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 鸿都门学(1 / 1)

”我并非不知道大汉的局势。

“也清楚卖官鬻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获得许多利益。”

“但人之行事,要看他行动起来的理由。”

根子坏了,之后繁衍出来的枝叶,自然也称不上好。

当上帝为了表现自己一碗水端平的态度,跑到淮南那里看了看张角的发展后,又来到了洛阳这边摸了摸史道人。

这让这位选择“曲线传道”的道长,忍不住对之诉说起了心里的无奈。

“皇帝的性子,是常人的性子。”

有年轻气盛、胸怀大志,想要有一番作为的时候,也有惫懒、逃避,甩手什么都不管,放任一切烂掉的时候。

很多人有的缺点,很多皇帝有的缺点,他身上都有,其中一些还得到了放大。

比如贪财,比如好色。

偏偏对于政治,对于权力,他又传承了刘氏子孙特有的敏锐。

“正因如此,才需要更多的谏言与匡正,以防他走上错误的道路。”

越聪明机敏的人,如果不能得到纠正,那么一旦他的出发点错了,他的内心怠惰懒散了,那么带来的伤害,也会跟着越发严重。

难道桓帝不够聪慧,不够机敏吗?

但他的才智没有用到正确的道路上,人生的后期也沉迷酒色之中,国家陷入无所谓的内耗,府库亏空的极为严重,使得大汉百年积攒下来的问题,在当时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化。

“如果皇帝用卖官鬻爵获得的钱财,用来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怀抱着中兴的壮志,效仿武帝、光武那样,再将天下清扫一遍,那我怎么会反对呢?”

以继业者的身份,做创业者的事情,更需要轻装上阵。

用不上的瓶瓶罐罐,扔出去的确没什么问题。

就象皇帝自己说的:

那些地方已经变成了世家的型状,朝廷的旨意,顶多在那里得到表面上的执行。

但问题在于,以史道人对皇帝性格的理解,他清楚的知道,那些拍卖官职而获得的巨量钱财,更多的会用于皇帝个人的享受。

也许他会进行一些微不足道的变革,也许他会组建一支保卫皇宫的禁卫,可在做完这些保障自己地位与权力,防止卖官鬻爵,世家寒门日益尖锐的关系,反噬自己的事情后,皇帝基本不会再做其他的了。

因为他没有压力和烦恼,该接着奏乐接着舞了。

“前人之鉴,犹在眼前。”

“为什么还要那样呢?”

史道人跪坐在地上,脑袋微微底下。

何博就问他,“那你延续原本的想法吗?”

史道人顿了顿,随后点头说道:“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我想要继续尝试。”

“若不能在大汉达成,那在新的朝代,也可以再去做它。”

张角在为了那遥远未来的大同天下做出努力,而他则是选择在这必然还要延续多年的家天下过程中,渗入属于“太平”的理想。

“君主独治一国,想要改变他的心意,又何其艰难呢?”

“而且对于太平大同的理想来说,一个不好又不坏的君主,是很可怕的。”何博对他这样说道。

千秋史册记录过的诸多人事,的确强调过“明君”的作用。

一个强而有力,目光高远,能够凝聚上下之心的领袖,在驱使国家力量走上正道,迅速提升国力这方面,是很巨大的。

不一定要是皇帝,不一定要是大贤良师,但天下人总要有个中枢的内核,有个做事的规矩,才能不变成一团散沙。

只是贤明的领袖太过稀少,家传世袭也好,群推众选也罢,权力总会诱惑出人内心隐藏的欲望,随后让一个族群、一个组织、一个国家,走向崩坏。

而一个品质败坏的领导者,作用同样巨大,只是与前者相反罢了。

安帝掌权几年,向上破坏了和帝、邓太后辛苦治理的成果,向下让顺帝这个儿子,为之擦了一辈子的屁股。

由此可见败家子的威力。

可总的来说,好的聚拢人,坏的驱散人,不好不坏,不上不下,最是吊着人。

偶尔贤明,偶尔昏庸的君主,会有人爱他,会有人恨他,最后争来吵去,国祚宗庙不能保住,其腐朽败坏的痕迹也不能完全清理,新朝创建后,还会有一大批怀念前朝的遗老遗少存在。

“这对国家而言,也是一种消耗吧。”

史道人对此只是沉默。

最后,他才缓缓说道:“长久的安稳是安稳,一时的安稳也是安稳。”

“我知道了。”

何博听了,只是对他说道,“那你继续努力吧!”

随后,他挥了挥手,转身离去。

邹衍从地上冒出来,看着史道人的位置说:“中原这边的太平道,对这个后生还是颇有怨言的。”

也许是因为孙恩创建过一个国祚六十馀的国家,也许是因为大汉长期以来,对太平道实行的隐性歧视,中原这边的道士,总怀抱着莫名的心气,认为自己可以在共和燕国的基础上,做的更多,做的更好。

史道人的曲线传道,让一些道士觉得,他背叛了太平道原定的理想,走上了歪路,背叛了中原道友们的事业。

甚至还吵到过何博的面前一不是所有的道士都可以轻易见到上帝,聆听上帝的教导。

但随着道门仪轨的完善,道士们“焚表敬天”的操作,也越来越流畅。

当然,考虑到同一时间,会给上帝烧纸打报告的人,也许会有很多,而按照上帝惫懒的性子,能够直达天听的,却没有几个。

于是道门便定下规定,要求焚表之前,要在那黄纸上写清楚自己的身份、籍贯,以及要发送给哪位鬼神,请求其代为递交上帝等等信息。

这样吵架吵的厉害了,也不至于让上帝分不清哪位说了哪句话。

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仪轨,还促进了泰西那边户籍制度的完善。

毕竟不管是罗马,还是夏君夷民的泰西诸国,在此之前,受限于国情,以及一些历史、风俗影响,在统计全国户口人数一事上,没办法做到象其他地方那样细致。

直到太平道的传播日益广泛,民众对之愈发追随信重,泰西诸国才得以实现“编户齐民”的目标。

“无妨。”

“每个人的想法,本来就不会完全相同。”

“一个学派的思想,一旦得到壮大昌盛,那么从其中衍生出新的流派,也是早晚的事情。”

就象孔子一死,儒家当即八分。

墨子一去,墨家也跟着“一气化三清”。

天底下不会有全然一统而万世不改的思想。

世情会改变,人心会改变,学说自然也会跟着改变。

实际上,太平道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还能保持着大体的统一,已经是上帝显灵了。

若没有何博这位实打实的上帝存在,别说西海、新夏和中原这三大家,光是泰西那边,就能在发展几十年内,分裂出好几个派别,然后互相指责其他派为异端,表示自己必须开除其人籍,再烧给上帝审判。

因此,何博也从未因史道人的做法而感到气恼。

他还会去探望一下对方呢!

“真正的道理,争吵的再激烈,也不会发生更改。”

“风浪再大,对于掩埋在泥沙之下的黄金来说,也只是在帮助它显露光芒而已。”

“何况有人想要试一试其他的路线,饯行一下自己的想法,又有什么值得害怕排斥的呢?”

何博哈哈笑道,“大汉已经是这个样子了,能变好自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变得更坏——还能坏到哪里去呢?”

无非是堤坝再次倾塌,洪流再次席卷天下,泥沙俱下罢了。

但还是那样的道理,洪水终究会退去,缺陷的堤坝也会得到后来人的修补,在那淤积的泥沙之上,会开辟出新的农田,修建起新的城邑,生长出新的草木。

“都随他们去吧!”

“跟我继续去中南钓鱼去!”

中南的水土,跟中原大为不同。

澜沧江里生长的游鱼,相比起中原,也很有特色。

何博最近,就很喜欢摸到当地毫无人烟的幽深丛林里,找一处既深且浊的水湾,钓一钓路过的肥鱼跟大蟒蛇。

偶尔闲得无聊,还会顺手捏几个小摆件扔到丛林的角落里,给后世的学者增添几个“未解之谜”。

而就在上帝悠闲的时候,大汉天子刘宏间接性的奋斗也发作起来。

史道人跟群臣站在一块反对他卖官鬻爵,还有那份请求废除“三互法”的奏疏,让皇帝认为,这是世家进一步扩张力量,企图架空自己的表现。

也对,二十岁的皇帝,在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老练,哪怕此前种种,已经显示出皇帝的手段与聪慧,是个纯正的刘氏子。

可政治本就是不断试探的艺术。

不拉一把扯一下,怎么能摸索出底线呢?

而且过去了几年,天子刘宏的性格和作风,也被臣子们察觉探明:

他并非一个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君主。

只要心里的渴求得到暂时的满足,他就会陷入享乐中去,放松对权柄的掌控。

显然,拍卖官职的钱刚刚塞满皇帝的私库,这是一个很好的试探机会。

不趁着这样的空隙下手,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难不成还要拖到皇帝三十而立?

哼,以今汉天子的寿命,别他们拖一拖,头顶上的皇帝又以旧换新了吧?

而皇帝对此,则是决定进行“回报”。

刘辩已经越长越大了,身体看上去也很是康健,不怎么生病。

许多人都觉得,他是可以活到成年的。

以皇帝目前膝下仅有一名成活皇子的情况下,他在未来还很有可能继承大汉,成为新君。

他自然要为孩子考虑一下。

虽然以皇帝薄凉的本性,他对刘辩没有多馀的感情,现在之所以看重,一是因为皇权需要,二是因为贵人何氏正得盛宠。

至于以后会不会变心,厌弃起这对母子?

那就是以后的事了。

就这样,皇帝在召见了史道人,与之谈论了一段时间后,下令修建起了一座新的中枢学宫。

因为新学宫的位置位于鸿都门附近,于是被人称之为“鸿都门学”

而这座学宫的制度,也不同于此前的太学、元初学宫。

皇帝对准入和准出这两个口子,管得十分放松。

只要有钱、适龄、还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来这里读书,并在结束学业后,得到朝廷授予的官职。

“陛下这是想要学和帝、顺帝,为自己培养人才,壮大根基。”

当有弟子询问皇帝如此行事的原因时,史道人在私下告诉他们。

弟子便不解的说,“这是好事啊!”

“老师为何仍旧愁眉不展?”

效仿和、顺二帝,这难道不是天子振作的表现吗?

史道人回忆着入宫与皇帝交心畅谈时,对方的话语表现,只对弟子道:“我听说顺帝生前,曾与皇后梁氏,在宫中亲手植下一棵树木,以示教育树人之意。”

“只是后面霜雪摧折,让那棵树生了病,竟有枯萎的迹象。”

“时至今日,其生机虽然没有断绝,可也只有几个地方,能够生长出枝叶——至于结出甜美的果实,滋润人的口舌,则是想都不敢想。”

弟子仍旧不解,“这件事跟陛下设立鸿都门学,有什么关系呢?”

史道人便又是一声叹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哪里是一时之间可以做到的呢?”

“拔苗助长的故事,难道你们没有听说过吗?”

皇帝沿用了一些太学的规制,却又增添了不少自己喜欢的东西进去。

比如那昂贵至极的学费,比如那只要给钱足够,哪怕成绩不够,也能毕业的条文,比如只要成功出身,就可以直接授职的许诺。

这必然会引起世家的极大不满,认为这是继“卖官鬻爵”后,皇帝又一次败家的体现,同时,也必然会引起无数苦于求职上升无门的人,疯狂的涌入鸿都门学。

皇帝轻轻招一招手,天下的寒门便自愿砸锅卖铁,来洛阳成为天子门生。

哪怕被清流世家排斥,哪怕会为此付出许多。

而史道人却担忧着:

他们在此前拿出这么多东西,事后难道不会想要收回成本,赚取利润吗?

鸿都门学的学制很短,能出得起学费的学子,家中必然也能聘请老师,对之从小教导。

因此在入学洛阳之前,他们便培养出了一定的能力,可他们的心性、品行,也会得到奠定,再难发生改变。

而几年的学习,是无法朝廷观察清楚对方品行的。

皇帝急切的提拔寒门子弟,认为他们一定会帮助自己,对抗世家。

可人心哪是那么简单的呢?

品行得不到保障,只想着提拔有才能的人,这样真的不会给天下的百姓,带来更多伤害吗?

和、顺二帝改革太学,让孩童进去读书,不仅仅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有能力的人,也希望他们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不然的话,他们难道不会也象当今天子一样,下一份诏书,吸引万千寒门来到自己身边吗?

“只讲德行而不讲才能,就会衍生出当今天下,有心求官者尽数作秀的事情。”

“只讲才能而不讲道德,就会使得出残暴无耻的人出现。”

“如果人才那么容易便能得到捡选,那世人又怎么会称赞伯乐的慧眼呢?”

史道人仰天长叹:“锋利的刀剑被君子掌握,可以防身护人。”

“可如果被小人掌握,那么屠戮天下,又会使得百姓承受多少痛苦呢?”

可惜,他终究没能劝皇帝改变想法。

因为皇帝愿意保留一些太学的制度,仍旧教导格物的知识,已经是史道人努力的成果了。

毕竟皇帝不喜欢那枯燥无味的格物,更加喜欢动人心弦的诗书礼乐。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修真之多宝葫芦 千金的救赎 九叔重生修行界 综武:我贴身龙侍,竟是上古烛龙 开心宝贝:大大怪智商恢复 渣夫兼挑两房吃绝户,她转身高嫁摄政王 虎学:从斑纹到王字 穿成星际天赋废,靠种田养家糊口 穿成种田文恶毒女配你们都别抢 学贷压身?我靠捉鬼实现财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