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归来时依旧
礼坐在书舍内,听著夫子喜讲述著律法,这一堂课讲述的人是一个叫殷通的郡守。
因这个殷通,而被牵扯出很多反秦的楚人。
听著这堂课的学子有五十多人,夫子喜尽可能将话语说的更大声,让众人都能听的清楚。
礼的位置在最靠窗的一排,向身侧看去能见到一群同龄人,他们坐在案边,听得尤为认真。
这些人都与自己的年龄差不多,而这些人也都与自己一样,都是出生在秦一统六国之后的时代。
六国王侯们的事迹,对他们而言都是已被写在了史书上,而对爷爷与老丞相而言,这是他们以前经历过的事。
其实,夫子喜也就比自己才年长五六岁。
但夫子喜去过楚地,对殷通的案子也更了解。
这堂课讲到最后,夫子喜又说像殷通这样的人还会有很多,这样的人是不可能灭绝的的,他们会以各种模样出现在大秦。
礼安静地听著,却听夫子喜又道:「人与人之间永远会有斗争,殷通这样的人就像是田地里的老鼠,杀不完,灭不完,这是人心与律法之间的矛盾。「
闻言,礼倒是有些理解了,一个完美的国家,应该是没有殷通这样的人。
但这世上没人能够做到完美,只能加以更严酷的律法来完善。
夫子喜说完,在座的学子纷纷认同。
当这堂课结束之后,礼又独自一人来到了河边,从渭水河边一直走到了敬业渠。
正值农忙时节,因关中各地的春耕,现在渠中的水位很低,还有一些用陶土做的水堤已有些垮塌的迹象。
礼知道这条渠是在父皇主持下挖出来的,自记事以来这条渠就存在了。
今天听了夫子喜说过的事,礼回想著很久以前父皇说过的话,修渠不是说一年两年就好就罢了。
修好了渠之后,就要一直派人力物力去维护。
建渠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治理国家也是,就没有一劳永逸。
像殷通这样的人是杀不完的,但可以制定更严厉的律法,其至是对其家人,现如今还是有很多人拥戴父皇对官吏犯律之事,数倍罚之,甚至其家人。
春日时节的关中夜里,夜风还带有凉意。
礼与老夫子一起用著饭。
「今天章邯大将军怎不来一起用饭?」礼说完又看向老夫子。
平时章邯大将军总会与老夫子一起用饭。
但,今天却没有。
叔孙通道:「老朽看见他就觉得烦,这么多年,用饭还这么没个礼数。」
这话让正在吃饭的礼下意识放慢了吃面的速度。
叔孙通嘴里嚼著面,低声道:「公子,无妨。」
礼尴尬一笑。
「公子自用饭就懂礼数。」
礼将碗筷放下,等老夫子吃完,便将两人的碗筷拿起来。
提起屋边的水桶,倒入盆中将碗筷浸泡,而后礼坐下来耐心地洗著。
师徒两人平日里的生活就是如此,总是很清净。
叔孙通也走到屋外,坐在小公子身侧,又道:「宫里带了一些衣裳来,请公子试穿,若是不合身拿去宫里再修一修。「
礼将拿起洗好的碗碟,甩去其上的水,又道:「今天弟子明白了一个道理。」
叔孙通抚须道:「公子明白什么道理了?」
礼低声道:「有时,弟子在寻找治国之法,但礼近年来翻看列国与诸子书籍,却一无所获,人们都在讲以前的事,而没有说及以后的事。「
叔孙通颌首。
「弟子以为人们已习惯用过往的经验来判断未来即将发生的事,可礼以为现在秦一统天下,列国诸侯的治理经验已不足用了。「
「公子年少,也不能直说过往的经验无用。」
礼道:「老师,礼以为治国就像是修渠治水,从来没有一劳永逸之法,一个国家的建设,就是将欠缺之处修补,要发现国家的不足之处,并且承认过往错误并且改正或弥补,要取信于民,必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否则国失信于民,民亦不会信国家的官吏。「
叔孙通颔道:「公子所甚是。」
礼坐在一旁,望著夜空,眼神中又有了光彩。
等到小公子去休息了,叔孙通还坐在屋外,怀中抱著一只小狗,这条小狗似乎觉得冷,正在往叔孙通的怀中钻。
又是一阵寒冷的夜风吹过,叔孙通安抚著怀中的小狗,还在思量著。
直到有马蹄声传来,战马到了近前,下马的正是章邯。
原本缩在叔孙通怀中的小狗也来了精神,抬首正在看著来人。
章邯望著四下,又道:「公子呢?」
叔孙通回道:「休息了。」
言罢,叔孙通将原本准备好的面条放入锅中煮著,又道:「知道你在咸阳当值,要到深夜才回来,老朽年纪大了吃不完这么多面,留著一些给你吃。」
章邯坐在一旁的小凳子上,又接过叔孙通递来的一碗热水。
热水入口还能感觉到热水流过自己的肠胃,至少不觉得这么冷了,章邯又道:「过些天,天就暖了。」
叔孙通将煮好的面捞出来,又拿出筷子端给章邯。
章邯大口吃著面,又往口中添了几口萝下。
见人吃著,叔孙通再一次抱起小狗,又坐了下来,这一次坐得距离章邯远一些。
因章邯这人吃东西还是老样子,食物入口时,汤水横飞,这么多年了一直都是这样,从河西走廊回来也没有改过。
「今天公子与老朽说了一件事。」
章邯咽下口中的面,疑惑道:「公子说什么了?」
「以前公子一直在寻找治国之法,但公子说这个世上根本没有一劳永逸之法,一劳永逸的治国之法是不存在的,唯有面对治国之困难,年年修补年年改正。「
章邯道:「很多年前,皇帝也说过这种话,但不是说治国,而是说修渠。」
叔孙通道:「小公子亦聪慧,好学且谦逊,他是太信任老朽,换作别人——他不会将想法告知他人,而是留在心底。」
章邯已吃完了一碗面,将碗筷放在一旁,见还有一些茶叶蛋,也拿起一颗,虽说已放凉了,但吃著一样很香。
叔孙通道:「其实小公子说的不尽然对,人与人之间,谁也不会成为谁所设想的样子,这天下所有官吏都不会成为小公子所设想的那样,人——不是一尘不变的,所以呀——
少不了争斗,少不了叛乱。「
老夫子又说了一句很悲观的话。
「这话要是被小公子听到,小公子会不高兴的,毕竟是这孩子追寻这么久才找到的答案,老朽依旧只说给你听了。」
章邯板著脸没有多言。
叔孙通拿给章邯个小陶壶,又道:「知道这是什么吗?「
章邯困惑道:「这什么?」
「这是酱油。」
言至此处,见章邯还是一脸的不解,叔孙通又道:「前些天宫里有人送来了一道菜,那道菜叫做红烧肉,他们说其秘方就是这个酱油,老朽吃不完这东西,太咸了。」
章邯打开小壶尝了一口,道:「是有些咸。」
叔孙通接著道:「你可知,此物有何用处?」
章邯道:「喝的?」
叔孙通摇头道:「有了此物可用来烹煮食物,这些年渭北的豆子接连丰收,关中的粮仓堆满了豆子,这些豆子就是用来酿造酱油的,只要有人酿造酱油就有作坊。「
章邯蹙眉道:「河西走廊也该多种一些豆子。」
「河西廊能种多少豆子?」
「很多,河西走廊夏季能种豆子,在秋季之前就能收,那里的白昼比关中更久。」
叔孙通平日里不喜章邯的礼数,但对章邯的见解还是肯定的,这个将军什么都会,除了礼数差了一些。
叔孙通暗示得很明显了,章邯道:「我可以帮著建设酿造酱油的作坊。」
说了这么久,终于听到了自己想听的话,叔孙通舒坦地长出了一口气。
翌日,章邯早早就睡醒了,今天没有去咸阳当值,正值他轮休,就留在了县里帮著一起建设作坊。
当初在西北戍边多年,如今又在咸阳任职,回来之后章邯在县里的声望依旧很大。
章邯大将军振臂一呼,县里的人们就纷纷聚集了起来。
稂不喜穿太学府的黑袍衣裳,而是穿著打著补丁的粗布衣裳,他看著人们建设作坊的场景,面带笑意,又对身边的夫子隹,道:「不去太学府,我也不懂你们太学府的那些事。」
夫子隹道:「我能教你。」
稂咀嚼著肉乾道:「这肉干好吃。」
「北送来的肉干,多到边军能当粮食吃。」
稂之所以觉得好吃,是因当初在长城与匈奴人打仗时,就常吃这种肉干。
夫子隹不耐道:「你究竟去不去太学府?」
「不去。」
稂回答的十分果断,「这么好的衣裳我就不穿了,我习惯了这身破衣裳。」
夫子隹如今须发整齐,一身黑袍,整个人十分精神。
而稂,长发有些乱,身上的衣裳像是穿了很多年没有换了。
夫子道:「你错过这个机会,以后可不会再有了。」
稂慵懒地躺著道:「我习惯了平时松散的生活。」
「我给你安排个书舍,你以后接著教书。」
「多谢。」稂依旧看著眼前热闹的景象,带笑意。
有孩子跑来道:「夫子,大将军说等作坊上了梁,就给我们做羊肉包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