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8章 乾坤一号,再次点火!
3天假期结束,接下来的时间,许青舟几乎天天泡在实验室,密切监测各个设备的运行情况。
10月12日。
研究所氛围前所未有的紧张,专职消防队24小时待命,所有研究员取消休假。
总控室,穿着白色大褂的许青舟走进总控室。
昨晚只睡了3个小时,等所有设备都调试完,他去办公室眯了40分钟,并把最后的检测交给任南院士负责。
“准备好了?”
“恩。”
任南确定地点点头。
其实也没啥准备的,这几天已经完成了所有检测工作,只需要进行点火之前例行检测而已。
“那就开始吧。”
许青舟点点头,沉声。
他的话音一落,各个工作人员就立刻激活手头的工作。
“乾坤一号点火串行激活。。”
“液态金属偏滤器热盾就绪。”
“燃料注入完成——乾坤一号进入点火倒计时!”
总控室内,研究员们播报的声音有条不紊。
主控屏幕上,闪动着一串串数据。
控制台前,许青舟目光仅仅盯着几块屏幕,所有数据都在按照他模型里预估的方向发展。
“内核点火成功!!”
“能量收支逆转!!!
“乾坤一号持续净增益运行30秒。”
“60秒。”
“净能量增益锁定。”
西南核物理研究院。
傍晚7点,最后一抹斜阳染红了天边的云彩。
一辆印有“ctv”的车停下,四个人拎着大包小包地在门口落车。
一位高马尾的女孩打量着对面的建筑,“这里就是咱们国家两大聚变物理研究中心之一吗,好气派啊。”
“不,现在应该是三大聚变物理研究中心,还有京都材料研究所。”
一旁,扛着摄象机的大哥纠正。
戴眼镜的青年对这方面显然不是很了解,“但我听说乾坤一号的体量跟环流三号和东方超环这样的没法比。”
摄象大哥笑着说道:“有时候吧,体量并不是衡量设备先进性的标准,我倒是觉得乾坤一号很有前途。”
“我还是第一次来这种科技单位呢,哇偶,李哥,那边看起来好科幻!”
“小张,别忘了这次来的目的。”
见女孩叽叽喳喳地说着,为首的女主持人无奈提醒。
“噢噢,好的。”
女孩收起兴奋的表情,但视线还是忍不住四处瞟着。
一行人在门口登记,随后在一个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朝着研究所内部过去。
他们这次过来,专门对环流三号的负责人张志高院士做一个访谈。
位置就安排在张志高的办公室。
摄象大哥很快就把机位架好,采访开始。
主持人:“张院士,我们注意到,最近几年可控核聚变领域在快速发展,竞争似乎到了白热化阶段,能请您给我们说说目前的局势吗。”
“总体来说,在现在的国际竞争格局里边,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夏国和米国,德国。三国领跑,但侧重不同,我国主要为磁约束托卡马克,米国侧重惯性约束托卡马克,德国仿星器技术。”
除了科学任务外,张志高也负责了这么多年的行政工作,深知公众舆论的重要性。
“第二梯队:欧洲其它国家、日韩等国家,他们以专项合作为主,例如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日国的jt-60sa设备”
“第三梯队,俄印等追赶国,虽然参与iter分工,但自主项目进展较慢”
最后,张志高进行了个小结,“毫无疑问,聚变研究迎来‘黄金窗口期’,已经进入产业化冲刺阶段。第一座聚变电厂有望在2030年前投入运行,比原预期提前20年以上。”
“据我所知,这段时间hl-3都在进行升级,您能给观众朋友们介绍介绍它现在的情况吗?”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
时间缓慢流逝。
主持人了解完hl-3的情况,继续问下一个问题,“前段时间乾坤一号完成了三重乘积挑战,达到了劳森判据,有网友预计将会持续给我们带来惊喜,您对此怎么看?”
“乾坤一号是典型的球形托卡马克,大家可能对托卡马克设备的类型不清楚。当今世界上,主流的设备为环流三号、east这样传统型,对了,还有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
“体积小,在没有材料和技术革命的情况下,磁场强度受限,天生就决定了无法和传统托卡马克想必。”
“我们是不是可以把球形托卡马克看成传统托卡马克的简化版?”主持人问。
“从某些角度上说,你可以这么认为。”
“那您认为球形托卡马克有前景吗?”
“当然有。”
张志高很确定,微微停顿,话锋一转道:“球形托卡马克是聚变领域的‘后起之秀’,但真正地应用还需要时间积累,短时间内,传统托卡马克仍然会占据主流。”
“球形托卡马克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张志高说得挺畅快。
意思很明确,许青舟他们的设备现在没前途。
坦白来讲,是有针对性,但他所说的内容全部都基于数据。
说话直白点有错吗。
“有外界估计,乾坤一号下次实验,恐怕会将三乘积维持时间延长到10分钟以上,您怎么看。”
“可控核聚变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便是达到6分钟也是了不得的。”
张志高淡淡笑着。
先前,聚变三重峰达到2分钟。
就算那边变态一点,直接提升3倍,和他们这边也有差距。
也在这个时候,高马尾女孩凑过来,把手中的平板递给主持人。
当看到平板上的消息时,女主持人表情愣了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