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攻守之势易也
电影、动画、游戏、电视剧、小说
星河集团的作品,在如今这2021年,基本上已经可以说是全面开花,在全国乃至是全东亚,都占据着头部生态位。
这,当然还是依托于王皓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集团公司创建起来的电影工业化体系。
科学、严谨、合理的创作模式和扎实的技术支撑,这才是星河集团的作品在市场上无往不利的根本原因。
很多国内影视圈和游戏区的同行们认识不到这一点,或者认识到了也无法下定决心在这方面加大投入,那也没办法。
而2021年,星河集团的作品在国内,依旧持续占据着领先地位。。
若是换做一般的好莱坞电影,这个票房成绩可能连成本都无法收回。。
是的,《狂暴巨兽》的成功,还不仅仅是星河影业创建起来的电影工业化体系的成果,而是整个华夏工业化体系的成果。
或许谁都没能想到,短短二十年的时间,攻守之势就易形了。
二十年前,华夏电影人看着《泰坦尼克号》,看着《变形金刚》,看着《阿凡达》,就好象当初国人出国看到美国的高楼大厦,军队将领在航母上看人家的战斗机。
那个时候,中国人,中国导演,中国军人,都只有羡慕的份。
他们甚至都不敢妄想自己具体哪一天能追赶上人家,只敢宽慰性地告诉自己一句:
“会有的,都会有的。”
然而如今,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再看一眼,航母我们有了,电磁弹射我们有了,就连歼50这种六代机,我们也都已经有了,把美国都远远甩在了后面。
以至于美军高层都吐槽我们的军队是依赖高科技武器,而他们有强大的意志可以对抗,完全是拿反了剧本。
这只能说华夏的变化实在太大太快,快到很多人甚至都不能感受到那种巨大的变化,一切就都在悄无声息中水到渠成,变成人家开始羡慕我们了。
至于说如何羡慕的?
“同学们,大家好!想必大家也都认识我了。”
周六的北京电影学院新校区的阶梯教室里,坐满了学生。
王皓就这样站在他们面前,做了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
“当然不认识也不要紧,师兄我可没那么小肚鸡肠,以后毕业了去星河集团求职,一样能报我的名字。”
阶梯教室现场响起一阵快活的笑声。
王皓等笑声停息了,这才继续说道:
“过去几年里,校长总让我有机会就来学校上公开课。
他说,你们这些影视企业,才是走在行业最前沿的探路者,这有什么好的经验,得多和学校里的师弟师妹们多多沟通交流一下。
对此我也很是头疼啊,要说行业前沿这一块,你们知道的八卦说不定比我更多吧。
毕竟我平日里忙着电影制作和公司管理,那什么豆瓣、微博和抖音之类的,都没怎么刷了。
至少从吃瓜速度的角度来说,我和学校里教授老师们还是没区别的。”
底下坐在前排的校长闻言,苦笑着摇摇头,而他们身后,倒是又响起了零星的笑声。
要说今年的明星八卦和大瓜那确实是不少,光上半年就出现了几个惊天大雷。
“不过前天我去隔壁的【星河影都】探班一个剧组项目时,看到一个小物件,倒还是真想到了一些可供说道说道的东西。”
王皓一边说着,一边随手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金属小环,用手指捏着将其高高举起,以便于教室后排的学生们也能够看见。
只不过因为金属小环太小,后排学生也只能模糊看到一点银光在王皓的指间闪铄着。
好在担任助教的学生很快就将这金属圆环的图片投放到了王皓身后的多功能大屏幕上。
“今天来听课的同学不少,各个系的都有。
这个东西,想必摄影系的同学们肯定不陌生,是吧。
有谁能告诉一下其他同学,这是什么吗?”
一个五大三粗的摄影系大三学生立刻举手并站了起来。
“这是摄像头异形垫片,主要是用于摄像头的轴距调整,增加紧固面积,分散压力。”
“很好,回答正确!”
王皓伸手鼓掌,然后又继续追问道:“那你知道它的价格吗?”
这下站起来的摄影系学生就犯难了,有些不好意思地摇摇头。
“不知道。”
“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这很正常。”
王皓一边示意那名学生坐下,一边笑着说道:
“一般这种东西在大公司里也不需要摄影师去操心,自然有管理后勤物资和设备的人专门负责。”
现场的老师和学生们还以为王皓这是要讲电影剧组的采购和制片成本问题。
毕竟对于如今的商业电影来说,控制成本确实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特别是随着互联网资本进入娱乐圈,很多时候成本控制可不再象以往煤老板在的时候那样容易被业内人士糊弄了,互联网思维在影视项目制作上,还是发挥了一点进步作用的。
然而没想到王皓拿着那个垫片,却是话风一转。
“各位可别小瞧了它,虽然这只是一枚小小的摄像头异形垫片,但正是这种毫不起眼的工业基础件,恰如制造业的毛细血管,藏着全球电影体系的大变革。
更重要的是,它背后站着的,是中国现代化工业体系将‘不可能’变为‘白菜价’的硬实力。”
“刚刚我问那位同学他是否知道这枚垫片的采购价格,那么现如今就由我来为大家报组数据。
在好莱坞,这枚垫片的采购价格是48美元一个,依照当前的汇率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340元人民币。
而在中国,它又是多少钱呢?
大家可以拿出手机,点开淘宝app,搜索一下。”
听着王皓的话,教室里的学生立刻拿出手机,在淘宝上搜索了起来,而结果也是让他们大吃一惊。
“是的,正如你们所看到的那样,这样一枚摄像头垫片,价格只有3人民币,而且采购数量超过一万枚价格更是能低到1元钱,甚至还包邮。
和好莱坞相比,这中间足足差了百倍!
可能有人会问,成本怎么能压到这么低?质量能保证吗?
我只能告诉你,这东西用的是高强度合金钢,采用了蚀刻、激光、冲压、镀膜等多种工艺。
从材料以及工艺来说,这并非是什么高科技的事物,国产的垫片和好莱坞的垫片,也没什么不同。
不过好莱坞用的特种合金依赖日本进口,一公斤约210为元,而咱们用的鞍钢的合金钢材,一公斤42元。
这些年国家在海外投资矿山,从铁矿开采到成品钢材的全流程都在自己手里。
至于加工环节,更能体现门道了。
在浙江慈溪的模具产业集群里,500家大大小小的中小企业形成了“1小时供应链”。
上游有专精金属材料的锻造成型厂,中游是掌握精密冲压技术的加工厂,下游还有镀膜厂,负责质量认证的服务公司,大家“你造模架我做冲压”,分工默契得很。
这种生态重构直接改写了成本逻辑,通过共享模具和协同生产,慈溪集群把模具切换时间从30分钟压缩到5分钟,材料利用率从60提升至92。
或许你们待在学校里,没参与过工业生产所以不知道,象是这样的一枚垫片,中间被掏出来的废料,实际上是可以用于加工其他材料的,比如说更小的垫片。
只不过西方的加工企业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加工后剩馀的材料只能当做废料处理,不然运输费比材料费还高。。
这里必须说清楚,批量生产不是没成本,但集群的共享机制让20家企业分摊成本,摊销周期从1年压缩到3个月,最终实现全成本可控。
对比之下,美国企业做类似的配件,还要从中国进口基材再加工,光中间环节就多了不少成本,咱们的采购价自然能做到进口产品的1/3。。。
更关键的是,他们本土加工成本太高,60的基础件产能早就转移到了墨西哥,中间环节又让采购价上浮 40。
而咱们从海外的铁矿,到陕西的机床,再到浙江的模具,已经构建起“原材料-基础装备-集成应用”核配件国产化率达75。
这背后是国家41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全产业链布局,是国家战略意志与市场机制共振的结果。
所以同样一枚垫片,【星河影都】里剧组的使用成本和好莱坞剧组在本土的使用成本相差百倍,这绝不是单一环节的省成本,而是全产业链生态的降维式打击。
就这,我还没算上成本控制的“终极武器”。。
而这种种优势最终汇聚成什么?
是全球电影产业的“成本洼地”,更是我们【星河影都】在全球影视市场大衰退的情况下,依旧保持繁荣的内核竞争力!
大家应该知道,经济环境越是不好,降本增效就越是会成为大公司的首要任务。
这些年来,【星河影都】的演播室不仅没有因为大环境不好而闲置,反而是一年365天,天天都有剧组入驻。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拿不久前热映的《狂暴巨兽2》来说。
这部电影是中美合拍,由我们星河影业和好莱坞的传奇影业合作。
立项之初,他们在好莱坞那边做了预算,我们在这边做了预算,两家一起开会时,拿出各自的成本预算,人家传奇影业ceo一看,直接说听我们的,就在中国拍,就在【星河影都】拍。
为什么?
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成本问题嘛。。
可别觉得多,人家电影公司可是有专业的制片团队计算过的。
其中演员和导演的片酬占成本的百分之30,然后是特效成本要占据50。
而在这些特效成本中,后期处理这种大头自不必说,两边的人力成本就不一样。
就说电影里的那些怪兽模型制作,这可不是简单的一个塑料模型,其中有不少规格大小,很多还需要具备遥控可动的能力。
这些你们下课后可以搜一搜20年前好莱坞的科幻电影模型,里面的机关极其复杂。
然而如今的好莱坞,因为缺乏本土精密机械模型制造厂,得从瑞士定制部件,一套模型成本就超800万美元。
同样的模型我们专门询问过国内的厂家,报价只有这价格的百分之一。
是的,好莱坞成本800万美元的怪兽模型,放在国内只要8万美元。
这还是一家公司的解决方案打包价。
事实上若是将流程拆分开来,由剧组道具部门进行设计,然后从慈溪、义乌、华强北等地下单购买原材料,再邮寄过来自己组装,这个成本还能继续往下降,把美元换成人民币都毫无问题。
至于说场地和人力,这就更不必说了,懂的都懂。。
为什么?
因为咱们的工业体系能把每个环节的成本都“打下来”!
也正因为我们能把成本打下来,这部《狂暴巨兽2》星河集团不仅可以收回成本,还有利润能够投入到下一部电影的拍摄制作中。
甚至于因为我们华夏完备的工业体系,以及星河集团内部搭建的电影工业化体系,《狂暴巨兽2》不仅还能沿用当初《狂暴巨兽1》拍摄时的道具设备和特效素材,进一步降低成本,后续的电影周边开发,也同样能将成本压到一个极低的程度。
论做玩具,谁能和中国的浙江桥下、广东澄海和山东高密比?
所以不仅仅是我们星河影业的合拍片项目落户华夏,就连很多好莱坞大厂,也陆续来华考察,将电影项目的拍摄基地定在了【星河影都】。
这不是我们的谈判技巧多厉害,而是中国工业体系给了中国电影制作产业最根本的‘定价权’。
而这一‘定价权’,特别是特效大片的定价权,当初可是掌握在好莱坞公司的手上。
只能说短短二十年的时间,中、美两国的电影制作产业,攻守之势易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