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北齐权臣指南 > 第107章 重提均田

第107章 重提均田(1 / 1)

他没有过多寒喧,目光落在李德林身上:“那篇论说均田之策论,我细阅再三,确见卓识。你既深谱其要,不妨再与我详论,我山东之地,重兴均田,是利是弊?”

李德林稳住心中激荡,略加思索,从容应答,声音沉稳清淅:“陛下明鉴,均由之制,由后魏开创,本为安民强兵之策,分无主之田予无地之人,使民可借此为生,生民则国富,国富则兵强。齐、周皆承魏制,然施行有别。周人循制得力,而我大齐”

他微微一顿,选择了一个比较委婉的表达:“—或因种种阻滞,未能如周之精善。

然其本意至善,今陛下欲重振此政,诚为远见。”

“其利在于安定流民,广辟税源,此利国利民之大计也。推行之要,在清丈田亩、裁汰豪强隐占、重订授由标准、并以严法监察执行、务求均平。假以时日,大齐必可得此制之大利!”

高俨凝神听着,脸上虽无太多表情,眼中却掠过认同之色。

均田制最早在北魏冯太后时期被提出,彼时中国北方兵祸连连,大量土地被抛荒,沦为无人区。

身为游牧民族的北魏统治者对此则没有那么在意,还是用着粗暴、朴实的方式统治着北方。

在冯太后之前,北魏官员是没有俸禄的。

没错,你没有看错,当时北魏官员获得钱财的方法就是靠打仗、靠掠夺,对基层的管理基本是空白。

这种体制,如果一直能通过打仗建功立业也就罢了,虽然野蛮,但还能维持。

然而,彼时处于南北朝力量较为均衡的时期。

南朝虽不能反推北方,但也让北方难以大举入侵。

于是,旧有的创建在攻战、掠夺上的体制运转不下去了。

于是,冯太后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登上了历史舞台。

她任用汉人大臣,以“三长制”成功创建起北魏对基层的统治,颁行俸禄制度结束了以军功为绩效的制度,最重要的是“均由制”。

这个制度说起来很简单,就是给无地者分规定面积的田地,男女皆有。

但背后的意图却没有那么简单。

一来,可鼓励北方恢复生产,发展农业:

二来,分的田也不是完全无偿的,需要缴纳赋税,相当于把原先被世家豪族隐匿的人口划归朝廷管理。

三来,也有一定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承了她的路线,继续推行均田制,将北方农业生产恢复到了应有的水准。

这也是他为什么非得汉化的原因一一继承了汉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就不得不学习继承由此之上发展而来、并与之适配的文明。

高俨为什么突然向李德林透露口风,表示他有意重兴均田制。

无他,只因北齐在这上面做得实在算不上好。

北魏分裂成东西魏之初时,高欢统治的东魏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而宇文泰统治的西魏地广人稀、贫穷窘迫。

杀死高敖曹的西魏士兵受到布卷万段的赏赐,结果直到北周被篡,都没发完,其困顿可见一斑。

然而,东魏却因豪强世家众多,利益关系复杂,均田制推行结果一般。

一穷二白的西魏却没有那么多顾虑,均田效果优秀,并以此为根基发展出府兵制,创造了关陇集团的神话。

高俨提出均田之事,看似贸然,实则有迹可循。

在他登基之前,就效仿宇文邕灭佛之事,开始清理寺产、田地,将隐匿于寺庙的人口找出。

重提均田是同样一个道理。

北齐的均田制施行效果一般,一些本来分给无地百姓的田地,被各种势力侵占。

若能将此政推行下去,既是阻止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又增加了赋税,使百姓得到了田地。

上利国家,下利百姓,唯独不利中间的豪强势力。

“卿所言在理。”高俨微微颌首,肯定了李德林的见解。

府兵制是否真的那般天下无敌,还有待商榨。

均田制是肯定得搞下去的。

现在不象后来那般人均田地面积是真的少得可怜,被迫精耕细作。

相反,虽然北齐处于北方腹地,仍然有大量田地处于无人耕种的地步。

李德林心中一凛,陛下这轻飘飘的一句,却是认可了自己的方向。

然而,他话锋一转,选择点透其中的要害:

“陛下明察秋毫。重兴均田,确为固国之本。然其难处,亦在‘施行’二字。大齐立国经年,豪右并起,隐占成风。一纸诏令易下,而少有人敢于将其实施。”

高严微微点头,深以为然。

山东之地,是高欢起家的基本盘,鲜卑勋贵、汉人世族盘根错节,侵占民田、隐匿户口如同家常便饭。

高澄、高洋都未能真正撼动,高纬更是纵容。

真要做此事,无异于火中取栗。

高俨目光平静,看不出喜怒:“卿言其难,甚好。知其难而不畏其难,方为敢任之臣。我问你,若要动,当自何处着手?从何州始,用何人?”

是选一个豪强势力相对薄弱、易于治理的州郡作试点?

还是直接对准矛盾最尖锐之处开刀?

更重要的是,派谁去执行?

这个人必须有胆有识,有手腕,还得扛得住压力,更要紧的是一一必须忠于皇帝。

李德林脑中心念电转,陛下的思路很清淅,绝非一时兴起。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迎向高俨的审视,沉吟道:“臣斗胆陈言。京畿之地,世家勋贵、地方豪强云集,侵占最为猖獗,隐户亦众。然而,正因其要害,牵一发而动全身,若行均田于此处,一旦功成,则如破竹之势,震天下,事半功倍!”

“至于人选”他略作停顿,猛地撩袍拜倒在地,“臣李德林,愿担此重任!臣斗胆自请为陛下行此京畿均田之事!”

高俨看着拜伏在地的李德林。

这个建议,确实大胆而直指要害!

京畿均田若能成,足以震镊八方。

李德林所言之理,正中自己心意。

他熟悉情况、没有根基、破格提拔的身份象征、以及这份敢于担当的锐气和决心,恰恰是推行新政所需的特质。

“卿此议—甚合我意,”他语气郑重,“公辅既有此胆魄,愿为我解此难题,我便以京畿均田之事托付于卿!”

李德林心神剧震,哪里还不明白皇帝言外之深的寄望?

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任命,更是陛下向他透露未来将擢拔敢于革新的才俊、进一步推行变法的决心。

他压下沸腾的心绪,以头触地,躬敬而激昂地回应:“陛下厚望,臣”了然于心!

定不负陛下重托!”

“很好,退下吧。”高俨挥了挥手,目光再次落回奏疏之上。

中书侍郎的擢升旨意正式颁行时,已经引起了震动。

然而,伴随擢升旨意一同下发的、任命李德林主持“京畿均田”专责的诏书,则在邺城朝野投下了一颗更具震撼力的巨石。

尚书台班列之中,不少人面上不动声色,心底却翻腾不已。

一个几日前还只是默默无闻六品微员的小吏,凭一场考试,竟能一步登天,跃居天子近侍枢要之位?

如今,竟被委以“京畿均田”如此烫手、如此关乎勋贵豪强内核利益的重任?

这简直颠复了他们数十年的故有认知!

有人捻须皱眉,暗思陛下行事愈发天马行空;也有人眼神闪铄,掂量着这中书侍郎背后的帝王心思。

而在士林与市井之间,反应更是两重天地。

无数出身寒门的士子,听闻此讯,几乎个个眼晴放光。

一个辞官赴考、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例子。

他的今天,岂非就是自己可以期盼的明天?

“陛下此举,真乃天下寒士之福!”

“看吧!李公辅能行,我等亦可!书卷何在?明日便发奋苦读!”

“下一科只待下一科!”

街头巷尾,茶肆酒馆,此类话语不绝于耳。

李德林的名字,成了点燃寒门士子心中希望之火的那颗火星。

许多人迫不及待地找出积尘的书本,准备投身下一轮科举的角逐。

然而,在那些门第高墙之内,却又是另一番景象。

一些矜持自重的世家长者,摇着羽扇,对着家族子弟哼道:“破格擢升?京畿均田?

如此骤贵,锋芒毕露,根基不稳!不过是陛下的一枚棋子罢了。急功近利,非长治久安之象。”

然则,口上说着不屑的世家门阀,其年轻一辈,乃至部分心思活络的中年辈,心中却已然跃跃欲试。

李德林的擢升,实打实的近侍中枢之权,看得见的青云直上之径,这诱惑过于真切。

一些机灵的世家子弟,已悄无声息地关起书房门户,翻箱倒柜地找出那些尘封的、记载“水利工策”、“刑名律条”、“边防舆图”等藏书来。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门西双榜 迷雾塔楼 生化危机:暴君也要反生化 lol:开局绑定辛德拉 我的父亲是曹操 斩神:华夏古神归位,开局伏羲盘 仙域记 开局选刘备,只有我知道三国剧情 双星耀天记 白话文讲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