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北齐权臣指南 > 第100章 殿议新政

第100章 殿议新政(1 / 1)

含光殿内,暮色悄染。

殿角的鎏金烛台早已燃起,烛火摇曳,将殿内君臣二人的影子拉长。

尚书令冯子琮依礼觐见高俨。

见礼后,两人先是照例寒喧几句国都近况、农时雨水。

冯子琮言辞恭谨,姿态从容,尽显百官之首的风范。

高俨亦是温和询问,声音清朗,听不出半分帝王凌人盛气。

殿内气氛融洽,仿佛只是寻常的君臣奏对。

寒喧过后,冯子琮神色一正,恢复了作为尚书令禀告朝政的肃然。

他条理清淅,将近期尚书台处理的几桩紧要政务一一如黄河春汛的防范、并州流民安置的进展、以及河北诸州军府粮秣调配情形一一逐一简要奏报。

高俨听得专注,时而颌首,时而温和询问细节,君臣二人间奏答有序,一派共商国是的景象。

待例行政务议毕,冯子琮略作停顿。

殿内的烛火啪轻响了一下,几缕烟气,在他凝重的眉宇前散开。

他微微欠身,斟酌着词句,终于缓缓开口,语气较之前更为委婉:

“陛下———近日朝野间,于新政“科举取士”之事,议论之声颇多。”

高俨端坐,面上神情未动,只眉梢几不可察地微微一挑。

他目光如常地落在冯子琮脸上,示意他继续。

“臣闻—”冯子琮稍作停顿,仿佛在拣选最合适的措辞,“闻士林之中,多有感佩陛下‘开万世太平之基’、‘泽被寒门’之宏图远略。然,亦有些许微词,流传于市井书斋之间。”

他稍稍抬眼,目光飞快掠过年轻帝王沉静的脸庞,见无波澜,才接道:“议论者,非敢直言圣裁有失,多忧心于-此法骤行,地方恐一时难以应承,荐举之士或因还需覆试而生浮躁;更有甚者,恐所学空疏之辈侥幸混入,反损朝廷遂选贤才之本意——”

他的声音不高,语调平缓,将旁人的质疑尽数包裹在看似中立转述的谦恭之下。

字里行间却清淅地透着一股对“科举”新制隐含的保守与负面态度。

在他看来,此法太过仓促,根基不稳,恐引混乱,终非长久安邦定国之策。

冯子琮言罢,摒息静气,等待高俨的反应。

殿内一时静默,唯有烛火摇曳燃烧的细响。

高俨的目光落在冯子琮半垂的面上,掠过那躬敬姿态下的冷淡与消极。

早在诏书颁行之初,他便预料到这股阻力定会悄然滋生蔓延。

没想到,第一个站出来表示自己持保守意见的,却是自己任命的百官之首。

然而,冯子琮如此谨慎而明确地表达了这份疑虑,反而在他心中激起一丝奇异的平静。

既没有因不受亲信认同感到受到背叛,亦没有被人质疑的恼。

反而是一种脚踏实地的释然一一如果改革毫无阻力,一帆风顺,那才有些奇怪了。

“令公所言,乃老成之论。”高俨终于开口,声音依旧温和。

他没有责备,甚至面上还微微露出一丝理解般的笑意。

冯子琮异地微抬起眼帘。

只见高俨从御座上略略倾身,缓声道:“变革之举,于肇始之时自然多艰,古今皆是如此。众人议论纷纭,亦属情理之中。”

“然,国之取士,在激浊扬清,在得其真才。旧法积弊已日久,非新法不足以兴利除弊。”

“科举之设,意在考其真知,去伪存精,使贤者得其位,庸者不得侥幸。纵一时有失,未能如实选,也应改进新法,而非纠结于旧制。”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了几分,直视着冯子琮:“至于地方惶惑、士子躁进之虑——我初行此事,并非希冀一而就,立竿见影。有疏漏、缺憾之处,在所难免。然,断无因嘻废食之理。”

“朝廷自有规制,一步步行去即可。令公身居台阁,执掌枢机,诸般事务烦难,日后推行此制,更需爱卿多费心,使其周全。”

这番话,既点明了新政的决心与必要,安抚了冯子琮“操之过急”的疑虑。

又不动声色地将具体执行的重担和责任,稳稳压在尚书令的肩上。

一番温言劝慰,更隐含一份不容推卸的信任与期许。

冯子琮心中紧绷的弦,竟也随着高俨平和却坚定的话语,悄然松了几分。

他本就不指望能阻止高俨推行此制。

最大的担忧,不过是高俨骤闻“微词”会一意孤行乃至牵怒。

如今看来,陛下不仅没有动怒,反而显得清醒而沉稳,甚至还留有馀地。

他此行试探的目的,也算勉强达到。

“陛下深谋远虑,思虑周详,是臣愚钝了,”冯子琮深深一揖,语气中的那份凝滞感明显淡化下去,“臣必竭尽全力,将陛下圣意妥为宣达,竭力妥处各关节。”

高俨颌首:“令公办事,我素来放心。天色已晚,若无他事,便早些回府安歇吧。”

冯子琮连忙再拜告退:“臣谢陛下体恤,告退。”

他躬身退出含光殿,身影融入殿外渐浓的暮色之中。

含光殿内,高俨并未立刻起身。

他仍端坐于龙椅之上,望着冯子琮离去的方向,殿门已然合上,将外界隔绝。

他端起案上一盏温茶,抿了一口,深邃的目光落在跳跃的烛火上。

冯子琮的反应,一切皆在意料之中。

曾经一同起事、粉碎了他在外时邺城危机的亲信重臣并没有完全支持他,这会使他生气吗?

不生气。

不仅不生气,他心中反而浮起一丝明澈。

朝堂之上,暗涌的流言、保守的阻力,如今如同水面下的礁石,终于被冯子琮引出了一些轮廓。

冯子琮虽然辅佐他成事,却非一开始便甘心诚服,而是有借他以操控朝政之意。

在见识到他并非可以相瞒之小儿,他才息却了原先的野心。

高俨掌权后,虽将他擢升为尚书令,位居宰辅,但终究不是伊尹、霍光般的宰相。

很难说他会不会为此满意,以他原先职位(尚书右仆射、侍中兼吏部尚书),多熬一阵,未必不能有今日地位。

更别说高俨登基后,逐渐加强了中书省、门下省的地位,这不可避免将属于冯子琮掌管的尚书省的权力分走一部分。

为此他多半有些许怨之意。

不过,这并不至于产生与高俨作对之意,而是逐渐与原先体制合流,日趋保守,希望保住眼下尚书令手中权力。

是以,他对高俨改革的措施通常持消极的态度,这次委婉的质询便是基于此而来的。

冯子琮想要的,是维持一个他能在高俨与群臣间维持平衡、固有权势的稳态,而非大刀阔斧的革故鼎新。

昔日在千秋门惊险博弈时那种生死与共的锐气,似乎已被尚书令权位的安稳与固有的体制惯性消磨殆尽。

高俨有些可惜,但并没有气。

就象那句话说的一样: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他拿起一份报告,里面是一名官员的详细资料。

他想起诏书下达之前,崔季舒向他所上的奏报:一名中书舍人提议,将已有官身之人添加可以参与科举的人选中。

高俨先前想了想,决定同意此议。

如果本就有官身之人参与科举,并得到重用,必然得到同僚艳羡,从而对科举产生向往。

如果本就为官之人都认可了科举的价值,那么将其推行的阻力也会随之减小。

出于某些考虑,他让崔季舒将这名中书舍人的详细信息呈报给他。

他手中的报告正是崔季舒呈上来的结果。

“李德林?”高俨见到此人之名,不禁有些懵。

他默念了几遍这个名字,总感觉曾在史书上见过一般。

虽有些耳熟,但一时之间不能将他与历史上哪位人物联系起来。

是和那位李德邻撞车了吗?

高俨想了想,默默摇头。

他接着往下看。

报告上说此人是赵郡李氏的没落旁支,倒是高俨皇后李英娥的远房亲戚。

此人天资聪颖,文采非凡,犹善属文,是以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参与制浩之事。

他曾跟随过高湛,高湛即位后却只将他稍稍拔擢,显然不为其所好。

高纬登基之后也没有过多关注,俨然一个官场小透明。

但是就是这个小透明,却把握住了这个时机,成功入了他的眼。

这让高俨更加好奇,此人究竟是谁?

当他看到其子名为“李百药”时,脑海中电光一闪,忽然明悟。

“原来是他啊!”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村落求生:我肝成了不朽金仙 年代1949红旗下的县长 民国谍战:我能看透你的心思 河东与河西的故事 偷听心声的祁同伟 有始 我竟然穿越到了sprunki 大明:开局要被诛满门?我人麻了 乖!再咬一口 平凡的世界:截胡大嫂贺秀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