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伙伴们,大家晚上好!在这万籁俱寂、星河璀璨的夜晚,让我们一同放慢脚步,卸下一天的疲惫,走进中医养生那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智慧殿堂。今晚,我们将共同探讨一个既关乎外在容颜之美,又牵动内在生命之本的重要话题——清胃养颜。这不仅是一门融合了自然规律与人体奥秘的养生艺术,更是一种贯穿于日常起居、饮食男女的生活哲学。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美丽,从来不是浮于表面的粉黛修饰,而是由内而外、气血调和、脏腑安和的自然流露。清胃养颜的核心,可凝练为两大根本支柱:其一,是清除胃中积热,即中医所言的“清胃火”;其二,是调和七情六欲,即“调节五志”,也就是我们现代人日益重视的情绪管理与心理调适。这不仅是中医养颜之道的精髓所在,更是千百年来历代医家、尤其是皮肤科大家们在临床实践中反复验证、代代相传的宝贵经验。它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静心体悟,细细品味,并将其融入生活,真正践行。
让我们将目光穿越千年时光,投向那部凝聚着古人智慧的医学典籍——《中藏经》。其中记载了医圣华佗一段振聋发聩的论述:“五疗者,皆由喜怒忧思,冲寒冒热,恣饮醇酒,多嗜甘肥,毒鱼酢浆,色欲过度之所为也。蓄其毒邪,浸渍脏腑,久不掳散,始变为疗。” 这段话,如同一盏穿越历史迷雾的明灯,照亮了我们对皮肤问题根源的深层认知。它清晰地指出,皮肤上所生的五种疔疮,并非仅仅是风邪、湿邪等外在病邪单独侵袭所致,更多时候,是内外因交织、日积月累的结果。情绪的剧烈波动——无论是大喜过望、暴怒伤肝、忧思过度、悲恸欲绝,还是惊恐失措、思虑成疾,这些情志的失调,都会直接扰乱人体脏腑的气机运行。肝气郁结则克脾,心火亢盛则灼肺,脾失健运则生湿,湿久化热则成毒。再加上外界环境的寒热交替、冷暖无常,以及现代生活中常见的不良习惯:恣意豪饮烈性美酒、偏嗜甜腻肥甘厚味、频繁食用易引发过敏反应的“发物”如海鲜、辛辣之品,以及发酵类饮品如米酒、醋饮等,更有甚者,房劳过度,耗伤肾精,损及根本。这些因素如涓涓细流,日复一日地汇聚,导致“毒邪”在体内悄然积聚。这些邪气,如同无形的毒素,慢慢浸淫于五脏六腑之间,若不能通过合理的调养与排解及时疏泄、排出体外,终将由内而外,发于肌肤,形成各种皮肤疾患,如反复发作的痤疮、顽固的湿疹、红肿热痛的疔疮,乃至色素沉着、皮肤粗糙无光等亚健康状态。这正是中医经典理论中“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生动体现——体内的失衡,终将在体表留下印记。
那么,面对如此复杂的成因,我们又该如何拨开重重迷雾,寻找到通往真正清胃养颜的康庄大道呢?以下几点建议,融合了千年古训的智慧与现代生活的认知,愿能为大家带来深刻的启发与切实可行的指导:
1 少下饭馆,多喝杂粮粥——以食为药,调养胃土,固本清源
在心火、肺火、肝火、胃火这“五火”之中,与我们日常皮肤状态关联最为直接、最为频繁的,莫过于胃火。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如闪电,工作压力巨大,饮食往往极不规律,三餐不定,饥饱无常。更常见的是,聚餐频繁,常食辛辣刺激的火锅、油腻不堪的烧烤、重油重盐的快餐与外卖。这些高热量、高脂肪、高盐分的食物,极易在体内积聚,酿生湿热,导致胃火上炎。其典型的外在表现便是面部油光满面,t区尤为明显,痤疮、粉刺此起彼伏,尤其是额头、鼻翼、口周等区域成为“重灾区”,毛孔也因皮脂腺分泌过于旺盛而显得粗大、堵塞。正如《黄帝内经》所言:“谷气盛则胃厚,胃厚则多食,多食则胃大,胃大则肿胀。” 这揭示了饮食过量与脾胃负担加重的因果关系。反之,若胃火炽盛,不能及时清泄,则热毒内蕴,上熏于面,极易化热生疮,形成各类皮肤问题。
谈及此,不得不提一位令人敬仰的中医皮肤科泰斗——北京中医院的陈彤云教授。如今已86岁高龄的她,依然精神矍铄,目光炯炯,面色红润有光泽,肌肤细腻紧致,状态之好,令人惊叹不已。我曾在十余年前有幸得见其风采,彼时她已年过七旬,但容颜焕发,步履轻盈,看上去竟如五十许人,丝毫不见老态!跟随陈教授数十年的弟子陈勇医师,曾多次在讲座与访谈中深情分享恩师的养生之道,其中至关重要、被反复强调的一条便是“饮食清淡,五味调和,谨和五味,骨正筋柔”。陈老常言:“一味追求时下流行的骨感美而过度节食、盲目减肥的人,往往会导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最终不仅难以拥有健康的皮肤光泽和红润的面色,反而容易出现面色萎黄、皮肤干燥、头发枯槁、精力不济等问题。真正的美,是内在气血充盈、阴阳平衡、脏腑调和的自然流露,是生命力的体现。” 因此,她一生都主张饮食务必均衡全面,五味不可偏废,切忌暴饮暴食,狼吞虎咽,给脾胃留下足够的消化和休整时间。
尽管身为一代名医,德高望重,社交邀约不断,但陈老却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极少涉足繁华的饭馆酒楼,能推则推,能免则免。她曾坦言,饭馆的菜肴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追求“色香味”俱全,往往油重味浓,大量使用味精、鸡精、辣椒油、花椒油等调味品,过多的油脂和刺激性调料,正是助燃体内胃火、滋生湿热的“柴薪”与“催化剂”。她日常的饮食极为朴素而富有养生智慧:最爱喝的便是八宝粥一类的杂粮粥品,将小米的健脾、糙米的养胃、薏仁的利湿、红豆的补血、绿豆的清热、莲子的养心、芡实的固肾、红枣的补气等多种谷物豆类巧妙搭配,文火慢熬,直至软烂成粥。这样一碗粥,不仅温软易消化,减轻脾胃负担,更能起到健脾养胃、清利湿热、补益气血的综合作用。她极少食用牛羊肉等红肉,认为其性温热,易助火,动物蛋白主要来源于清蒸的深海鱼类(富含优质蛋白与oga-3脂肪酸)和各类豆制品(如豆腐、豆浆、豆干,富含植物蛋白与异黄酮),再辅以大量新鲜的时令蔬菜(提供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与膳食纤维)和多样化的五谷杂粮,确保了身体所需各类营养素的充足与平衡摄入,从生命的源头上为肌肤的健康与活力打下了坚不可摧的基础。
在蔬果的选择上,陈老同样有着独到而精细的见解。虽然普遍认为蔬菜水果富含抗氧化物质,有益于痤疮的改善和皮肤的修复,但中医讲究辨证施食,并非所有蔬果都适合每一位胃火旺盛、湿热内蕴的个体。例如荔枝、龙眼、芒果、榴莲等南方热带水果,含糖量极高,且性味偏温热,中医称之为“助湿生热”之品,过量食用无异于“火上浇油”,反而会加重体内的湿热之象,导致痤疮更加红肿、疼痛,难以消退。许多皮肤问题患者因担心“发物”会诱发或加重病情,而对鱼肉、海鲜等优质蛋白敬而远之,实则大可不必因噎废食,走向极端。关键在于烹饪方式的智慧选择:水煮鱼因汤底多油、常加辛辣调料,油炸鱼因高温产生大量氧化物质和“火毒”,确实不宜;但若改为清蒸,则能最大程度保留食材的天然鲜美与营养成分,减少油脂摄入和火性生成,是胃火旺盛者理想的烹饪方式。同样,适量食用清蒸的鸡胸肉或瘦猪肉,只要控制摄入量,搭配清淡的蔬菜,亦可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蛋白质,不必过度忌口。这正揭示了一个贯穿古今的重要养生道理:食物的烹饪方式,往往能改变甚至重塑其原有的性味与功效,化“害”为“利”,化“燥”为“润”。
再以我们日常食用的禽类为例,鸡肉性温,有温补脾胃、益气养血的作用,故适合体质偏虚、气血不足者食用,宜选用嫩鸡、童子鸡以炖汤,取其温而不燥、补而不滞之性。而鸭子因常年生活于水中,习性偏寒凉,故其肉质亦偏寒,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之效。因此,民间少有“炖嫩鸭子”的说法,多为“老鸭汤”。为何?因嫩鸭肉质鲜嫩,其寒性更甚,若直接炖汤,汤品寒凉之性较强,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腹痛、食欲不振等不适。而老鸭经过岁月沉淀,其寒性有所收敛,加之长时间文火炖煮,寒性更减,反而能发挥其滋阴养胃、清热解毒的功效,是夏季酷暑时节理想的清补佳品。传统烹饪智慧中,嫩鸭多制为烤鸭,通过明火高温烤炙,以火之热力中和其肉质的寒性,使其性质趋于平和,达到“制性存用”的目的;又如南京名产盐水鸭,以咸温之盐长时间腌制,盐在五行中属火,亦能有效矫正鸭肉的凉性,使其寒而不滞,适口性更强。由此可见,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早已蕴含着深刻的养生哲理与平衡智慧。一般而言,经过炒、炸、煎等高温处理的食物,其“火性”都会显着增强,产生大量“焦苦之气”与“燥热之性”,对于本就胃火亢盛、痤疮频发、口干舌燥的人群,务必谨慎食用,尽量减少摄入。这一点,与现代营养学所倡导的“没有绝对的垃圾食品,只有不合理的烹饪方式和食用习惯”的理念不谋而合,都强调了个体化、平衡性与可持续性的重要性。
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心安即是颜如玉,神定方能气自华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此言不虚,蕴含着深刻的东方智慧。除了饮食这一有形、可量化的影响因素外,情绪管理作为无形、却力量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在清胃养颜的整体版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甚至决定性的地位。中医理论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这精辟地概括了七情对气机的直接影响。无论是大喜过望导致心气涣散,暴怒伤肝引发肝气上逆,忧愁思虑过度耗伤心脾之气,还是悲恸欲绝损伤肺气,惊恐不安使肾气不固,一旦这些情绪反应超出人体正常的调节范围,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过大,都会导致全身气机的逆乱与阻滞。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机不畅,首先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郁气滞;进而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水湿不化,聚而成痰;心神失养则睡眠不安,肺卫之气不固则易感外邪。最终,这些脏腑功能的失调,都会通过经络气血的传导,外发于肌肤。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排泄器官,也是情绪波动最直接的“晴雨表”,自然首当其冲,出现面色暗沉无光、黄褐斑悄然滋生、皮肤敏感脆弱、易发红发痒,甚至因压力过大而爆发大面积的“压力性痤疮”。
因此,学会与情绪共处,做情绪的主人,而非奴隶,保持心境的平和、安宁与愉悦,是养颜护肤的最高级功法,也是最根本的“治本”之道。我们可以尝试多种科学有效的方式来放松身心,调节情绪。例如,坚持练习轻柔舒缓的瑜伽体式,配合深长而有节奏的腹式呼吸,能有效激活副交感神经,平复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帮助身体从“战斗或逃跑”的应激状态回归到“休息与消化”的修复状态。静坐冥想,通过将注意力专注于呼吸、身体感觉或某个意象,将纷乱的思绪拉回当下,有助于清空脑海中的杂念,缓解长期积累的焦虑与压力,培养内心的宁静与觉知。沉浸于一本启迪心灵的好书,在文字构筑的宁静世界里获得心灵的慰藉与智慧的滋养,也是一种极佳的情绪调节方式。此外,积极而健康的人际互动也至关重要。多与志同道合的亲朋好友倾诉交流,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喜悦与微小成就,也能坦诚地表达困扰与压力,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情绪宣泄和压力释放途径。在真诚的沟通中,郁结之气得以疏解,内心的孤独感被温暖取代,心火自然平息,肝气得以条达。培养一项能带来心流体验的爱好,如园艺、绘画、书法、音乐等,也能让人在专注中忘却烦恼,获得深层次的满足感与愉悦感。
适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动则生阳,活血化瘀,通达气血
生命在于运动,肌肤的活力与光彩亦源于体内气血的顺畅流动。适度的体育锻炼,是激活生命能量、改善体质、优化皮肤状态的不二法门。建议每天坚持30-6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游泳、骑自行车、跳绳或太极拳等。这些运动不仅能显着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摄氧能力和代谢效率,更能通过肌肉的规律收缩与舒张,显着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血液是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到全身细胞的载体,同时也是带走细胞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乳酸)和体内积聚的“热毒”、“湿浊”的主要通道。当血液循环因运动而加速,新陈代谢的速率也随之大幅提升,这有助于将体内日积月累的有害物质更快地通过汗液、尿液、呼吸等途径排出体外,从而有效减轻肝脏、肾脏等内脏器官的解毒负担,净化内在环境,改善微循环。当肌肤得到充足的营养供应,同时代谢废物被及时清除,其细胞活力自然增强,修复能力提升,肤色会变得更加红润、有光泽,肤质也会变得更加细腻、紧致。运动还能帮助调节内分泌系统,减少因压力导致的皮质醇水平升高,从而间接改善因激素波动引发的皮肤问题。但需注意,运动应“适度”,过度剧烈的运动反而会耗伤气血,产生过多的自由基,不利于养颜。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夜卧早起,养阴蓄精,修复再生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人体顺应天地自然节律的生物钟规律,也是中医养生强调的“天人相应”原则。规律的作息和充足、高质量的睡眠,是维持身体各项机能平衡、修复受损组织细胞、保证皮肤健康与弹性、延缓衰老的根本基石。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强调:“人卧则血归于肝。” 这意味着,当人体进入深度睡眠状态,肝脏便开始承担起重要的解毒、藏血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它会将白天运行于外周的血液收回,进行净化处理,清除代谢废物和毒素,并储存血液以备次日之需。若长期熬夜,打破这一自然规律,不仅会耗伤人体宝贵的阴血与津液,导致阴虚火旺,更会令肝火因得不到休养而上炎,进一步灼伤肺胃之阴,助纣为虐,形成恶性循环。这直接反映在皮肤上,便是面色晦暗、黑眼圈深重、眼袋浮肿、皮肤松弛缺乏弹性、细纹增多,以及因内热加重而导致的皮肤问题反复。因此,强烈建议大家尽量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生活习惯,顺应自然界的阳气生发与潜藏规律。争取在晚上10点前入睡,因为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是肝胆经运行、进行深度排毒和修复的黄金时段。确保每晚获得7到8小时连续、深沉、无干扰的高质量睡眠,是给身体最奢华的滋养,也是对肌肤最温柔的呵护。当身体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五脏六腑功能协调,肌肤自然能展现出水润、透亮、富有弹性的最佳健康状态。
注意防晒,保护皮肤——御外邪,固屏障,延缓衰老
最后,我们绝不能忽视外部环境因素对皮肤造成的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在众多环境因素中,强烈的紫外线(uv)是皮肤当之无愧的头号“隐形杀手”。它能穿透表皮,深入真皮层,直接损伤构成皮肤弹性和紧致度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导致光老化。光老化的典型表现包括:皮肤松弛、皱纹早现且加深、肤色不均、出现日光性黑子(老年斑)、毛细血管扩张(红血丝),以及皮肤粗糙、失去光泽等。长期、过度的紫外线暴露,更是诱发皮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乃至恶性黑色素瘤等皮肤癌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科学有效的防晒绝非夏季专属或去海滩度假时才需要考虑的事情,而应成为贯穿全年365天、无论晴天雨天、室内室外的日常护肤铁律。选择spf值和pa值适合自己肤质和活动场景的广谱防晒霜(能同时防护uva和uvb),并坚持足量、定时补涂,是基础防线。同时,应积极采用遮阳帽、太阳镜、防紫外线的衣物、遮阳伞等物理防护手段,为娇嫩的肌肤筑起一道坚实、可靠的保护屏障。尤其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最强的时段,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或做好充分防护。此外,现代城市生活中的空气污染、电子屏幕的蓝光辐射等,也对皮肤构成潜在威胁,保持皮肤清洁、使用具有抗氧化功效的护肤品,也是综合防护的重要环节。
总而言之,清胃养颜绝非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速成之术或单一产品的神奇功效,而是一项需要我们保持耐心、恒心,从生活点滴细节做起,持之以恒的综合性身心养护系统工程。它是一场关乎生命质量的长期修行,要求我们从调整饮食结构、优化烹饪方式、选择天然食材开始,到学会深度觉察情绪、有效管理压力、培养积极心态;从坚持科学适度的运动、激活身体的生命活力,到恪守顺应自然的规律作息、保证深度优质的睡眠;再到重视并落实日常的科学防晒、全面抵御外界环境侵害。唯有将这些源于古训又契合现代科学的理念,真正融入我们的日常行为模式,内化为一种健康、平衡、和谐、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才能从根源上调理体质,净化内环境,实现内在脏腑的调和安宁与外在容颜的光彩照人。当我们的身体成为一个高效、洁净、充满生机的能量场,那份由内而外散发的健康、活力与美丽,才是真正持久、动人且无法被复制的。愿我们都能在践行养生智慧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持续精进,最终遇见那个气血充盈、神采奕奕、内外兼修的更美的自己!
从中医角度来看,痤疮的产生常与体内湿热、上火、气血失调等因素密切相关。肺主皮毛,胃主消化,若肺经有热或脾胃积热,湿热之邪循经上扰头面,便易引发痤疮。因此,调理内在脏腑功能,选择具有清热、去火、利湿功效的水果和蔬菜,对预防和缓解痤疮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比如,水果中的梨,其性寒凉,味甘微酸,入肺胃经,能够润肺止咳、清热化痰、生津润燥,尤其适合肺热型痤疮患者;蔬菜里的芹菜则性凉味甘苦,有清热解毒、平肝降压、利尿消肿的作用,对肝火旺盛、湿热内蕴者尤为适宜。
陈勇教授在长达二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将新鲜雪梨和芹菜各取一半,洗净去皮后切块,用榨汁机榨成混合果蔬汁,制成“芹梨汁”,每天早晨空腹饮用一杯(约200毫升),连续饮用两周以上,可显着改善面部痤疮、粉刺和油脂分泌过多的问题。尤其在春季,气候由寒转暖,阳气升发,人体易出现“上火”现象,表现为口干舌燥、咽喉肿痛、面部起痘等,此时饮用芹梨汁,不仅能清泄肺胃之热,还能润泽肌肤。雪梨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族、苹果酸、柠檬酸及多种矿物质,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能够滋阴润燥、缓解皮肤干燥;芹菜则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黄酮类物质和芹菜素,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加速毒素排出、抑制皮脂过度分泌。二者搭配,不仅口感清甜爽口,还能协同发挥清热、解毒、通便、润肤的综合功效,真正实现“从内调理,由外改善”。
除了芹梨汁外,红豆薏米粥也是中医推荐的祛痘养生佳品。它特别适合那些肠胃湿热重、大便黏滞不爽、舌苔黄腻、面部油光满面的人群。这类人群往往因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郁化热,蕴结于肌肤,导致皮脂腺分泌旺盛,毛孔堵塞,形成炎性丘疹或结节性痤疮。红豆性平味甘酸,具有利水消肿、清热解毒、补心养血的功效;薏米性微寒味甘淡,归脾、胃、肺经,能健脾利湿、清热排脓、美白肌肤;再加上芡实性平味甘涩,可补脾止泻、固肾涩精、祛湿止带,三者合用,既能增强健脾祛湿之力,又能避免寒凉伤胃。将红豆、薏米、芡实按1:1:05的比例搭配,提前浸泡2小时,再与少量大米一同熬煮成浓稠适中的粥,每日早餐或晚餐温热食用,连续服用一个月,可明显减少痤疮复发。在夏天梅雨季节,尤其是七八月份,空气湿度高,外界湿气侵袭人体,中医称之为“长夏”,此时湿气最盛,最易困脾,导致湿热内生。因此,在此季节坚持食用红豆薏米粥,是预防和治疗湿热型痤疮的有效食疗方法。此外,日常还可多食冬瓜、苦瓜、绿豆、赤小豆、茯苓等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配合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效果更佳。
然而,若湿邪深入,导致痤疮反复发作、皮损严重,甚至伴随皮肤湿疹、瘙痒、渗出等症状,仅靠饮食调理往往难以根治。此时应考虑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服用如湿毒清胶囊、龙胆泻肝丸等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止痒功效的中成药进行辅助治疗。这些药物能加速体内湿热之邪的排出,调节免疫功能,缓解炎症反应。但需注意,此类药物多偏寒凉,不宜长期服用,症状缓解后应转为食疗调养为主,避免损伤脾胃阳气。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痤疮是青春期特有的问题,与激素水平波动有关,随着年龄增长便会自然消失。但实际上,临床上越来越多的中年人,尤其是30至50岁之间的女性和男性,仍持续出现痤疮问题,甚至比青春期更为顽固。这往往与他们的生活习惯、情绪状态、工作压力密切相关。现代生活节奏快,职场竞争激烈,家庭责任繁重,人们的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中医理论指出:“百病生于气也”,情绪波动直接影响脏腑功能。不只是辛辣油腻的食物能助火化热,长期的情绪压抑、焦虑、愤怒、悲伤等心理因素,也会导致“五志化火”。所谓“五志”,即喜、怒、悲、恐、惊五种情志活动,若长期过度或失调,皆可转化为内热,扰动气血,上炎于头面,引发痤疮。尤其是上班族,面对绩效考核、人际关系、经济压力等多重挑战,欲望难以满足,情绪无处宣泄,更容易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灼伤阴液,形成“肝郁化火型”痤疮。
在国外,这种情况被称为“成年女性痤疮”,特指女性在30岁、40岁甚至更年期前后仍持续长痘的现象。研究显示,这类患者常伴有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情绪波动大等症状,与内分泌紊乱和心理压力密切相关。女性由于生理周期、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加上社会角色多重,情绪更容易波动,因此“化火”的机会也更多。对于这类人群,除非痤疮处于急性发作期,表现为红肿热痛明显的炎性丘疹或脓疱,可短期使用清热解毒类中药或外用抗生素软膏控制炎症,否则单纯依赖“去胃火”或“清肺热”的药物效果有限。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调畅情志入手,学会释放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着名中医美容专家陈彤云先生在养颜抗衰方面有着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她特别强调“养心”是美容的根本。她认为,一个人要想拥有健康的气色和细腻的肌肤,首先要拥有良好的心态,做到内心平和,荣辱不惊,不为外物所扰。情绪稳定是维持脏腑协调、气血充盈的关键。如果一个人长期脾气暴躁、易怒吼叫,或者终日忧思焦虑、睡眠不佳,必然导致肝郁气滞、心火亢盛,进而反映在皮肤上——面色晦暗、毛孔粗大、痘痘频发。陈老本人就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她一生经历风雨,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始终保持着温文尔雅、从容淡定的气质。她常说:“相由心生,病从心起。”正是这种长期的情绪修养和内在修炼,使她在年过八旬后依然面色红润、皮肤紧致,成为中医养生美容的典范。
此外,关于护肤品的选择,陈老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本身具有天然的屏障功能,能有效阻挡外界有害物质侵入,但同时也限制了外用护肤品中大分子营养成分的吸收。因此,市面上许多高价护肤品的实际功效往往被夸大,其作用更多停留在表层保湿或短暂改善外观。相比之下,内服调理更为根本。她自己在日常护肤中,从不追求奢华品牌,而是坚持简单实用的原则,常用的是价格亲民的雪花膏、甘油、维生素e乳等基础保湿产品。随着年龄增长,皮肤逐渐出现胶原蛋白流失、表皮变薄、干燥脱屑等问题,此时更需注重内在滋养与外在保湿相结合。她有时会将家中做首饰剩下的天然珍珠磨成极细的粉末,过筛后按比例掺入面霜或蜂蜜中,制成天然面膜,每周使用一到两次。珍珠粉性寒味咸,入心、肝经,具有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的功效,外用可提亮肤色、淡化色斑、促进创面愈合,对改善痤疮后遗症如痘印、色素沉着有良好辅助作用。
总而言之,要有效防治痤疮,不能仅停留在“治标”的层面,如使用祛痘产品或药物,而应树立“整体观念”,从饮食、情绪、作息、体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调理。春季以清肺胃之热为主,可饮芹梨汁;夏季重在健脾祛湿,宜食红豆薏米粥;同时,无论年龄大小,都应重视情绪管理,学会减压静心,保持内心平和。只有真正做到“内外兼修、身心同调”,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痤疮困扰,拥有健康、清透、富有弹性的美丽肌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