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明月两个小道童则兴高采烈地在平台上忙碌着,小小的身影穿梭在巨大的石座之间。
他们用干净的云巾仔细擦拭着那些自然形成的石座,确保一尘不染,又将观中药圃培育的一些低阶灵果,如朱果、玉髓梨等,分门别类、整齐地摆放在石座旁的玉盘之中。
虽是最简单的准备工作,但他们脸上洋溢着与有荣焉的纯粹欢喜,红扑扑的小脸上写满了认真,能为老爷的盛会尽一份心力,让他们感到无比自豪和兴奋。
五庄观内外,一切都在一种无形的秩序下,井然有序地进行着最后的准备,静待八方来客,呈现出一种喧闹中的奇特宁静。
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批听道者已然穿越重重山林,克服路途艰险,抵达了万寿山脚下,沿着开辟出的路径登上平台。
最先到来的是一群灵智颇高、举止颇有章法的白猿,约莫二三十只,为首的老猿毛发皆白如雪,面容苍老却目光炯炯,手持一根蜿蜒如虬龙的古木杖,修为赫然达到了太乙金仙初期。
它率领猴群,对着山门方向,或者说对着静立那里的镇元子,极其躬敬地行了一个古礼,然后才默默寻了靠前的位置坐下,眼神清澈,充满了对大道知识的渴望与敬畏,显得极有规矩。
随后是几只羽翼洁白无瑕、仙气缭绕、姿态优雅的仙鹤,它们翩然而至,长颈微曲,似在行礼,然后轻盈地落在专为禽类准备的石台上,道韵清奇,显然也是跟脚不凡、传承有序之辈。
接着,仿佛打开了闸门,各路生灵如同百川归海般陆续到来,万寿山前所未有地热闹起来:
有驾驭着黑色妖风、卷起漫天沙尘、眼神锐利如刀的狼妖,落地化形为一个精悍男子,警剔地打量着四周;
有乘着浪花、驾驭水遁而来、鳞片在阳光下闪耀着七彩光芒的鲤鱼精,化作一个身着彩衣的少女,好奇地左顾右盼;
有直接从平台边缘的地下钻出、身形魁悟如山、皮肤呈现石质光泽的石怪,沉默地走到角落坐下;
有形貌艳丽非常、周身散发着沁人心脾异香的花妖,步履摇曳生姿……形形色色,千奇百怪,几乎囊括了洪荒西方大部分常见的种族形态。
甚至,镇元子那强大的神识还注意到,在这汹涌而来的生灵洪流中,有少数几个身影,身上带着极其淡薄、却本质不凡的龙气、凤息或麒麟纹。
它们往往独自前来,气息与其他生灵略有隔阂,显得格格不入,似乎是三族中那些因血脉不纯、触犯族规或是追求不同而不受族群重视、处于边缘的成员,也想来此寻求突破的机缘或是不同的道路。
所有到来的生灵,无论修为高低,种族为何,性情是暴躁还是温和,都被一股无形而柔和的大地之力引导着,安排在平台上相应的位置。
修为高深、道韵浓厚、心性沉稳者自然居于前方,能更清淅地感悟道音;修为浅薄、气息浮躁者则居于后方,以免被道韵所伤。
整个过程井然有序,无有争抢,仿佛冥冥中自有规则,显露出镇元子对地脉之力、对这片场地精准无比的掌控力,令一些心存试探者暗暗心惊,收敛了小心思。
虽种族各异,习性不同,甚至彼此间可能还存在捕食或竞争关系。
但此刻在这万寿山讲道平台之上,在所有生灵都能清淅感受到的那位大罗巅峰存在无形目光的注视下。
在周围那平心静气阵法与乙木清气的双重影响下,所有生灵都保持着难得的安静,不敢喧哗,收敛了爪牙,眼中大多流露出对讲道者的敬畏与对大道知识的纯粹渴望。
一种奇特的和谐氛围,在这片平台上弥漫开来。
镇元子目光平静如水,缓缓扫过台下这越聚越多、已然过万、仍不断有后来者添加的芸芸众生,心中已然有数。
这些生灵虽良莠不齐,心性各异,善恶难辨,却几乎代表了如今西方大陆生灵的精华,其中不乏一些根基扎实、气运绵长、心性尚可、只是缺乏指引的苗子,稍加引导,便是可造之材,亦是未来可能维系西方、甚至影响洪荒的重要力量。
他仿佛看到了无数种子,今日将在此汲取养分。
时辰已到,日上中天,天地阳气最为充沛平和之时。
镇元子不再等待,缓步走向平台中央那座稍高、仿佛天然生成的石台,姿态从容地安然坐下。
红云与万寿元君则分坐于他两侧稍低的位置,既是护法,亦显地位。
清风明月收敛了兴奋,小脸绷得紧紧的,躬敬地侍立在石台后方,努力做出严肃的模样。
镇元子环视全场,目光所及,喧嚣彻底平息,落针可闻。
他并未多言寒喧,直接开口讲道。
他的声音不高,却平和厚重,仿佛不是从口中发出,而是源自脚下的大地,是大地本身的低语,清淅地、不受距离影响地传入每一位听道者的心神深处,无论其坐在最前方还是最后排。
所讲内容,并非一开始就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神通秘法或高深法门,而是从最基础的炼气化神、凝聚道基开始,系统地阐述地仙之境的修行要点、关隘瓶颈(因如今能来此地的生灵,最低也是地仙层次)
再到金仙的道果如何凝聚、如何初步感悟并引动天地法则,进而详细解说太乙金仙的五气朝元、三花聚顶之玄妙,最后甚至隐约涉及了一丝大罗金仙超脱时空、初步掌控法则的玄奥。
整个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字字句句皆蕴含大道真意,直指修行根本,摒弃了那些华而不实的神通技巧,专注于大道根基的阐述与夯实。
讲到精妙关键处,天地生出感应,虚空中自然凝结出无数由纯粹灵气构成的天花,晶莹剔透,散发着道韵,纷纷扬扬地飘落,落在听道者身上便化作精纯灵气融入其体;
平台之上,亦有金色莲花自地脉深处涌出,莲瓣摇曳,生辉放光,散发出宁心静气的异香。
道音与异象交织在一起,将整个万寿山衬托得如同大道源头,神圣非凡。平台四周的四象虚影也随之仰天长吟、咆哮、清鸣、低吼,与道音相和。
台下万千生灵,反应各异,众生百态尽显于此。
有的听到契合自身修行困境或功法特质之处,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忍不住喜形于色,手舞足蹈;
有的遇到艰涩难懂、超出当前理解范围的大道至理,则抓耳挠腮,眉头紧锁,苦思冥想,不放过任何一丝灵感;
有的因道音触及内心,忆起修行路上的万千艰辛、孤独挣扎,不禁悲从中来,泪流满面,仿佛找到了知音;
更有的福至心灵,直接陷入了深层次的悟道之中,周身气息波动不休,或升或降,显然收获巨大,甚至有了突破的迹象。
修为高深者若有所思,默默将听到的道法与自身所学相互印证,查漏补缺;
修为浅薄者也听得如痴如醉,虽不能尽解其意,许多地方如同雾里看花,却也感觉眼前仿佛被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明确了前路方向,受益匪浅。
就连一旁早已臻至大罗之境的的红云与万寿元君,也沉浸在这系统、全面而玄妙的讲道之中。
他们所修之道虽与镇元子不尽相同,但大道至理,殊途同归,此刻听着镇元子由浅入深地梳理修行体系,也不时微微点头,眼中闪过明悟之色,显然也有所触动,起到了温故而知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这场盛大的讲道,无关神通杀伐,只论大道根本,日升月落,寒来暑往,持续了整整九百年。
对于洪荒生灵而言,九百年或许只是弹指一瞬,但对于台下这些大多初次得闻系统大道、如饥似渴汲取知识的生灵来说,这九百年无疑是改变命运的关键时期。
当第九百个年头的最后一日,夕阳馀晖洒满平台之时,镇元子缓缓吐出了最后一句道音,为一个关于“大地承载与生灵超脱”的辩证论述画上了句点,随后收声静坐。
平台之上,那持续了九百年的天花乱坠、地涌金莲的宏大异象,开始渐渐消散,化作精纯的灵气回归天地。
但那玄妙的大道馀韵,却并未立刻消失,而是如同烙印般,依旧弥漫在万寿山的天地之间,萦绕在每一个听道者的心头,经久不散。
台下万千生灵,绝大多数仍紧闭双目,沉浸在那种玄妙的道境之中,脸上表情或欣喜,或平和,或思索,或恍然,依旧在闭目回味、消化着这九百年来所闻所悟,久久不能回神,仿佛不愿从这大道梦境中醒来。
整个平台陷入了一种极致的寂静,唯有风声、以及某些生灵因感悟而引发的细微灵气波动声可闻。
镇元子目光深邃地扫过台下这芸芸众生,看着他们身上或明显或隐晦的气息变化,感受着那汇聚于此、愈发浓厚的感激与敬畏的意念,心中澄明如镜。
他知道,今日在此种下的道种,已然深深扎根于这些生灵的心田,随着他们的离去,必将在这广袤而蒙昧的西方大陆上逐渐开花结果,潜移默化地改变许多生灵的命运轨迹,甚至影响整个西方未来的气运走向。
而他与万寿山一脉,也借此前所未有的讲道之机,汇聚了可观的气运,展露了深不可测的实力与胸怀,播撒了深远的影响。
从此,“万寿山五庄观镇元子”之名,真正响彻西方,深入人心,为他将来在这波澜壮阔的洪荒天地间行事,扎下了坚实而深远的根基。
一个属于“地仙”的体系,乃至未来可能由他主导的“地道”脉络,,其时代的序幕,似乎正由他今日之举,亲手缓缓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