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你直接说把,我们能承受得住
办公室。
两个人坐在窗前喝茶。
对于经费这一块,许青舟倒不意外,他和张志高上次的交流谈不上愉快,甚至能说火药味十足。
两个单位之间的访问也停留在当初授权超导薄膜的技术交换范围。
就单单说交流这一块,他们和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举办超过20次访问。
但西南物理研究院这边,目前为止也仅仅才3次而已。
“这老家伙现在可正常春风得意呢。”
任南语气中带着嘲讽。
环流三号(hl-3)进展非常顺利,预计能提前2个月实现首次等离子体放电,也就是2020年10
月。
西南物理研究所现在算是炙手可热,全世界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里。
“不用在意,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咱们刚起步,短时间内不用和这些老牌机构比高低,换个角度想,咱们研究所刚创建,有后发优势,长江后浪推前浪:”
许青舟笑了笑说。
这可能就是挂逼的自信吧。
而且,他们手里还有部分仿星器技术。
对比起托卡马克,仿星器的制造成本和工艺复杂度更高,也是未来能源的竞争领域。
眼下,聚变组已经开启同步方案设计,等锂枝晶组搞定完并过去,项目推进的速度将会更快。
“是啊,咱们按部就班地把手头的事情做好就行了我听说老赵他们有大动作?”
任南院士笑着问。
“有点发展,但还在测试,如果顺利的话,这个月结束前能够有好消息。”
“怪不得这几天郑旭他们组的人象是打鸡血似的,每天晚上路过都能看到他们一排办公室的灯还开着。”
俩人瞎扯了一杯茶的时间,任南院士也起身告辞,回去忙了。
虽然嘴上说着按部就班,不用刻意和其它机构比,但他心里还是着一股劲儿。
任南离开。
许青舟又将注意力放在面前的手稿上。
这些天,除了跟锂枝晶组的实验,他还在帮郑旭他们做数学模型,郑旭带领着下面的人,以物理限域型,化学吸附型,催化转化型为机制筛选材料。
也有了不小的突破,筛选完20馀种碳复合材料过后,他们把自光锁定在碳纳米管复合气凝胶和feni-s高熵硫化物上面,前者通过物理-化学协同机制实现近零溶出,后者则通过多金属催化突破动力学瓶颈。
目前,正在做这两种材料的测试。
时间在复杂的计算公式中缓慢流逝。
2小时过后,许青舟把做好的模型发给郑旭。
“其实,碳纳米管复合气凝胶和feni-s高熵硫化物都有明显的痛点。”
许青舟揉着眉心,望着计算机里的模型“前些日子把精力全部放在了枝晶组,现在那边问题告一段落,倒是可以好好关注下穿梭效应的实验了。”
虽然实验结果还没出来,但他很有信心。
“所以”
许青舟目光沉了沉,打开文档夹,里边是郑旭小组这大半年以来的实验资料,“或许可以把实验全部拉上一遍。”
时间转眼到6月末,锂枝晶实验室。
平时的热火朝天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时偌大的实验室里,氛围有些凝重和焦灼。
6月中旬,按照许青舟的安排,大家暂时放弃了另外三种方案,重点研究ti0n-ti02技术,结果毫不意外,ti0n-ti02满足实验须求。
并且效果出奇地好。
这些时间,锂枝晶组加班加点,将ti0n-ti0技术和聚烯烃基隔膜结合。
而在今天,即将完成最后一次循环测试结束。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即便是一向淡定的赵升文,此时的目光都落到许青舟身上,略微有点紧张。
经过两周的努力,他们已经成功把ti0n-ti0纳米涂层复盖在聚烯烃基隔膜上,而今天就是出测试结果的一天。
实验室中响起仪器的提示。
“教授,测试结束。”有研究员报告。
听到这话,大家的瞳孔又沉了沉。
“好。”
许青舟点点头,目光紧紧盯着计算机屏幕,扫过新出来的数据。
半响,许青舟转身望着眼巴巴等着的大家,脸上看不出悲喜。
“教授,你这个表情”
龚云飞试探性地问:“要不,你直接说,我们能承受得住。”
在大家焦急的注视下,许青舟缓缓说道:“结果出来,大家最好有个心理准备,报告显示一锂枝晶问题,没了。”
没错,通过加速寿命试验发现,电池在循环期间内无锂枝晶出现。
实验室出现了短暂地死寂,接着“轰”的热闹起来。
赵升文端着茶杯的手抖了两下。
“哇!”
“教授,你刚才的表情差点吓死我了!”
“我们成功了!”
实验室响起欢呼声。
“艹,我怀疑自己还没睡醒!”
连一向面无表情的洪雅瑜,此时脸上都带着若有似无的笑容,许青舟敢保证,这位师姐脑海已经飞出一个个表情包了。
“锂枝晶啊,人类前进历史上的一座大山,就这样被我们搞定了?老王,我不是在做梦吧,嘶,你打我做啥?!”
“你不是说想看看自己是不是在做梦吗?”
”
龚云飞咧着嘴角,直接给洪雅瑜来了一个大拥抱。
赵升文平时都会提醒这两口注意影响,但此时抚了抚茶水,眉宇之间也是掩饰不住的笑容。
许青舟淡淡笑着,解决了锂枝晶,说不兴奋肯定是假的。
“青舟,如果不是你,我打死也想不到能够有亲手解决锂枝晶问题的一天。”
赵升文语气中满是感叹。
他几年前就做过电池的实验,那时候还在感慨这辈子是看不到锂枝晶被解决的一天了。
因为看不到解决希望,或者说,当时已知的材料根本无法彻底搞定锂枝晶问题。
“实验有今天的成就,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大家努力的结果。”
许青舟摇了摇头。
“是啊。”
这位老教授认同地点头,望着实验室中年轻的面孔,“如果不是这些年轻人熬了一个又一个的通宵,把材料试了又试,改了又改,也不会有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