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1978从长影厂开始 > 第104章 后期制作

第104章 后期制作(1 / 1)

“嘘,这剪辑室可真够简陋的。”

李子成也是第一次进长影厂的剪辑室,毕竟这地方很私密,轻易不让人进来的。

他要不是电影的副制片主任和编剧,还负责把控整部电影的脉络,也是进不来的。

而七十年代的电影剪辑室,给了他亿点点的震撼。

没有!

什么都没有!

就一张小小的台子,上面摆放的居然是便携式剪辑器。小小的一个,还没有小霸王游戏机大呢。

除此之外,就是剪辑器上方横着一根白炽灯灯管,这是用来查看胶片影象的。

“电影不都是这么剪辑的吗?难道有不一样的?”

刘瑛招呼李家三口坐下,已经进入了工作状态。

“我看国外的杂志上说,欧美的电影剪辑,已经用到了平板剪辑器,莫维拉已经被取代了。”

李子成当然不是从杂志上看到的,而是熟知电影工业的发展历史。

具体到电影剪辑领域,一开始的剪辑是完全手工的。

就是胶片、剪刀、胶水,剪辑师按照导演的要求,将胶片剪开、粘合,工作相对单一,但需要心思细腻。

因此一开始的电影剪辑师,几乎都是女性。

1924年,第一台电影剪辑器面世,就是莫维拉生产的。

那种剪辑器很大,有点象电动车上面蒙了塑料棚子。有意思的是,最开始这种剪辑器是作为家庭放映机售卖的,但是销量惨淡。后来改为电影剪辑器,结果大行其道。

到了二战期间,莫维拉生产的便携式剪辑器开始流行,并且一直影响到了现在。

中国电影事业多是从那个时期延续下来的,又因为长时间的封锁,加之受到苏联电影的影响,所以在电影制作的器材领域已经严重滞后。

目前国际上已经普遍使用的平板剪辑器,国内应该还没有。

所谓的平板剪辑器,就是一座桌面大小的工作台。这种剪辑器已经可以自动传导胶片,并且附带屏幕,可以让剪辑师实时查看到工作的画面。

当然了,即使这种剪辑器现在进入了国内也不大能够应用。

因为这玩意儿是需要电力驱动的,而在国内大部分地区,电力还不够稳定。

算了,手动剪辑就手动剪辑吧。条件有限,李子成也不是不能吃苦。

他也拿过来一台剪辑器,又拉过来一盒胶片。

李庚看到,吓了一跳。

“哎哟,小犊子,别乱碰,这玩意儿是你能糟塌的吗?要是剪废了,重新冲洗多花不少钱呢。”

李子成拉出胶片盒前面的空白部分,笑道:“我不是没玩过嘛,就随便试试。”

见他摆弄空白部分,李庚这才安心下来,重新坐了回去。

可就在他的屁股刚刚坐稳时,李子成已经拉出了成片部分,拿到白炽灯底下对照了一下,咔咔咔就动起手来。

李庚脑瓜子喻地一声,几乎当场脑淤血。再想要冲上来阻止时,眼神已经和贝聿成、

刘瑛一样,全都目定口呆。

因为李子成的手底下,剪辑出来的胶片已经被他用胶水妥善粘好了。不但粘好了,甚至严丝合缝,不仔细看都看不出黏贴的痕迹。

李庚三人可是经常泡在剪辑室的,当然明白剪辑的技术含量。一手露出来,

完全镇住了他们。

就连刘瑛都有点傻眼,赫然发现李子成的技术好象比自己更厉害呀。

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嘛。

真以为前世的行业大佬是胡吹的?

哪怕在数码时代,但胶片该怎么玩,那可是必修课。

光是这一手胶片剪辑,李子成当初就练的欲仙欲死,到了看见胶片就想吐的地步。

李子成把剪出来的片段放在灯光下,展示给李庚和贝聿成看。

“妈,这段按照这个节奏来如何?”

尽管只是小小的16毫米的胶片,不贴近了根本看不清,甚至还没有颜色,但贝聿成作为经验丰富的导演,脑子里已经出现画面了。

“你打算在这里用长焦的那些镜头?”

李子成剪的这一段,就是他在金祖峰上拍摄的景色。

“这一段要展示北国的潦阔和壮丽,只有长焦镜头才能体现出这种感觉来。”

其实拍摄的时候,因为没有监视器,所以并不能知道哪种效果好。因此李子成是三种焦距的镜头都拍了一遍,现在要做的就是从中选取。

虽然还没有成片,但是胶片这么一拉出来,哪种镜头的效果更好,已经一目了然。

李庚还不信,又将短焦的胶片拉出来,这么一对比,也没脾气了。

“你咋会剪辑的啊?”

“我会到多了,您儿子啊,可是个无穷无尽的宝藏。”

李子成自吹自擂,这一次再动手剪辑,谁也说不出话来了。不但如此,他还能一边剪辑,一边指导刘瑛选取画面。

“婶子,这里做好标记,到时候会调成冷色。”

光看看胶片硬说,李庚和贝聿成都有点迷茫,李子成也不得劲。

想了想,他干脆跑了出去。等再回来时,手里拿着好几样工具。

他先是在墙上钉了一块白布,然后在白布前方半米左右的位置竖起了一块小板。小板上有个小孔,约莫眼球黑色部分那么大。

然后李子成拉过另一根白炽灯,将光源对着了那个小孔。

一开始李庚三人还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但是当他将胶片拉出来,竖着放入光源和小孔中间后,白布上登时就出现了清晰的画面,而且还是彩色的。

“哎呀,这个办法我们怎么没有想到呢?”

刘瑛懊恼地直拍脑门。

千了二十多年的剪辑工作,就只是勤勤恳恳地趴在台子上剪啊剪的,却从未想过如何让剪辑工作变得更加容易一些。

贝聿成两眼放光,情知李子成做的东西,绝对是电影剪辑工作的一大进步。

毕竟他们能够直观地看到拍摄的内容了。

其实李子成弄的,不过就是平板剪辑器的简陋版,而且还没有电力驱动,并且还不够稳定。但能不能直观看到胶片上的画面,那效果是天差地别的。

尤其是当李子成拿起调色板和胶片对照在一起,白布上的画面一下子变成了冷色调,

他所说的效果登时清淅明了。

新的工作方法,让几个人热情高涨,立刻做了分工。

李子成负责主剪,刘瑛负责副剪,贝聿成负责归纳,李庚则给剪辑好的胶片做标记。

一天忙碌下来,进度是以前的五倍都不止。

“照这个速度,恐怕半个月的时间就能剪完了。”

晚上在家里吃饭时,李庚兴致勃勃,头一次没有李子成。

贝聿成往儿子的碗里夹了块五花肉,心情快慰,

“到底是年轻人,脑子活,能想到这样的办法。回头得跟厂里说说,如果推广开来,

能省不少事呢。”

见李庚也是一样的想法,李子成苦笑摇头。

“这玩意儿就是应急的,其实并不规范。如果技术不到家,反而会坏事。要想提升剪辑的效率,最好是引进专业的平板剪辑器。”

贝聿成顾不得吃饭,问道:“你说的平板剪辑器是什么样的?”

李家三口人都一个德行,只要讨论起电影来,就什么都顾不上了。

李子成知道嘴上说不清楚,干脆进屋拿了纸笔出来,当场给李庚、贝聿成花了一份平板剪辑器的草图。

“您看,这几个圆盘一样的东西,都是转台。将胶片、声带分别挂在上面,就可以通过驱动进行剪辑、混音了。这里是屏幕,类似于电视一样的东西,让剪辑师当场就能看到画面,知道剪出来的东西是什么样的。”

“这东西得不少钱吧?”

都是专业的,李庚和贝聿成一下子就看出了平板剪辑器的好处,可笑容却十分苦涩。

没钱的问题,其实也在困扰看各大电影厂。

这个没钱,指的不是没有人民币,而是没有外汇。要买平板剪辑器,显然只能动用外汇。

对此,李子成并没有说什么。

平板剪辑器虽然风靡一时,但也很快就成为了古董。

1971年,x公司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款非线性剪辑系统x-600。

注意,是系统,而不是剪辑器。

这是一款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产品。

因为就是从这里开始,电影的剪辑正式进入了计算机时代,甚至还是触摸屏的。

剪辑师可以直接在屏幕上标注剪辑事项。

但很可惜,这种先进的设备目前还仅仅在美国国内使用,就连欧洲都还没有引进。

这也是明年程龙第一次闯荡好莱坞,拿着把大剪刀要剪辑电影的时候,把好莱坞的人吓够呛的原因。

闲话不影响正常的工作。

电影剪辑这块,李子成又跟了几天,发现贝聿成完全跟得上自己的思路,就和李庚去搞音效了。

他俩带着剪辑好的胶片来到音效室,这边也已经部署完毕了。

需要配的,是许灵均和老拐子在暴风雪夜戏份里的音效。

而做这种音效,长影厂已经非常熟练了。

场地中间放着个类似滚碾的东西,外面是一片一片的铁皮,只要摇动起来,就会发出狂风呼啸的动静。

虽然不是那么的逼真吧,但已经是这个时代能够做到的极限了。

当胶片通过放映机出现在荧幕上,音效师就跟着节点摇动起来,而声音就会被录制,

再送到剪辑室进行混音合成。

如果不当成工作,而是玩游戏,还是很有趣的。

将来长影变成了博物馆,展览室里就放了这个东西,游客们可以自己操作,体验原始的音效制作方法。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八重神子:今天必须拿下雷电将军 美漫超英:赛博术士 太古顽石 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明末:玩骑砍的我能无限爆兵 韩教官的专属小迷糊 八零寡嫂诱他成瘾后,前夫回来了 男女互换术 四合院:后院正房我要了 八零年代:说不出口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