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菲铁路桥墩坍塌引发的国际舆论海啸尚未平息,又一场针对龙国海外项目的风暴,在遥远的南亚海岸在线骤然生成。
龙国援建的、位于南亚某战略要冲的深水港项目,原本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巨大的挖泥船轰鸣作响,运输车辆往来穿梭,一座现代化的港口已初具雏形,像征着两国深厚的友谊与共同的发展愿景。
然而,就在几天内,项目周边一片面积可观的红树林湿地,突然出现了令人心悸的异变。
原本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红树林,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枯萎、叶片凋零、树干发黑腐烂,死亡的阴影笼罩在这片曾经的生命绿洲之上,与周边依然茂密的植被形成了触目惊心的对比。
这一异常现象,立刻引起了各方关注。
但令人玩味的是,就在当地环保部门还在组织初步调查时,国际知名环保组织“海洋守护者”派出的“独立调查团”,已经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一般,带着全套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拍摄器材,“恰好”抵达了现场。
他们的行动之迅速、准备之充分,仿佛早已预知了这场“生态灾难”的发生。
“海洋守护者”,这个长期接受鹰酱某大型基金会巨额捐款的组织,迅速成为了这场舆论战的急先锋
他们发布的所谓“独立调查报告”,堪称舆论攻击的模版——装帧精美,图文并茂,引用了大量看似客观的数据和图表。
最后得出的结论也是让所有人都一片哗然!
根据这份调查报告显示,东大企业在港口疏浚过程中,为了追求工程进度、压低成本,秘密使用了一种“毒性强烈、且未被东道国环保部门最终批准使用的化学凝固剂”。
报告进一步指控,龙国企业“有意识地、系统性地规避了更为严格的国际环保标准”。
然而,这份报告最阴险、也最具杀伤力的部分,在于其引用的“匿名信源”。报告称,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东大项目内部资深人士”透露,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进度的做法,并非仅仅是企业层面的行为,而是得到了“高层某位强力人物”的默许,甚至是某种程度的鼓励。
其目的,被描绘成是为了“不计代价地快速达成协议,以此作为重要的外交成果,巩固与东道国的战略关系”。
而这个强力人物到底是谁,报告没说。
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个强力人物是谁。
郑景渊的名字,再度冲上了世界热搜!
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回国内。
一直冷眼旁观、等待时机的秦天知道,他出场的时候到了。
在一次由他主持的、关于海外投资风险与信誉管理的内部高级别研讨会上,当话题不可避免地触及南亚港口事件时,秦天突然情绪激动起来。
他拿起那份被媒体广泛转载的“海洋守护者”报告复印件,重重地摔在会议桌上,发出“啪”的一声脆响,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他的脸色因“愤怒”而涨红,声音带着刻意压抑却又能让所有人感受到的颤斗:
“触目惊心!简直是触目惊心啊,同志们!”他捶胸顿足,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我们在国际上辛辛苦苦经营了几十年,树立起来的‘负责任大国’形象,积累下来的宝贵信誉,难道就要因为某些人的急功近利、因为这点所谓的‘外交面子’,而毁于一旦吗?!”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仿佛在查找认同,最终落在几位与郑景渊关系较近的官员身上,停留片刻,意味不言自明。
“为了赶工期,为了所谓的‘献礼’,连最基本的环保底线都可以不要了?这是什么行为?这是短视!这是对国家长远利益的极度不负责任!”
他越说越“激动”,“你们知道现在国际上怎么看我们吗?他们说我们是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生态破坏者!是伪君子!这让我们以后还如何在世界上立足?还如何取信于国际社会?!”
秦天这番极具表演性的发言,成功地将一个可能存在技术争议或管理疏漏的问题,瞬间拔高到了动摇国本、损害国家内核信誉的层面,并且巧妙地将“某些人”的标签,牢牢贴在了郑景渊的身上。
会场内气氛凝重,不少人面面相觑,原本可能存在的理性讨论空间,被这种充满道德审判的指责彻底压制。
就在南亚港口的“生态风暴”持续发酵,郑景渊忙于应对各方质疑,焦头烂额之际,来自中亚腹地的致命一击,接踵而至。
龙国与重要资源国合资兴建的一条战略油气渠道,其意义关乎国家能源安全与多元化布局。
渠道线路漫长,不可避免地需要穿越一个以部落势力错综复杂、安全角势脆弱敏感而闻名的局域。
尽管前期进行了大量的安保投入和部落关系协调工作,但灾难还是发生了。
一支渠道巡逻护卫队在例行巡查途中,遭到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不明身份”武装分子的伏击。
战斗激烈而残酷,龙国方面的安保人员出现了伤亡,渠道本身也在爆炸中多处受损严重,整个项目被迫陷入停滞。
这一次,攻击者来自阴影之中,手段直接而暴力。
但比物理攻击更危险的,是随之而来、在龙国体系内部悄然涌动的舆论暗流。
秦天及其派系,这次甚至不需要费力去伪造任何文档或直接指示。
他安插在安全系统、情报分析机构以及某些具有官方背景的智库内的亲信和喉舌们,开始按照其授意。
在非正式的会议、小范围的研讨、甚至是通过匿名的内部参考信息渠道,散布一种看似“理性”、“客观”、充满“忧患意识”的“复盘分析”论调。
这种论调听起来颇具迷惑性。
“郑景渊大使大力推动能源渠道多元化的战略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具有长远眼光。”
承认前提,进而话锋一转,
“但是,在具体路径的选择和执行策略上,是否显得有些过于急切和激进了?”
他们开始“反思”:“为了尽快实现战略布局,抢占先机,我们是否选择了这条虽然在地理上距离最短、成本看似最优,但实际上安全风险评估不足的线路?
在项目前期论证阶段,我们是否充分意识到了当地盘根错节的部族矛盾及其背后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
我们力量的强势进入和快速推进,是否在客观上打破了该地区原有的、哪怕是脆弱的平衡,从而激化了某些矛盾,才最终引来了这场针对性的、代价惨重的袭击?”
这种戴着“深刻反思”面具的论调,是一种相当高明的手法。
它承认战略目标的正确性,却将战术执行中遇到的、在复杂地区本就难以完全避免的风险和困难,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扭曲、放大,归结为是郑景渊个人“好大喜功”、“决策鲁莽”、“低估风险”的直接证据!
它将地缘战略博弈中固有的、巨大的不确定性,转化为对个人能力和判断力的质疑,在无形中侵蚀着郑景渊的政治根基,比公开的指责更加阴险和难以防备。
原本一件事还好处理,但三件事几乎接连出现,并且矛头都指向了郑景渊。
这也让原本看好郑景渊的那些高层们,出现了尤豫。
而更加致命的是,在国际舆论上。
原本对郑景渊都赞誉有加的各大媒体甚至是许多国家的高官总统们。
此刻都开始公开指责郑景渊!
不仅是国外,就连国内的各大社交媒体上,关于郑景渊的各种新闻和讨论,也正在发酵。
之前很多视郑景渊为偶象的国内观众们。
许多都被带了节奏,网上出现了各种各样对于郑景渊的负面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