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在大热之后回温的圈子撞在一起,网上顿时一片热闹。
不过这些只是茶馀饭后的消遣,真正的热度还是冉蓁创立的新品牌。
不象是有意定位在高端市场的花艺品牌,在做这个女装的时候,冉蓁就没有特别为其下定义,她的这个品牌完全是由大众塑造的,人们想要什么,那么它就是什么样子的。
事实证明,期待累积到极致之后的爆发,让最终的效果远超预期,并且由于其稀缺的战略价值,以及现象级的销售成绩和敏感的话题性,它还引起了海外的关注。
最开始是一名拥有百万粉的海外女性博主注意到了这则异国信息,在了解到了前因后果之后,发了一篇文章:当女装连坐得舒服都做不到,那么它就不该称为“衣服”。这不单单是一个新的品牌,更是一种声音,它在对市场说:“我的身体值得被认真对待”。
这篇文章才刚发出来就立刻引来了大量热度,关于女性权益的话题本就被广泛关注,话题一起,立刻就引起了不少海外媒体的注意。
于是冉蓁甚至还刷到了不少海外的媒体报道,比如:《“实用主义”不等于“反精致”》、《亚洲市场正在做出改变,告别“快时尚”,这些衣服兼顾舒适与风格》等等。
里面还各种分析了她的创业路程,有模有样地引用了一大堆调研数据,分析地冉蓁自己都觉得不明觉厉,一副她的品牌社会意义非凡,让市场做出了巨大改变的模样。
只有冉蓁自己知道,还早得很,还有更多东西需要一步一步慢慢地来。
冉蓁自己是觉得没有什么不同,她的注意力在下一批新品上,还有更多符合大众的设计没有被落实,所以也就不知道,外界对她的认识已经有了翻天复地的改变。
之前冉蓁因为司淮之,结识了不少顶尖人士,但哪怕有司淮之和秦钧这两个人在边上让她狐假虎威,真正的商圈大佬也不会轻易投入一个未验证过的项目。
至于网上的那些热度话题,他们是不会真的放在心上的。
所以虽有结交,但他们对她还处在一个居高临下的“观望”状态,可现在不一样了,真正做生意的人就会清楚,“卖货”和“卖标准”是不一样的。
当市场的方向开始被她裹挟,而她成为了女装市场规则的制定者时,“观察”就变成了“重视”。
这样的改变,在受邀前往了一场晚宴时,冉蓁才明确的感受到。
具体是怎么感受到的?
很简单。
因为她周围的人变了。
主动向她打招呼的,变成了以往那些视线对上,也仅仅是举起香槟点头示意的顶级资本。
谈笑之间,她便不知不觉已经身处在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圈子,而当她随意瞥向四周时,才发现以往那些在商业宴会上交谈的人,都在完全相反的另一边。
同一个宴会厅,却划分出了明确的阶级。
结束了一场交谈之后,冉蓁抿了口手里的香槟,心情意外的平静,她并没有因为商圈的现实而多愁善感,毕竟这个充满铜臭味的利益圈就是这么一回事。
她心软,别人只会觉得她好拿捏,她只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就足够了。
冉蓁馀光注意到了一个陌生,但是却有些熟悉的身影向她走了过来。
抬眼看到对方,冉蓁迅速地从脑海里寻找出了对方的名字,她笑着冲对方打招呼:“珺仪。”
司珺仪一如既往的明艳张扬,在这样的场合下她更是不敛锋芒,见她准确地喊出自己的名字,她红唇微勾:“好久不见了。”
确实是很久没有见。
自从那次晚宴之后冉蓁就没有再见到过司珺仪,她们唯一的联系就只有手机上还保留着彼此的联系方式。
冉蓁和司珺仪的接触不多,最深的印象也只有共进午餐那次对方细心又体贴的照顾。
在经历了那么多,也接触过更多人之后,冉蓁对之前为什么从来没有在宴会上见过司珺仪,现在怎么又碰上了,心里多少有一点底。
在冉蓁打量她的时候,司珺仪也在看她。
直到现在司珺仪还记得第一次在餐厅遇到她和秦钧吃饭时的模样,埋着脑袋嚼嚼嚼的,一副游离于他们之外,对他们对话一点兴趣也没有的模样。
还有老太太生日那次的晚宴,被陈驰宇打扮得漂漂亮亮……都和现在不一样。
不象是之前和她一起吃个午饭都要请示秦钧这个老板,现在在她眼前的冉蓁就象是经过打磨的原石,经过了蜕变,变得自信且松弛。
司珺仪知道为什么,因为她有这样的底气,这份底气是由她自己一点一点铸造而成。
在简单的攀谈过后,司珺仪笑着问出了一个她有点好奇的问题:“网上的话题你有看到吗?被和秦家的那位扯在一起……不担心绯闻对你的影响不好?”
影响不好?
冉蓁摇了摇头,她说道:“这只是正常的私人生活,不是什么值得批判的道德议题,有什么影响不好的。”
“或者换一个说法,”她说,“如果我是一个男人,你还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