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展结束没几天,老周就揣着笔记本找到李建国,一进门就把本子摊开:“建国哥,你看我算的账,要是按合作社的标准种,我家三亩地明年能多赚不少!”本子上密密麻麻记着数字——有机肥成本、检测费分摊、特级三七的收购价,最后算出的利润比今年翻了近一倍,连李建国都忍不住点头:“你这账算得细,照这标准种,准没错!”
老周以前总觉得“生态种植”麻烦,既费钱又费功夫,宁愿跟着别人用化学除草剂,结果去年的三七因农残超标,只卖了个低价。自从在文化展上看到李建国的上海订单故事,又听了保护区的种植标准,他才动了心,天天往合作社跑,问技术员施肥的量、蚜茧蜂的投放时间,连电子档案怎么填都记了满满一页。
这天清晨,李建国被老周的电话叫醒:“建国哥,快来帮我看看,这紫花地丁种得对不对?”李建国赶到老周的三七地,只见地埂边刚种上的紫花地丁冒出嫩芽,老周正蹲在地里,小心翼翼地给幼苗浇水。“你这行距太密了,得再隔五公分,不然会抢三七的养分。”李建国说着,拿起小铲子示范,“种这草不仅能保水土,还能固氮,以后少施不少肥,长期算下来更划算。”
老周跟着调整行距,一边干一边说:“以前总觉得合作社的标准太严,现在才明白,严是为了让三七更值钱。你看我去年那批三七,才卖18块一斤,你家的特级三七能卖50多块,这就是差距!”他还掏出手机,点开刚下载的“三七全链溯源平台”,“技术员教我了,以后每次施肥、打药,都在上面记一笔,等采收了,咱的三七也有‘身份证’!”
正说着,合作社的技术员带着有机肥来了。老周赶紧迎上去,接过肥料就往地里运,还不忘问:“这腐熟的松树皮肥,一亩地撒多少合适?”技术员笑着说:“老周叔,您这劲头比年轻小伙还足!一亩50公斤,撒的时候离根系远点儿,别烧着苗。”李建国在一旁打趣:“他现在比我还上心,再过阵子,说不定比我还先接到外地订单!”
中午在老周家吃饭,老周特意炖了鸡汤,还撒了一小勺李建国送的特级三七粉。“尝尝,这就是以后咱要卖的三七粉,又细又香!”老周给李建国盛了一碗,“等明年我的三七成了特级,也像你一样,做礼盒装,说不定还能卖到上海去!”李建国喝着鸡汤,看着老周眼里的光,想起两年前自己的样子——当初也是抱着怀疑的心态尝试,如今却成了别人的榜样。
离开时,老周拉着李建国的手:“建国哥,明年采收的时候,你可得来帮我看看,咱也争取整个‘道地保护区产品’的标签!”李建国拍着他的肩膀:“肯定来!以后咱村的三七,都得有‘身份证’,都能卖上好价钱!”
夕阳洒在老周的三七地,紫花地丁的嫩芽在风里轻轻摇晃。李建国知道,老周的“三七新账”,不只是一本赚钱的账,更是一本“守标准、有盼头”的希望账。在文山的红壤坡地上,像老周这样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手里的锄头,不仅种着三七,更种着对未来的期待——这片土地上的三七故事,正因为这些人的加入,变得越来越热闹,越来越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