有人抱怨。前线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坚守的身影,就是他们最大的动力。
几天后,第一台利用营地内外温差驱动的、效率低得感人但确实能点亮一个小灯泡的斯特林发动机,在无数双期盼的目光中,吭哧吭哧地转了起来!
当那微弱但稳定的光芒在寒冷的夜里亮起时,人群中爆发出了比打赢一场小规模战斗更热烈的欢呼!
紧接着,第一批用废旧物资和干草填充的“李氏牌”保暖鞋垫和护耳,也被妇女们赶制出来,送到了前线战士手中。东西简陋,却暖到了心里。
列车车厢里,第一茬在灯光和人造营养液滋养下长出来的、绿油油的小白菜,更是让所有看到的人热泪盈眶。这是希望的颜色!
知识的力量,在严寒中化为了实实在在的温暖和生机,开始顽强地扩散。
然而,就在大家刚刚看到一丝渡过寒冬的希望时,坏消息再次传来。
之前被击退的敌军残部,似乎并没有放弃。他们在风雪掩护下,派出了小股精锐部队,如同雪地里的幽灵,开始对保护区的补给线和外围哨所,进行频繁而致命的骚扰和破袭!
真正的考验,不仅仅是严寒,还有在严寒中依旧磨利的獠牙。
李诺看着窗外愈演愈烈的风雪,和地图上不断出现的代表敌渗透小组的红色标记,握紧了拳头。
这个冬天,注定不会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