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 第221章 半成品机炮

第221章 半成品机炮(1 / 1)

克虏伯与采埃孚合作搞新式大型传动齿轮和变速箱的事儿,只能算是鲁路修眼下布局的一步闲棋,没有两三年的时间是不可能出成果的。

算算日子,等今年“巴里亚级”战列舰首批4艘全部完工后,目前已经上船台的4艘“马肯森级”战巡,肯定也来不及用这些新的动力技术。

不过,按照帝国的完全造舰计划,也就是提尔皮茨元帅已经获批的预算案,“巴里亚级”一共要造5艘(南德四邦加“萨克森”),而“马肯森级”一共要造7艘。

等目前刚上船台才几个月的这4艘“马肯森级”将来也下水舾装、腾出船台后。帝国在1917年底或者1918年初,应该就会再上“巴里亚级”的5号舰“萨克森号”,以及“马肯森级”

那4艘船,或许可以有时间在设计阶段就做一些修改,用上未来初代的“带减速加扭矩变速箱的新式蒸汽轮机”,并且配套上大直径低转速螺旋桨、高压小水管锅炉、更耐高温高压的新合金汽轮机叶片。

这也算是为将来完善的“第二代变速箱战舰”积累建造经验、搜集反馈数据了,这都是必要的测试,是不能省的。如果指望在将来最终击败丑国,这些工作都非做不可。

整个战舰动力系统的升级其实需要非常全面的提升,变速箱只是解决了一个关键短板,可以让其他提升变得有意义、不至于变成无用功。

但其他提升也同样必不可少,锅炉是不会自己把压力提高的,蒸汽轮机对气压的耐受度也不会自己提高的,螺旋桨也不会自己变大,这都需要研发投入。

只是说站在一个大项目统筹者的角度而言,那些问题相对好解决一点,只要有材料学进步就能搞定,变速箱才是最大的瓶颈。

至干加工工艺的提升,则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如果可以把螺旋桨的曲面设计得更加符合流体动力学、确保同样直径的螺旋桨转一圈、提供对海水更大的推力,那就更好了。

不过这些东西需要数学和多轴机床的进步,在后世有计算机的时代,可以直接用机器进行有限元分析的仿真计算。如今还没有计算机,就全靠数学工作者脑搓了,或是靠不断地试错实验、造出各种曲面的螺旋桨去实际做水池实验,看推进效率。

当然,如果未来鲁路修有可能在计算机科技领域搞点突破,对于本国的各项军工科研速度都会有些微的帮助,尤其是涉及到大量计算工作的领域,可以全方位提升科研效率。

别看地球位面的电子管计算机最终要到1946年才由宾大实验室造出来。但鲁路修完全可以不用等电子管技术成熟,先指点相关人员用继电器搞一个更原始的计算机。

地球位面德玛尼亚数学家康拉德祖司如果有足够的支持,他也几乎在二战期间弄出了继电器计算机。

如果说初代电子管计算机“埃尼阿克”有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速度,康拉德祖司的初代继电器计算机也能有每秒1200次加法运算的速度,这玩意儿等将来资源充足了,1920年代初就有可能偷偷搞出来,只要别多造,就稍微造几台放在科研机构里,承担帝国各项重要科研的计算外包工作,由鲁路修直接掌控,完全是可以避免泄密的,敌人也可能常年都不知道这玩意儿的存在。

具体模式,就类似于对外宣传“某个计算所养了一大堆数学家,然后告诉各大军工研发巨头有大量的计算仿真任务的,就把须求和题目交给专业计算所,计算所算完后再把过程和结果交还给军工企业,收点计算费”,这样外人就绝不可能知道这家计算所内部是怎么运作的,对外始终是黑盒模式,保密上十年八年都有可能。

当然现在鲁路修的地位还不够高,决策权还不够大,资源也还不够多,这玩意儿暂时只能是想想了。

梳理了一遍未来战舰动力系统的整体提升路线,也帮克虏伯牵完线搭完桥,鲁路修在“巴里亚号”服役仪式的最后阶段,也是顺便仔细参观了一下军舰。

希佩尔上将也抽出时间亲自陪着他参观。

战舰的装甲防护、指挥系统,都没什么可看的,这些方面鲁路修都没有做出过干涉,都是原本该有的样子。

所以参观的重点,肯定是放在火力系统方面了。

最受瞩目的,自然是那8门48倍径的高膛压380毫米主炮。

鲁路修还特地问了希佩尔:“上次海试的时候,这些主炮都有实际开炮测试过了么?”。但炮弹还是没变,还是原来的750公斤穿甲弹,这个来不及改了。”

鲁路修心算了一下,如果出膛初速提升10~15,那就是说“巴里亚级”主炮的炮弹初速,已经可以和地球位面20年后的“俾斯麦级”主炮一样快了,甚至还更快二三十米。

当然要论炮弹的杀伤力和穿甲力度,应该还是要比俾斯麦略弱,因为用的炮弹还是老炮弹。“巴里亚级”用的穿甲弹全重750公斤,“俾斯麦级”的有800多公斤,更关键的是时隔二十多年,炮弹的材质、结构、尤其是硬质被帽技术的改良,都是非常明显的。

所以,这门“巴里亚级”的主炮,只能说是在初速和弹道特性两个方面,勉强提前追平“俾斯麦”,精度差距也缩小了(仅针对炮本身的精度,不考虑观瞄和火控系统的时代差距问题),但威力和穿甲依然不是一个级别的。

见最终结果挺好,战舰也能顺利磨合,鲁路修也就不担心了。。

他看到“巴里亚号”上层建筑的舷侧搭了一些临时平台,就在高平两用副炮的后上方,堆了一些奇怪的小管子。

“这些是什么东西?刚试制的小口径防空炮么?但是怎么看起来这么奇怪。”鲁路修忍不住问。。”

鲁路修愕然,这才摸着面前的一门20毫米炮:“所以————你们这么快就搞出来了?不可能吧!

就算天天加班也做不到。而且这东西怎么看起来————这么“瘦”?”

古斯塔夫便摸着那门20毫米炮指点:“这其实还不是完全体,自前我们和dw公司,都分别只造出了原始弹药,以及与之适配的、还没有自动连发能力的单发枪炮,目前这两款只是用来测试子弹和炮弹的弹道特性用的,射速很慢。”。

他连忙确认追问道:“所以,你们其实是搞出了单发步枪和————手拉机的小口径炮?”

鲁路修如今已经很熟悉各种军方的枪炮了,于是他凭经验摸索了一下眼前这门还没装弹药的20

毫米小炮,就意识到这是一门需要手动退壳和装弹的炮。

嗯————大致就类似于地球位面“俾斯麦级”的垃圾37毫米手拉机防空小炮,甚至更简陋一点。

而且,37毫米的炮用手拉机也就罢了,毕竟现在的技术水平造不出40毫米博福斯那样的玩意儿。

但20毫米的小炮,也依然用手拉机、装一发打一发退一发壳,就实在太简陋了。

鲁路修忍不住问了个问题:“这玩意儿靠手动装填,最快可以打多快?”

古斯塔夫想了想:“大概每分钟三四十发吧,这我记不清了,你要不要问问贝克博士,他今天也来参加验收仪式了。”

鲁路修:“项目负责人亲自来了?那也好,找来问问吧。”。

鲁路修如今的地位也是今时不同往日,虽然还是准将,可已经快要一呼百应了。

贝克博士作为地球位面的“厄利孔机炮之父”,对自己的作品当然是轻车熟路,告诉鲁路修这款新机炮目前极限可以打每分钟45发左右。

20毫米的小炮,还这么慢,放后世绝对是耻辱了,但谁让它才刚初生呢。

鲁路修也没要求过高,先问他对目前的弹道特性满意么,贝克博士也说弹道没问题,精度和装药、威力都是可以的,未来如果有改进,也是让炮本身去跟着改,而弹药就不动了。

鲁路修又问起他对于未来如何实现自动射击、有没有想法,比如是不是想借鉴传统g08重机枪那样的闭锁机构和退壳复进系统。

在这一点上,贝克博士很有自己的想法,他婉拒了这一技术路线,表示如果要作为防空炮和反轻装甲目标和土木工事的扫射型机炮,他还是更看好类似于p15冲锋枪那种“自由枪机”的结构。

当然了,放到机炮上,应该叫“自由炮机”,不过肯定跟p15不完全一样,他在设想一种延迟点火激发的撞针机械结构,反正跟p15冲锋枪最相似的原理点就在于,他不准备追求“彻底锁死枪膛再激发”,而是跟自由枪机冲锋枪一样,能容忍一些尾膛的漏气、漏烟、漏火问题。

膛压和射程也有可能因此降低,穿甲厚度和动能也有可能降低,但那样才能确保最快速度研发出来,而且射速够快。

贝克博士还说,反正20毫米的机炮,对于目前敌人普遍只有8毫米的“小威利”坦克装甲,已经绰绰有馀了,只要尽快造出来,打目前布国人的一切坦克都是绝对能穿的。

打一切飞机也都可以做到只要命中就打穿、打断。至于能不能一发就击落,那还得看是否命中要害,否则就算穿了断了,但不是要害部位,飞机还能挣扎着飞回去,那也没办法。只要打中机体内核部位,任何飞机都是秒杀的。

鲁路修原本也不是很懂机枪和机炮的自动装弹细节原理,但他知道历史上的厄利孔机炮似乎也是有点这个风格的。如今因为鲁路修导致的蝴蝶效应,p18冲锋枪变成了p15,提前三年诞生。

p15上的“自由枪机”能够极大简化自动枪炮抽壳和复进装填的结构设计。这个优势被贝克博士看到了,由此启发触类旁通,加快了他自己的研究进度,这也不足为奇。

鲁路修因为之前跟伯格曼公司的雨果施迈瑟讨论过很久,也现学了不少冲锋枪自动原理,当下他就拿去年学到的经验,跟贝克博士又切磋一番,互相取长补短,也算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了。

鲁路修的话,大部分贝克博士都是早就知道的,但十句里有一两句能给贝克启发,也算是一件好事了。

一番梳理后,莱因哈特贝克的思路也更成熟了,表示再给他几个月,就可以把这款弹药完全磨合定型,然后就可以着手优化自动复装技术的问题,把手拉机改成自动炮。

双方对了一下时间表,鲁路修建议他在4月份春季攻势开始之前、造好一批手拉机版本的,尽快投入陆战实战测试。确保弹药没问题后,5月份或下半年开始集成自动装弹技术。

贝克博士估计到时候还要大半年左右,就可以把自动装弹款造出来,再算上小批量生产的时间,大约1917年春季攻势时就可以把早期自动款投入实战。

不过到时候其用到的“炮机”肯定是宁轻勿重的,因为太轻的话最多漏气漏火严重一点,而太重会导致后座不到位、抽壳稳定性差,会卡壳—一这一点,在当初p15冲锋枪刚研发出来,装备最初几个突击营的时候,也有过类似情况。

1914年底的时候,第一批拿p15冲锋枪的士兵,可都是装备了厚实的皮革防火手套,还戴了防毒面具,就是怕手臂被冲锋枪的漏火烧伤,也避免口鼻被浓烈的漏烟呛到。

20毫米炮弹出现尾膛漏烟漏火的话,会比9毫米手枪弹恐怖得多。

估计炮手得躲得远一点,第一批用户甚至得全身穿类似消防员的防火服,免得被自己炮尾漏出来的火药燃气烧伤。

但为了加快研发进度、尽快投入实战测试,这些代价都是值得的。。

现在这种激进的路线,可以确保初代20毫米自动炮1917年春入役、到1917年秋就通过大规模实战反馈调整好设计、1917年底或1918年初,就可以把量产的第二代稳定款批量投入实战。

这个1918年初大批装备的稳定款,基本可以和地球位面1920年代的厄利孔机炮k—1型差不多。

(注:厄利孔k—1型已经基本可用了,二战前的厄利孔都是这种,没大改。厄利孔k—2是1941

年才量产并投入实战的,是基于1939年底二战开打后、各国的实战经验搜集数据后针对性改良的。

主角再加速科研,也就做到1918年初拿出厄利孔k—1型)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从楚汉争霸开始,打造不朽世家 共感暴君前夫后,娇娇被亲到红温 听懂动物语言:我成了警局常客 每月结算:我的天赋能无限升级 四合院:我在禽兽院中杀出生路 我在非洲当总统 西游,假如孙悟空不放水 龙皇崛起:我,蛟龙奥鲁古 门西双榜 迷雾塔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