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人的讨论中,苏赵对圣泉殿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圣泉殿,是大约十年前开始活跃在大运王朝的一个教派组织。
大运国运昌隆,皇帝勤政爱民。类似于圣泉殿这种别有用心的教派本是没有生存土壤的。
但,大约在三年前,伏龙县更西北处的苍云州的平远县突然爆发了一场瘟疫,很快,包括苍云州在内,雍西、北凉三州。
瘟疫泛滥。
虽然三州的州府乃至于更高一级的秦陇道府都征召医馆医者前去赈灾,可这瘟疫来得又快又猛,短时间内,根本束手无措。
这时候,有民间传闻,圣泉殿的圣泉可治百病,一口圣泉下去,瘟疫即歇。
与此同时,民间有圣泉殿的教众走街串巷,开始给百姓免费分发圣泉。
不少百姓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喝下圣泉,结果身体果然好了,甚至连身上曾经的一些旧疾都有所恢复。
霎时间,圣泉殿经百姓口口相传,迅速有了传教根基。
短短时间,大量百姓纷纷添加圣泉殿,不只是苍云、雍西、北凉三州,就连伏龙县所在的庆宁州,都有不少人添加。
当秦陇道节度使发现这一情况,立刻派遣专人调查圣泉殿,三个月后,就将圣泉殿列入邪教组织。
但此刻,圣泉殿在民间已经有了根基,官方发的声明,反而更有利于圣泉殿对教众的极端化洗脑。
于是,整个秦陇道,便经常出现圣泉殿教众极端化袭击事件。
同时,听着他们的说法,苏赵也是头一次对大运王朝版图有了概念。
大运王朝将天下划分九道,每道派遣一名节度使总领军政事宜。
而苏赵所在的秦陇道,又划分为十三个州。
每个州又有若干县。
其中,苏赵所在的伏龙县,将面积换算为便于理解的单位的话,面积是9236平方公里,不算流民与奴籍,光是户籍人口就超二百万。
难怪,光是秋闱的院试与乡试参与一场便要花费五十两银子,如此大的面积,光是路费便要花费不少。
“我大运王朝虽的确设置了一些隐形手段,卡住了普通人上进的道路,但是比之历朝历代,已经好到哪里去了?这圣泉殿也不知道意欲何为?”
“不错,我大运建国将近一千五百年,除去个别特殊的灾年,从未有百姓饿死。而自太祖时,便推行《文经》《武经》教化天下,我朝百姓无论是见识思想,还是身体素质,都是历朝历代之最!”
“幸好张小姐修炼的是武道,反手就将那些歹徒拍死,若是我等遇见了,怕是已经遇害了!”
长脸青年孔玉刚的一句恭维,让众人也跟着对张玉凝吹吹捧捧了几句。
张玉凝又是咯咯咯的笑道:“几位都是苦读《文经》养浩然气的大才子,小女子不过是一个习武的粗人罢了。”
苏赵有些疑惑:“诸位都是只读《文经》吗?为何不兼修《武经》呢?”
听到这话,众人纷纷面容怪异地看向苏赵。
元天磊哈哈笑道:“难道苏兄弟你还兼修《武经》了?”
“元兄莫要开玩笑了。”冉子为笑着道,“苏赵小兄弟年仅十五岁便破入了守拙境,若是他再兼修《武经》,那我等还要不要活了?”
孔玉刚也跟着笑:“没错,我倒是听闻县城周围一些村镇的宗族让族中子弟既读《文经》又练《武经》,但那也只是让普通子弟识文断字和强身健体罢了,若是子弟哪项有天赋,那也是必须得专修一项的。”
张玉凝等一众女子也跟着点头:“是了,《文经》浩瀚如海,《武经》步步登高,能在一项取得成就已经殊为不易,二者兼修,无疑是自掘坟墓!”
“苏小兄弟,你可不要自持天赋,想要文武兼修啊!”冉子为笑着摇头,“文道修意,武道练身,虽然兼修好处的确多多,大家都很想兼修,但是要真的既要又要,那样最终结果只能是文不成武不就。”
苏赵认真地点了点头。
原来别人大部分都是文武只修一道,但是别人并不知道,他有挂。
众人见苏赵只是提了一嘴,也并没有多谈论点,便也不在此话题纠缠。
“张小姐,你请柬上说,今日邀请我等,是为了秋闱,不知此次聚会还有何环节?”冉子为终于开口,代表大家问出了大家最想要问的话题。
张玉凝微微一笑,道:“大家都知道,每年秋闱考试,皆是抄写《文经》内容,会以浩然气的浓郁程度打分排名,那么,当浩然气浓郁程度差不多的时候呢?”
“自然是字体是否得主考官喜爱!”元天磊脱口而出。
张玉凝点头道:“本次我伏龙县院试的主考官是庆宁州督学沉洪荣。我请来了他的知交好友,庆宁州书法大家、州府学夫子邬存儒来为大家讲解沉督学的书法偏好!”
“邬存儒!?是那位被赐‘同进士’却不屑取之的‘君子’邬存儒?”
在场众人,除了苏赵之外,其他人都沸腾了。
很明显,这位邬存儒大概很是有名。
只可惜,苏赵是村里来的,很多基础知识都没搞清楚,更别说追星了。
元天磊见苏赵不明就里,便小声道:“邬存儒当年赴京城参加会试,乃是榜首会元,但因为他相貌不佳,不为当今陛下所喜。但殿试并不刷人,所以陛下便将给了邬存儒一个倒数第二的名次,仅赐他同进士出身。
但邬存儒当场嗤笑一声,并不接旨,而是拂袖而去。
仅此一举,邬存儒便为天下知。
事后,秦陇道学政亲自题诗赞叹道:
‘耻将文骨换朱尘,白眼看轻鼎甲人。
岂为浮名改性情,寒衫一拂见崐仑。’
待邬存儒回到庆宁州,节度使大人曾亲自请他去道学做祭酒,可他却以无以功名不予官职为由拒绝了,仅求在庆宁州的州学做一普通教习。”
苏赵听到这故事,除去对邬存儒的敬佩外,还刷新了对大运王朝的认识,这人不给皇帝面子,不但没事,还成了读书人的偶象?
看来,这大运王朝的文人,远不似并行世界明清时期那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