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俨率大军疾驰数日,终抵汾河流域。
勒马山岗,举目远眺,但见天地开阔,平野之上,几片高塬突兀地矗立着。
那座闻名于世的北朝名城——玉璧城正巍然雄踞在汾河南岸最大、最徒峭的一片高塬上。
朔风如刀,刮过荒原,枯草飒飒作响。
汾水蜿蜒,分割南北。
汾水南岸,玉璧城坚壁高垒,森然逼人;汾水北岸,则清淅可见另一支周军先锋已扎营列阵。
“报——!”斥候飞马驰来,声音带着连日风尘,“周军主力据汾河南岸玉壁城,凭高筑垒,深沟坚壁!已将河道南岸险要尽控于掌中!更有一支周军前锋已渡河北上,于对岸扎营列阵,与玉壁城遥相呼应,形成犄角之势……”
斥候喘息稍定,指向原先行军方向:“前方周军严密布防,时有斥候巡逻侦察,有阻拦之意,将我军与丞相所领之部分隔!”
高俨眉峰紧锁,目光扫过前方前方险恶的地势与敌营,迅速在脑中推演。
他沉声问策:“当此形势,我军该当何如?
唐邕策马靠前一步,声音低沉而清淅,回荡在猎猎风中:“殿下,敌情已明。玉璧坚固难摧,周军以逸待劳,我军虽至,然态势被动。臣有三计,愿陈于殿下。”
他顿了顿,目光掠过汾河北岸那片碍眼的周营,又望向远方隐约可见的齐军高地轮廓,语速不急不缓:
“我军可分兵一部佯动牵制正面之敌,主力则绕路疾行,择他处渡过汾水,最终与丞相会师。纵费时日,可保万全。此记之上也。”
“趁夜或寻隙强渡汾水,奇兵渡河后,可伺机切断对岸敌营与玉璧之联系,若能与丞相里应外合,或可一举打破周军对丞相的半包围之局,使我两军尽快汇合。此计之中也。”
“围魏救赵,直捣玉璧!倾我军主力,猛攻玉璧城!”唐邕指向汾南高处那座城池,语气加重,“迫周军回援以解北岸之围,此计之下也!”
听唐邕洋洋洒洒给出的三计,高俨心中不禁掠过一丝历史的联想:
这不是历史上常常出现的谋士给主公出策的场景吗吗?
祖传上中下三策这一块。
不过,历史上常以主公选错计策导致失败后,后悔没有用战前谋士所给出的别的计策。
而且往往诸公选了上策,最后证明下策可行;选了下策,最后证明上策可行。
高俨望向高长恭,示意其剖析这三策。
高长恭会意,立刻出列,向高俨行礼道:“下计绝不可行!玉壁城经年加固,守卒皆百战悍勇。韦孝宽既知我军驰援,必不减城中防备。若强攻不下,周军主力反趁机完成合围,我军将陷绝境!”
“中策虽险中求胜,然此时机未至,风险过大!暗夜渡河本就九死一生,对岸周营枕戈待旦,岂能坐视我军轻易登岸?若殿下坐镇中军,臣当拼死一试,成则奇功。然殿下既已亲征,万金之躯,身系全局安危,臣等不敢令殿下轻涉此险!万一有失,我等万死难赎”
他语锋一转,眸中锐光闪现:“至于上策——周军极可能预判我军绕行,已在远道埋设伏兵。臣请与殿下分兵:臣率轻骑为疑兵,佯作潜行渡河;殿下亲统主力绕行诱敌,与北岸丞相会师!”
听完高长恭的论述,高俨点头称是,没有立刻下一步作出决断。
他将这三条策略在脑海中微微思考。
上策最为稳妥,但是此法需耗时日,敌军必然侦知我军动向,恐沿途不断迟滞骚扰,更虑斛律光独守北岸高地,面临三面夹击,或难支撑太久。
只能说无功无过,属于是不坏的选择,被称为“计之上”有些勉强。
中策可期速胜,然奇兵渡河风险极大,若强渡不成,恐非但不能解围,反损我军精锐。
即便渡河成功,北岸周营兵力几何、是否容易攻破,亦是未知,且需斛律光适时配合反冲敌阵,消息传递稍有延误,配合失当,则事倍功半。
最关键的如高长恭所言,以他的身份,不能冒险身至险地。
若行至一半,被周军发现前后夹击,在慌乱之中与他失去联系,军心必然大乱。
于是,中策被他默默划掉。
下策则最为异想天开。
高俨望着远处,那座最高的塬,四壁徒峭如削,顶部平坦如砥,托举着玉璧城。
四周遍布深谷,从下往上看,直入云宵。
玉璧城上方周军旗帜飘摇,城墙高耸,军士严密。
不必说城中守军如何蓄势待发、玉璧城如何坚不可摧,单是这高塬本身,便如一座天然城池。
光是想象,便能感觉到居高临下,有万夫莫开之势。
更别说对方有韦孝宽这位传奇守城名将。
亲临现场,高俨才意识到高欢为什么几征玉壁,最终无功而返。
若真能攻破玉璧城,齐军还何苦一直维持守势?
早八百年就攻入关中,攻破长安了!
况且如今大军长途而来,周军以逸待劳,绝无攻克之理。
高俨已然熄了下策的念头。
凛冽的朔风卷过高俨的衣袍,他立于山岗之上,望着汾河南北对峙的战场。
唐邕剩下的上策与高长恭的剖析犹在耳畔,他沉默片刻,骤然扬鞭指向汾河北岸的周军营地,声音斩钉截铁:“分兵!依长恭之策——你率两千轻骑,今夜沿汾水南岸潜行,择浅滩渡河!渡河后不必接战,多张旗帜、广布疑兵,佯作主力奇袭北岸周营之势,迫使其分兵阻截!”
高长恭肃然领命,鬼面下的眼眸寒光乍现:“臣必不负殿下所望,诱敌主力离营!”
高俨随即转向唐邕,语速急促却条理分明:“主力即刻拔营,绕十数里急行!仆射率前军开路,多遣斥候探查远路伏兵;我自统中军紧随,昼夜兼程直扑北岸高地——三日内,必与斛律丞相合兵!”
他望向北方被分割的齐军阵地,声音沉如铁石:“人不解甲,马不卸鞍!途中如遇伏兵阻拦……便以全军之势,将其碾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