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府的城墙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像一头沉睡的巨兽。牛野勒住缰绳,枣红马不安地踏着青石板路,鼻孔喷出白气。十五日前,前军刚攻下张家口,后军便已抵达保定,这座畿辅重镇如今已在妈祖军的武力掌控之下。
姚耀祖说道:“保定府有旗人一千户,约五千三百口,他们在保定府里修了一个旗人聚居区,修了这个矮墙保护自己!真她娘的有神经病,在城里再建一个小城,劳民伤财!”
牛野眯起眼睛。,它与天津府的八旗驻防城如出一辙。高大的灰白色围墙将旗人们与外界的汉人完全隔绝,宛如一座军事要塞。城墙外,汉人居住的街巷低矮拥挤,屋顶的茅草在晨风中瑟瑟发抖。而这座城中之城的里面却全是砖瓦房,八旗人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穿过狭窄的城门,眼前的景象令牛野眉头紧锁。旗人住宅区内,青石板路平整宽阔,两侧是规整的四合院,屋顶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旗人都躲在自己屋里,不敢出门,等待着移民官员带着他们分批离去。
一个汉女从旗人家里出来,匆匆走过小巷子,向着汉人区而去,左手牵着一个身上全是补丁衣服的小娃娃。
在旗人区,若不是旗人的血脉,娃娃是不可能进入旗人区的。可如果是旗人的娃娃,绝不可能穿着全身是补丁的衣物,所以。。。
在旗人区的中心广场,一群等待收编的旗人正百无聊赖地坐着。他们衣着光鲜,却个个神色萎靡,仿佛突然失去了主心骨。
姚耀祖蹲下身,捡起一块旗人丢弃的玉佩:\"我其实也没想明白,旗人在华夏搞了那么多银子,却在东北也连几座像样的大型工厂体系都不肯建。满清这么多年,搜刮了那么多汉人的银子,全她娘都去了哪里了?
牛野的思绪飘回加尔各答。英国人用印度的棉花织成布料,却把纺织厂全设在曼彻斯特,听说曼彻斯特的蒸汽机工厂有上百座,号称蒸汽机之都。确实奇怪,\"他低声道,\"从华夏掠夺的财富,到底去了哪里?
穿过旗人区,眼前的景象愈发鲜明对比。汉人街巷狭窄破旧,孩子们衣衫褴褛,老人蜷缩在屋檐下。牛野勒住马缰,目光沉重。
夕阳西下,旗人区的城墙被染成血红色。牛野和姚耀祖站在高处,眺望这座刚刚攻下的城池。
下午回到保定妈祖军营地,雨儿正带着五十几名工人进驻保定府,这些人在这里将建造一个枪械和大炮简易维修工厂。
牛野和姚耀祖把今天讨论的和雨儿说了。
雨儿冷笑:“大清不是睡着了,大清是比大明工业和科学还要倒退的朝代!”
这本活字典和数据手册,开始向牛野介绍明朝和清朝的差距。
1644年,当满清铁骑踏入山海关时,中国正处于一个微妙的历史节点。明朝末年,尽管面临农民起义和东北女真的威胁,但中国的科技、工业和经济仍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铁产量占全球30,纺织业占全球50,火器技术领先欧洲半个世纪。然而,满清入关后,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却逐渐走向了全面的工业与科技倒退,最终在19世纪沦为列强欺凌的对象。
三百年后,当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国门时,清朝的火炮射程仅200米,而英国舰炮已达2000米;清朝的钢铁年产量仅2万吨,而英国已达130万吨;清朝的纺织业效率仅为英国的1\/30。 这一切的根源,正是满清统治者对科技、工业和思想的极端压制。
明朝时期,中国的钢铁冶炼技术世界领先。宣德年间(1426-1435),中国已采用焦炭炼钢,钢铁产量占全球30。 明朝的铁产量在鼎盛时期(万历年间)达到每年约9000吨,而英国直到18世纪中叶才达到类似水平。
然而,满清入关后,钢铁产业迅速衰退。清朝退回到木炭炼铁,效率低下,铁产量锐减。 到1819年,清朝的钢铁年产量仅10万吨,而英国为二十万吨,法国为十九万吨,中华国更是已达28万吨,差距高达65倍!
原因何在?
满清统治者重农抑商,压制手工业发展。
禁止民间冶铁,防止汉人造反。
八旗贵族依赖进口铁器,不思进取。
明朝末年,火器技术世界领先。徐光启引进西方火炮技术,明朝火炮射程达2000米,火药年产50万斤。 戚继光的“鸳鸯阵”,而八旗军入关时火器装备率仍达70。
但到了康熙后期,火器研发被严格限制。雍正年间,清廷禁止民间自制火器,甚至汉军也不得配备火器。 乾隆时期,火器制造几乎停滞,1840年鸦片战争时,清军火炮射程倒退到200米,而英国舰炮已达2000米。
更讽刺的是,戴梓发明“连珠火铳”(28连发),却被康熙流放沈阳,图纸焚毁。
清朝水师最大战船仅能装备10余门火炮,而英国战舰可装载70门。
马戛尔尼访华时(1793年),带来最新蒸汽战舰,乾隆却视之为“奇技淫巧”。
明朝末年,中国的科技着作世界领先。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冶金、纺织、农业等技术,堪称“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推动数学发展。
然而,满清乾隆修《四库全书》时,将《天工开物》《军器图说》等12万部科技书籍列为“禁毁书目”。 宋应星的后人被迫改行务农,书中记载的火药配方被篡改得面目全非。
对比日本,1735年,日本翻刻《天工开物》,直接催生明治军工革命。而清朝却销毁自家科技典籍,导致技术断层。
明朝的科举制度虽僵化,但仍允许数学、天文等实用学科发展。明朝的“算科”分值,数学曾推动火器与航海技术进步。
取消“算科”,严禁研究天文历法。
钦天监职位世袭,导致日食测算误差比明朝大20倍。
数学家梅文鼎被迫将《历算全书》改名为《周易研究》才得以出版。
而整个世界,在这个时候在做什么?
法国1789年已建立高等理工学院,培养出拉普拉斯等科学家。
八旗军入关时曾是虎狼之师,火器装备率70。但到了康熙后期,八旗军军纪涣散,依赖绿营兵作战。 乾隆阅兵时,八旗骑兵跌落马下,弓箭射程不足百米。
对比明朝,戚继光的“鸳鸯阵”,战术灵活。
而清朝却沉迷“骑射乃满洲根本”,拒绝火器革新。
明朝郑和舰队曾七下西洋,宝船载重3000吨,领先世界。而清朝最大战船仅400吨,1816年英国鼎盛时期商船总吨位400万,清朝不足20万。
马戛尔尼访华时(1793年)记录清军:“清军城墙破败,士卒衣冠不整,主要装备仍为冷兵器,火枪寥寥且破旧。”
明朝苏州有织机15万台,而清朝嘉庆年间仅剩800台。明朝纺织业效率是清朝的30倍,英国后来偷学《天工开物》提花技术,效率反超中国。
满清统治的三百年,是中国工业与科技全面倒退的三百年。 明朝末年,中国本有机会引领工业革命,但满清的闭关锁国、文字狱、重农抑商政策,彻底扼杀了这一可能。
雨儿最后总结:“满清的三百年,不是辉煌,而是窒息”。
第二日清晨,牛野站在保定府的城墙上,望着远处被妈祖军收编的旗人队伍缓缓离去。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满洲贵族,如今像丧家之犬般被驱赶着前往非洲开荒。
姚耀祖正擦拭着新拿到手的双筒望远镜,闻言抬起头来。雨儿则安静地站在一旁,手里捧着一卷从旗人府邸搜出的《满文老档》。
雨儿轻轻翻动着手中的书卷,没有说话。
牛野的瞳孔微微收缩。他想起在官府看到的刑具,那些锈迹斑斑的铁链和夹棍,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
牛野沉默了。他想起在旗人区看到的那些低眉顺眼的汉人,他们的眼神里没有愤怒,只有麻木和顺从。
牛野突然想起了什么,声音变得尖锐:\"可明朝末年,李自成可是差点就推翻了明朝!了清朝,就\"
牛野望着远方,眼神渐渐变得锐利。他想起在旗人府邸看到的那些奢华的陈设,那些旗人子弟骄奢淫逸的生活,再对比普通百姓的困苦。
牛野明白了,某些稳固的统治,其实建立在恐惧、愚昧和麻木之上。四亿人不是不想反抗,而是被一层又一层的枷锁牢牢锁住。
牛野沉声说道:“满清以杀御天下,那我们就以杀来醒天下!我们要快速扩军,结束满清的统治”。
姚耀祖突然想到了什么,“现在,我们在迁移家产超过百亩的地主家庭,平均分配土地!如果换一个思路,留下百分之二十用于军龄授田制呢?”
牛野和雨儿同时问道:“如何做?”
姚大人举例:“如果有一个三十户家庭的村子,其中有一个地主,家里有三百亩土地。按照平均分田,那就是每家分十亩土地!但是现在只分二百四十亩,留下六十亩分给参军的家庭,如果村里有一家参军,就把这六十亩给一个家庭,如果有三家那么就每家二十亩!而且,只要一家有一人参军,参军三年里,就有条件耕种这部分均分的土地!三年以后,军人退伍,没有参军的家庭就不再参与分配!谁家再送娃来参军,就能再次参与这片土地的分配!以后,农村开荒每百亩,也要指定百分之二十为军龄授田的田地!谁家有娃牺牲了,就永远参与这种三年分田制!”
雨儿的眼睛亮了,“那不用想,家家都会参军,谁能人不患寡,而患不均,谁也受不了一户人家突然多出六十亩土地!我建议再加上一条,有军功者在其活着的时候,其家庭也永远参与每三年一次的授田。”
牛野猛地转身,对姚耀祖说道:“我会立刻写信给陈阿生,我们第二舰队开始军龄授田制试点!让肖万里扩大新兵招兵。另外把清兵降卒分散送入各个部队班排。他们打过火绳枪和传统火炮,每个班补充一人,让每个班长和排长自己训练,每个月给每个班补充一人。一直到五个月后扩大到十人,进行下一轮分班。”
这个命令代表,五个人的班会立马扩充到六人,这意味着现役前线作战部队立刻增加士兵百分之二十!
现在,正在张家口驻防的邱三田,他从原本的辎重兵,就地加入了一个妈祖军的战兵班。他作为第二舰队,第二陆战队,一团,一营,二连,三排,一班的第六个士兵,他接过班长双手递过来的中华1817式步枪。
牛野要让战兵在滚动作战中不断壮大,每五个月人数要翻一番。也就是说,现在他手下的两千陆战队,一千骑兵,五百炮兵,五百辎重兵和一千五百名武装水手部队,共五千五百正规战兵。
到十月,正规战兵部队会达到一万一千人。
同时肖万里还要提供两支全新训练和编成的新兵部队,每支部队大约两千人左右,共四千人的新兵队伍。
到十月,第二舰队陆战队总兵力将达到一万九千人!
包括姚耀祖在内,他们全都低估了军龄授田制威力,这个制度从社会底层彻底转变了中华的文化根基!
以前,读书人会获得优待,可现在在整个社会底层,军人家庭获得极大的优待。
这与科学工作者获得终生荣誉,享受年入百两白银的制度,并称为“中华国两柱石国策”。
强大的军事力量与先进的科技水平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存在,并在不同的时代和领域展现出独特的表现形式。
以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为例,许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技成果都与军事研究和投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最初就是为了满足军事领域对高速计算和数据处理的需求。互联网的诞生也离不开军事通信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加密算法和解密算法的不断演进,更是直接服务于军事信息安全的保障。
再看通信技术,从早期的无线电通信到如今的卫星通信和5g技术,每一次的重大突破都离不开军事需求的推动。而最强大的发动机技术,无论是航空发动机还是汽车发动机,也都在军事装备的研发过程中得到了持续的改进和提升。
可以说,军事研究和投入就像一个强大的引擎,不断推动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还涉及到人才培养、资金投入、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军事领域对高科技的需求促使各国政府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吸引顶尖人才投身相关研究,从而带动整个科技产业的发展。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军事与科技之间的复杂关系。一方面,军事需求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资源支持;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也可能给军事带来新的挑战和变革。如何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军事与科技的相互促进关系,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很多极其重要的国策,都源于简单朴素的想法。
牛野他们只是想要快速扩军,创造“军龄授田制”,最开始只是为了让老百姓踊跃送孩子来参军。
但却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文明形态,西方人后来称其为“军工复合型华夏文明”。
这个文明有三大特点:第一,自带种田属性,对于更多的土地,文明天生有着原始渴望;第二,全民踊跃参军;第三,科学人员高收入,同时军工需求推动科技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