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西北黄土高原,寒风卷着沙尘掠过沟壑纵横的山峁,林舟带着团队和“黄土窑洞生态守护系统”,走进了陕西延安的梁家河村。这里的窑洞依山而凿,冬暖夏凉,却藏着老人们的烦恼——年久失修的窑洞会出现墙体裂缝,雨季渗水、冬季漏风,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老人既无力修缮,也怕传统窑洞的营造技艺就此断了根。
工程师小张蹲在窑洞前,用检测仪贴着土墙扫描:“得先给窑洞做‘健康体检’,系统的‘墙体结构监测’模块能通过传感器捕捉裂缝变化,一旦超过安全值,就会自动推送修缮方案。”说话间,系统已生成窑洞的三维结构图,墙体里细微的裂隙用红色标注得清清楚楚,连修补需要的黄土配比、麦草用量都列得明明白白。村里的老匠人李大爷凑过来一看,忍不住点头:“这比我凭经验摸查准多了,往后修窑洞,再也不怕找不准毛病!”
更让老人们暖心的是“窑洞生活智慧改造”功能。针对老人行动不便的问题,系统联动改造了窑洞内的取暖灶——添柴口加装了防烫护栏,烟囱里装了智能控烟传感器,一旦烟雾浓度超标,就会自动报警;床头的紧急呼叫按钮连入系统,老人按下按钮,不仅村卫生室能收到信号,在外务工的子女手机上也会弹出提醒。独居的王奶奶试着按了下按钮,远在西安的儿子很快打来视频电话:“妈,您没事吧?我看系统提示您呼叫了。”王奶奶笑着说:“没事,就是试试这新玩意儿,有它在,你在外面也能放心了。”
此时,南方的西双版纳正暖意融融,“傣家竹楼文化传承系统”在勐罕镇的傣族村寨里落地。竹楼是傣族的特色民居,以竹子为原料搭建,屋顶呈“人”字形,既能挡雨又能通风,但随着钢筋水泥房增多,会搭建竹楼的匠人越来越少,连傣族传统的竹编图案,也只有老一辈人能完整编织。
系统的“竹楼营造数字课堂”成了村寨里的“香饽饽”。老匠人岩温爷爷拿着竹篾,对着系统摄像头演示竹楼的搭建步骤:“选竹要选三年生的楠竹,韧性好;编屋顶的竹篾要削得薄厚均匀,不然挡不住雨。”系统将他的动作拆解成慢镜头,还配上了竹篾尺寸的标注,村里的年轻人小岩跟着屏幕学编竹楼的“蝴蝶纹”,编错了地方,系统会自动提示:“篾条交叉角度偏了5度,参考岩温爷爷的手法调整哦。”小岩笑着调整:“有系统教,比跟着爷爷学快多了,以后我也能帮着建竹楼了!”
春节前夕,窑洞村和竹楼村的系统也搭起了“南北互助桥”。梁家河的老人们通过系统看傣族村寨的泼水节彩排,五彩的水花映着竹楼,让他们想起了年轻时在河边插秧的日子;勐罕镇的傣族孩子们则跟着系统学做陕北的剪纸窗花,剪好的“福”字贴在竹楼的门窗上,别有一番趣味。
林舟站在窑洞前,看着老人们围在系统屏幕前,笑着讨论竹楼的模样,突然想起研发中心那株冒芽的爬山虎。他掏出手机,在工作笔记里写下:“技术从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藏在窑洞的暖灶里,裹在竹楼的竹篾中,它让古老的生活有了新的依靠,也让远方的风景成了身边的温暖。”
雪落在黄土高原的窑顶上,像给窑洞盖了层白棉被;而西双版纳的竹楼边,三角梅开得正艳。林舟知道,下一次出发的信号,或许就藏在某个等待温暖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