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北齐权臣指南 > 第118章 兴利除弊

第118章 兴利除弊(1 / 1)

在多种方向的督促下,清田均田之事,总算是跌跌撞撞地行动了起来。

虽然不免有推行存在疏漏、不彻底之处,但好歹是稍稍改变了原先大量农民耕田被侵占的状况。

等到手下官员至各地乡里巡视,高俨这才知道,其他地区较京畿侵占之举有过之而无不及。

按照北齐均田制,每名成年男子应授露田(即种植谷物的田地)80亩,妇人40亩;另授桑田或麻田20亩。

前番高俨在京畿郊外,见到了王二洛,实际上到手的只有露田60亩。

然而这已经算原先均田令执行的比较到位的了。

稍微远一些的地方,如青州、信州,到一般男子手中的只有露田40亩了。

然而,朝廷赋税还是按照原先应该分得的田地去收。

由于田地受到休耕、轮作的影响,实际上可以耕种的田地又得打一半折扣。

剩下这些田地,在这个时代生产力下,维持温饱已经不太容易。

一旦遇到天灾,收成不好,毫无抗风险能力的他们只得将田地抵押给乡绅豪族,换取粮食。

实际上,朝廷是规定过均田令所授之田是不得买卖的。

所以乡绅豪族们想方设法钻空子,称之为“抵押”。

农民们何尝不知道将属于自己的田抵押出去大概是回不来的。

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总不能指望暂时没有收成的田地能让他们填饱肚子。

拥有的田地越少,收成的期望越少,乃至于低于将田地“抵押”得到的收益。

于是,拥有的田地越来越少,如此恶性循环。

最终的结果,便是严重的土地兼并。

当田地被完全夺走,农民们要么依附于将他们的田地抢走的人,成为佃农。

要么,便成为游荡的无地农民会做些什么,历史已经重复了许多次。

不过令高俨松了一口气的是,北齐的均田制虽然遭到了不小的破坏,但却也减缓了土地兼并的进度。

如今北齐境内的农民,可以算是不太满意,但离爆发的边缘还很远。

也亏是他在高纬亲政没几年,就夺取了政权。

没有经历高纬的瞎搞,此时北齐的官僚系统,虽称不上朝气蓬勃,但也不至于暮气沉沉。

在高俨的指示下,还是有一定的组织度和执行力的,能够把一些事情做成。

几月内,大量被瞒报私藏的田地被查了出来。

并重新在高俨选定官员的监督下,按照原制所定,分给没有收到应得田地的农民手上。

他接着大手一挥,免除这些农民几月至几年不等的赋税,所有收成归他们自己。

当然,这称不上大发慈悲。

毕竟这些农民们本来就交了许多年不合理的赋税,如今不过为原先的不合理稍稍找补罢了。

然而,这也足以让普通百姓对他心存感激了。

一时间乡里民间歌功颂德之声不绝于耳。

与民间喜气洋洋的场景相反,原先在均田制中瞒下田地的豪族们则愁云惨淡。

他们被高俨以“有违祖制”之名狠狠罚了一笔,并被告知,不将这些补上,便不被允许参加科举。

为什么只止步于罚款?

高俨也有些无奈,实在是因为此事太过普遍,基本上是心照不宣的公开秘密。

一网子将他们打尽是不可能的,只得罚款了事。

也有些倒楣蛋,因为跳得太高、太显眼,被抓出来当典型。

如试图贿赂高俨的王氏,王太爷没多久便在忧惧中离世,两个儿子分别判处流放。

有些小道消息称,是御史中丞王子宜担心王太爷透露出了什么,于是下了黑手。

还有些手段过于恶劣者,被判处死刑。

如某一小地方乡绅,为了侵占周边农民田地,指使家丁残害乡人,以致死者十数。

此后种种,不再赘述。

如今的北齐境内呈现出一种奇怪的境象。

那就是底层低气压,上层高气压。

底层百姓们对高俨轻徭薄赋、清田均田的政策十分积极。

而上层固然被高气压笼罩,时不时有官员同僚被捕、家族被敲打,却诡异的没有太大怨气。

大概是因为高俨抓人虽频繁,但若非罪大恶极之人,极少动用死刑。

在他们看来,这才哪里到哪里啊?

当年文宣帝高洋一朝那般血雨腥风,他们都挺过来了,还怕你高俨这点小风小浪吗?

还有一点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虽然他们总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害,但也不得不承认如今的北齐,似乎正走向正常的轨道。

经济上,百姓们新分得大量田地,高俨又让各地推行由格物院收集的各种农书,传播耕种知识与经验。

恰好赶在春耕之前,农民们耕作的效率较往年有大幅度提升。

甚至原先田地不够种了,还额外新开垦了一些田地。

今年气候还算不错,眼看收成比往年要高出不少。

此外,朝廷鼓励发展手工业,并推广由格物院自各地收集、改进的各式生产工具。

政治上,高俨逐渐为乾明之变后,被勋贵压制的士人们解了绑。

通过科举一事,大幅度提升了汉人士人在朝堂中的政治参与度。

因此那些世家门阀们一开始对高俨抢走他们选官的权力感到不满。

而见到他们被重新允许参与到高层建设中后,也就半推半就的应下了。

三省六部制也在逐渐成形。

尚书省有赵彦深、冯子琮坐镇,仍然权力最大。

而众人逐渐意识到中书省、门下省能够更加接近皇帝本人的决策过程中。

其中犹以中书省崛起的最为明显。

无论是中书监崔季舒、中书令张雕,还是次一级的中书侍郎李德林,他们都深刻参与了新帝登基以来的决策。

有识之士已经开始谋求调入中书省中,以求进步,投身于建设大齐帝国中。

文化上,高俨也有意识的恢复对汉文化的重视程度。

一件陛下的轶事在士人之中逐渐传开:

某一日,陛下见侍卫欲将未吃完的饭菜倒掉。

陛下立刻阻止了那名侍卫之举,并当即吟了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侍卫深感悔恨,发誓再不浪费食物。

士人们闻此,纷纷交口称赞陛下仁慈。

只是随后自作高情商地补上一句:但惜陛下文采质朴,未能描摹至妙。

高俨汗颜,他本打算借此千古流传的名诗以示推崇汉学,鼓励教化。

没想到此时北朝士子推崇南朝艳丽之风,对这首名诗不太以为然。

倒是祖珽听闻此事,立刻找上门来,大赞高俨所作情真意切、刚健有力。

总之,原先穷兵黩武的风气充斥着朝堂内外,在高俨的以身作则下,逐渐改观。

即使是原先大字不识的胡人将领,敏锐感受到风向变化后,也抱着一本本经典摇头晃脑的读着。

乘着这股重兴汉学之风,高俨立刻下令,在全国各地修建庠序学宫,推崇儒学。

拆除僧寺,创建文庙,宣扬教化,而非求神问佛。

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在高俨登基后,北齐的精神风貌相较原先,越来越象一个正统中原王朝。

虽然与世族们期待的如同南朝那般不太相象,但总归离胡人武夫治国的情况越来越远c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女扮男装后我混成男主头号小弟 同时穿越:怎么是少儿频道 龙族:屠龙大业,从双神威开始 长生:我的捕妖船无限升级 东晋:附身先祖,从武王伐纣开始 从灵笼开始的诸天之旅 我家侧妃是专宠 误闯天家!暴君恋爱脑?那没事了 美综:开无双的刺客 武道修仙从龙虎山到火影世界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