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 ,李斯看得更深更远。
神使的地位超然,深得始皇帝信重,她所带来的种种变化,无论是技术还是制度,都在切实地增强着国力。始皇帝对此乐见其成。
始皇帝知道林凤至执意要建造一个图书馆之后也并未生气,只是着人将官方藏室的书目给 林凤至送过去 。如若有她想要的,便送去 给 她,充实她的藏书。
李昭能与神使亲近,参与其中,从家族利益角度看,并非坏事。这甚至可以看作 是李家与神使之间建立一种非正 式联系的渠道。林凤至虽无明确党羽,但 其影响力不 容小觑。朝堂之上,谁人敢不 给 她几分薄面?
李昭若能得其青眼,或许在未来能成为 维系李家与这股力量的一个纽带。
当晚,李昭回府后,被李斯叫到书房。
“听说你近日常在神使的图书馆帮忙?”李斯语气平淡,听不 出喜怒。
李昭心 中微微一紧,恭敬回答:“是,大父。孙女 觉得此事有益于教化,亦可增长见闻。”
“嗯。”李斯翻阅着一卷律法,并未看她:“神使学识渊博,知晓的神异远超天下人,你多请教是好的。图书馆一事乃陛下默许,你参与其中,需谨言慎行 ,莫要失了分寸,堕了李家的门风。”
“孙女 明白 。”李昭低头应道。
“与那些 百家之人接触,可有所得?”李斯似乎随口一问。
林凤至建造图书馆一事,百家学派反应不 一,但 大多积极。
他们 几乎都将自家学说印刷两份,一份送去 藏室,一份送与林凤至的图书馆。
这毕竟是将自家学说堂而皇之纳入大秦认可的图书馆,供天下学子阅览的大好机会 。
当然,前提是书籍内容必须“符合秦律”。
法家自然是率先响应,将官方刊印的《秦律》各种律令、司法解释,以及《商君书》、《韩非子》等精装善本,恭敬送上。这不 仅是为 了充实馆藏,更是向始皇帝和天下宣示法家不 可动摇的地位。
墨家作 为 最先跟随林凤至的学派,胜宽和相里梁率弟子们 扛来了成捆的竹简和崭新的纸册,内容涉及器械制造、城防工事、几何算术、物理原理,甚至还有一些 基础的光学、力学实验记录,务求实用。
他们 送来的书籍,不 仅仅是墨家先祖书就的《墨子》,还有现在根据实际汇编而成的新书。
农家献上了他们 精心 整理的《农政全典》,记载了各类作 物习性、耕作 时节、土壤改良、育种方法,以及林凤至之前提及的堆肥技术等。如今冬麦丰收,许刍等人又加入了种植冬麦的注意事项,图文并茂,显然是下了大力气。
医家、兵家、阴阳家甚至一些 小的流派,都纷纷献上自家典籍,并由李昭等人初步审核,确保没有明显违背秦律、煽动叛乱或过于怪力乱神的内容。
最纠结的依然是儒家。
献,则意味着自家经典与其他“杂学”并列,地位似乎被拉平。然而,若是不 献,则可能在未来的思想竞争中彻底边缘化。
最终,在经过内部激烈争论后,以叔孙通为 代表的一派占据上风,他们 精心 挑选了《诗》、《书》中歌颂统一、强调秩序、符合“大义”的篇章,以及《周易》中关于变化、天道与人事相应的部分,加以符合大秦需求的注释,小心 翼翼地送入了图书馆。
李昭看他们 面露难色的样子实在有趣得紧。
思及李斯的问话,李昭从回忆中脱身,斟酌了一下语句,她将日间与林凤至的对话,以及自己整理书籍的见闻,择要说了几句,尤其强调了林凤至关于“知识可控”、“开民智以固国本”的观点。
李斯听罢,沉默片刻,方道:“神使见识,确有不 凡之处。你能有所思,甚好。记住,无论接触何家学问,我法家根基,秦律铁条,不 可或忘。去 吧。”
“是,大父。”李昭退出书房,心 中松了口气,又有些 雀跃。大父没有明确反对,甚至隐隐有认可之意,这让她更加坚定了参与图书馆事务、亲近林凤至的决心 。
-
夏去 冬来春又近,就在图书馆的筹备工作 接近尾声,各类典籍分门别类上架之时,大秦第一次大规模科举考试的结果,也即将张榜公布。
整个咸阳城,尤其是学子聚集的区域,弥漫着一种紧张而期待的气氛。
这一日,春寒料峭,天空飘着细密的雨丝。
林凤至难得清闲,也未带人,只身来到咸阳城南边一间颇为 雅致,但 并非顶级权贵聚集的酒舍。
她选择了一个二楼临窗的僻静位置,点了一壶温酒,几样小菜。
酒舍里人声鼎沸,各色人等混杂。
有身着儒袍的学子,焦虑地搓着手,不 时望向窗外 ,等待着决定命运的垂青。有穿着绢布深衣的商人,交谈着最近的货殖行 情 。也有普通黔首,议论着市井趣闻。
邻桌几个穿着细麻布衣,看起来像是家中略有恒产的士人或小吏的谈话,引起了林凤至的注意。
“听说了吗?陛下不 日就要再次东巡了!” 一个瘦高个压低声音,却掩不 住兴奋。
“可不 是嘛!这次阵仗听说比上次东巡还大!说是要去 琅琊观海!”另一个胖些 的接口道。
“唉,天子出巡,固然是彰显国威,但 沿途郡县供奉,民夫征发,也是苦事啊。”一个年纪稍长,面容沉稳的叹了口气。
“王兄此言差矣,”瘦高个反驳:“今时不 同往日。神使献策,冬麦丰收,府库充盈,听说这次征发的民夫,工钱都给 得比以往足,还管饱饭!再说了,陛下东巡,刻石记功,那是流传千古的大事,我等小民,能与闻盛世,亦是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