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第一场戏份,是钢七连执行潜伏任务。
为了拍摄,主演团队在这片地方来来回回演练了许多次。在部队的指导下,他们的动作和真正的战场一模一样。
雷献和、张一谋、冯晓宁,包括李骏、杨洗远都抄起了摄像头。
足足五台摄像头,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
有拍全景的,有跟随拍摄的,可以获取最全面的镜头,剪辑的时候素材库不要太丰富。
国家任务,就是这么任性。
站在后方,看着钢七连的所有指战员按照标准的模式向高地潜伏,李子成十分欣慰。
尤其是看到每个人都戴着钢盔,
也不知道为什么,国内的战争影视剧始终都有一个毛病。
那就是在展现我军战场风貌的时候,不喜欢给安排钢盔。
红军是这样,八路军、新四军是这样,解放军、志愿军还是这样。
就人家有钢铁防护,咱们就只有铁脑壳呗,
是,一直以来咱们国家工业不行,别说武器了,钢盔也没办法自产。
但既然能在战场上缴获武器,难道就没有缴获的钢盔吗?
既然有,为何不戴呢?
难道我军指战员不知道钢盔的好?
如果说建国前有这样的画面,还可以归究为缴获的钢盔少,不戴也就不戴了。
可建国后的战争影视剧还这样,那纯粹就是创作团队的问题了。
前世李子成在看原版的《高山下的花环》时就有这个疑问。
整个连队在作战的过程中,居然连一顶钢盔都没有,这是上战场的样子?
他了解过的真实的战场情况,我军指战员可都是配发了钢盔等护具的。
那么就只能说,我们的一些文艺创作者在认知方面问题很大。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建国前的战争影视剧里,提及我军使用钢盔情况的,居然是骂声一片的《集结号》。
谷子地起码知道要给冲锋在前的战友们凑几顶钢盔,
现在是他主持项目,自然在专业性上绝对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疏忽。
潜伏的戏份拍完,也才早上五点多,天刚蒙蒙亮。
按照剧情,钢七连的进攻就是在凌晨天亮时,正好配合上夜晚潜伏。
“演员都就位了吗?”
李庚和贝聿成紧张地巡查场地的各个地方,不放过每一个演员的细节。
李庚更是不停提醒。
“所有人,都千万不要动弹,更不要起身。”
别说他了,演员们一样紧张,甚至还有几个人都在哆嗦。
李子成注意到,唐国墙的脸色苍白,这样他就放心了。
还没到赵蒙生蜕变的时候。
检查无误,震撼的时刻到来。
李庚握着话筒的手都开始冒汗了。
“爆破师,准备!”
侯风景迅速将手放在了起爆器上,专注地等侯命令。
“摄影师准备。”
雷献和、张一谋、冯晓宁等人一一给予了回应,表示就位。
“拍摄—开始!”
侯风景猛地压下起爆器。
几乎不给人太多反应的时间,整座高地上立刻霹雳轰鸣、地动山摇。伴随着惊人的火光和飞扬的尘土,高地已经沦陷在了火海之中。
间或还有黑乎乎的泥土被掀过来,飘落在了演员们的身上。
这更吓得他们努力蜷缩身躯,生怕真的被炸到。
这一段,拍的是我军进攻前的炮火急袭。
为了配合钢七连的潜伏,当然不能真的进行火炮射击。剧组有那个胆量,部队也不会答应。
毕竟炮弹不长眼,万一出了事故,谁也承担不起责任。
所以剧组这边还是使用的爆破办法。
等过两天部队那边进行炮火演习的时候,剧组再过去拍下火炮、火箭炮射击的画面。两组镜头一融合,就是很漂亮的大场面了。
爆破足足持续了五分多钟,炸药足足用了五吨多。等到停下来时,整个山头已经乱七八糟。
之前部队修建的防御工事,也被摧毁的破破烂烂,而且到处还冒着浓烟、烈火。
这样的场面,显得更加真实。
接下里就是钢七连的进攻了。
开什么玩笑?
谁敢这么干,李子成要打爆他的头。
拍完了爆破场面,演员们其实就下来了。
真正上了高地的,其实是爆破组。
得先检查有没有哪个爆破点没有引发,排除所有隐患后,才能继续下一场戏。
尹黎铭已经准备好了凉茶,在演员们下来后,指挥场务组一一分发给大家。
“怎么样,是不是很刺激?”
李子成笑呵呵地和演员们聊天。
“我说,至于做到这个地步吗?我刚才差点吓尿了。”
陈小二骂骂咧咧,咕咚咕咚喝了三碗凉茶。
“咱们拍戏都这样了,你说战士们在真正的战场上该是怎样啊?”
吕晓和感慨了一句,让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
是啊。
他们这还只是拍戏呢,就感觉死神好象随时都会降临。
那些上了战场、浴血奋战的指战员们,又在经受怎样的洗礼啊?
许多事都是这样。
没有亲身经历过,永远无法对别人的事情感同身受,
无论各种文艺作品里怎么宣传我军指战员的事迹,都不能和这种鲜活的感受相提并论。
短短时间内,演员们的思想都出现了大幅度的波动,
两个小时后,爆破组下来了。
“检查完毕,没有危险了。”
李庚等人算算时间,做出安排。
“那这样,场地组上去,将场地按照图纸,重新整理一下。”
为了拍摄,准备的图纸是两份的。
一份是完好的工事布局,一份是炮火急袭后的残破样子。
场地组要做的,就是按照第二份图纸重新布置场地,好方便后续的拍摄。
场地组里,有好几个北电78级的和中戏导79的。他们都拿着工具,跟在前辈的身后,兴致勃勃地上去了。
第一次拍摄这么壮观的场面,对他们也是一种锻炼,任何细小的工作都会化为将来他们成长的养料。
剧组这边,已经开始安排饭食。
这一个上午的时间,攸忽而过。
明明只拍了两场戏,但大量的准备最占据时间。
吃饭的时候,李子成、导演组、演员组还凑在一起,边吃边讨论拍摄的问题。
机位怎么架,演员怎么跑位,战术标不标准,谁谁谁牺牲的时候要怎么表现。
可想而知,后续的拍摄只会更加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