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顾著眼前
扶苏让人将铺在地上的地图收了起来,又将油灯放在一旁,解释道:「西域共有三十六国,韩信让乌氏倮画下了这卷地图,朕打算将其挂在章台宫的后殿。」
张苍道:「听闻月氏人穿过西域来到咸阳,往来需要三月有余。」
三月有余确实很久,几乎是从夏季开始走到了秋季,又或者夏季出发再回来时已是冬季。
往返西域穿过戈壁与荒漠,这条路很长。
往返西域三十六国之间,其间会遇到千难万阻,说不定能够活著穿过西域的人更少。
扶苏想到那条丝绸之路,真的很难想像要沿著丝绸之路往返,需要多大的勇气与毅力。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乌氏倮那样往来西域诸国能够畅行无阻,甚至还能在西域三十六国之间都有栖息之地。
扶苏道:「自从头曼单于死了之后,这个乌氏倮的财富越来越大了,冒顿死后其人借著秦军的名号,在西域收了不少兵马,此人已是西域最富有的商人了。」
张苍道:「听闻他还带了不少人口送往河西走廊。」
扶苏颔首。
张苍道:「涉间延续章邯大将军之策,继续建设河西走廊,乌氏倮知道河西走廊需要大量的人力,这才会给涉间将军提供人口,其人善于明辨形势,是一个很厉害的商人。」
扶苏听明白了张苍的话外音,乌氏倮很富有,但他每年只给河西走廊千余战马,说是路途遥远,气候变化太大,每年只能在特定的季节才能将战马送到河西走廊。
韩信还是需要乌氏倮这个商人的,涉间也需要这个商人。
而且能够判断形势,且善于投人所好的商人,却在当年被头曼单于夺去了牧场与牛羊,甚至将牧场又交给了戍守长城的秦军。
现在的乌氏倮,不仅仅贩卖马匹,扶苏还知道此人还涉及西域诸国的人口,以及西域的盐。
这个商人越发肆无忌惮了。
扶苏不想遏制乌氏倮的发展,更希望他越做越大,只要他的资产越集中,对秦军而言以后就更省事。
现在和平了,草原上也没有战争了,乌氏倮这个商人壮大的速度比预想要更快。
西域对如今的大秦来说还是太遥远,太大了。
自秦一统六国之后,这天下这么多事,还管不过来,扶苏实在是没有心力再去顾著外面的事。
现在的大秦作为一个农业文明,依旧是脆弱的,他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工具,依旧是三脚耧车,或者是水车与犁地的农具为主。
人力与畜力依旧是主要生产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用在任何生产模式上,都不会有错。
今年的农耕是扶苏让人改进了一些农具,但对人们的生产方式依旧没有任何影响,该耕种还是耕种,最多也只能是在耕种规模与灌溉效率上有所提高。
可以把现在的大秦分为一块块的拼图,这些拼图上的土地良莠不齐,有的依旧贫瘠,有的人口凋零。
扶苏稍稍抬首,集权有集权的好处,但这么大的天下,治理起来实在太难了。
「这一次去见丞相,可有提及东巡?」
张苍摇头道:「提及了毛亨,没有提及东巡。」
说起东巡,扶苏有时觉得东巡并不是坏事,巡视天下可以让天下人知道皇帝的威仪,也可以亲身感受各地的情况,并且在当地直接提出治理方式,至于东巡途中,完全可以建立一个移动的秦廷。
但这样的东巡成本也是巨大的,护送的兵马可以达到十数万,或者是数十万,若粮草供给一旦出了问题,十几万秦军能够一个郡吃空了。
风险与成本都太高了,反而是当下,皇帝坐在章台宫治理国家,有城墙保护,将士们也不用奔波,这反倒是成本与风险最低的方法。
扶苏又道:「我听说前些天,父皇与丞相在渭南走动,父皇将一些枣分给了孩子们,父皇说关中越来越热闹了,这样的关中他觉得很好。」
张苍低著头,安静听著。
扶苏又道:「今年各地的赋税都能安全送到吗?」
张苍道:「官吏都派出去了,一共五百人。」
「一共五百官吏,天下五十郡,每个郡只能分十人,可每个郡又有十余县数十个乡,官吏还是不够。」
张苍低著头没有说话。
扶苏道:「赋税的事要看紧。」
张苍行礼便告退了。
扶苏觉得支教规模还是不够多,没有足够的支教资源积累,培养不出太多的官吏。
等到这个国家有足够的官吏,并且有足够的俸禄能够养得起这么多官吏,也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原本是酷暑的殿外,此刻凉风阵阵,厚重的乌云就漂浮在头顶。
田安领著一队内侍匆忙地将一箱子文书送来了,这是今天丞相府送来的最后一箱文书。
扶苏拿起其中一卷看著,想起了秦廷还在用竹简的时候,文书也都是一箱箱运的,现在有了纸张,其实变化也不大,每天也有这么三两箱。
几滴豆大的雨水落下,而后点滴雨水越来越多。
直到大雨倾盆而下,地面激起一片水雾,这片天地间只剩下了大雨落下的轰鸣声。
似乎是雨声太大,原本正在后殿的夫人被雨声吵醒。
王棠儿扶著腰走到前殿,她看著殿外大雨,稍有蹙眉。
夫人的身孕已有六月,近来总是睡得多,但又睡不了太久。
见妻子醒来,扶苏牵著她的手,道:「坐会儿?」
王棠儿道:「睡得很累,站著就好。」
扶苏点头,而后继续看著文书。
直到外面的大雨停歇了,乌云也尽数散去之后,天边终于有了夕阳的光。
在夕阳的余晖下,皇帝夫妻正一起走出章台宫,前往高泉宫。
夜里,扶苏正在看著一卷书,这卷书所写的是与月亮有关的事,自古人们对月亮星辰就有著无穷的遐想。
譬如说玄而又玄,根本看不懂的那卷周易,人们常说周易所讲是有关天地起源。
但扶苏至今看不懂周易,但看著眼前挂在夜空中的月亮,却颇有另一番感受,这月光陪伴著人类文明几千年,即便是在两千多年前的后世,它也依旧是这副模样。
如今的大秦,人们还会因月亮的阴晴圆缺来祭祀,或者是记录历法。
扶苏知道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画下月亮来当作对上苍的敬畏。
周天子时期的青铜鼎就有祭祀月亮的铭文。
人类对月亮的祭祀就没有停下过。
「今天的月亮好漂亮。」
听到身后妻子的话语,扶苏搁下手中的书,牵著她的手道:「给礼送去的夏衣也不知道这孩子穿了没有,不知是不是合身,连个回信也没有。」
王棠儿道:「该是合身的。」
翌日,今天的廷议依旧。
群臣说著各地的夏收准备,在他们的讲述中,国家依旧稳定,人们拥戴皇帝。
直到今天的廷议结束,右相就去了潼关城,他要去一趟潼关城,询问支教的情况。
学士府内,今天这里很忙碌,临近夏收的时节,家家户户都在准备收麦子了,而学士府内的学子们要尽快将眼前的公事忙完,再回家去,回到田地里去劳动。
别看他们是学子,他们在太学府有忙不完的公事,等农忙时节还要回家里忙农活,即便是离家很远的学子,也会被派去别人家忙农活。
秦是因农耕而强大,这里的学子离不开耕种与收粮,别以为成了这里的学子就可以不做农活了。
刘肥从夫子手中拿过文书,他被分到大荔县的一户人家去收粮食。
不过刘肥刚要离开时,见到了有一人走入太学府,其人正在与王夫子交谈著,看来王夫子对此人十分敬重。
等那人离开之后,刘肥又见王夫子面露愁色。
平日里,王夫子面对太学府的诸多事,也常有愁色,这也是常事,刘肥也不知与王夫子讲话的人是谁,本想整理完眼前的卷宗。
只是在离开前,又听这里的人议论,说是先前与王夫子谈话的人是右相。
他们还说,右相来此地是来问询王夫子。
好似皇帝对太学府很不满。
临近夏收的前一天,刘肥又见到王夫子又派出了不少学子,前往各地支教。
刘肥正在田地里收著麦子,支教对他而言还太远,他需要年满二十之后,再去军中戍边两年,两年之后若能通过考试就能入仕,若不能通过考试也可以去支教,或者自谋生路。
待田地里的麦子收完,刘肥将文书递还给了太学府,证明他做完了农活,而后他就要赶去渭北。
这个时候的萧何是最忙的,需要帮忙。
渭北也正值大丰收,等刘肥来到县府,萧何与曹参果然忙得脚不沾地了。
刘肥主动去帮忙,今年的田赋需要先收入县仓中,刘肥换上了粗布衣裳,在人群中与众人一样,扛著一个麻袋,装满了粮食的麻袋压在背上,感受著沉重的分量,一步步往仓中走去。
与众人一样,刘肥就这么往返著,将粮食悉数运入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