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内,气氛有些安静。李今越专注地开着车,夜色在她眼中流淌。林幼微侧头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流光溢彩,片刻后,她似乎觉得这沉默有些过头,便伸出手,点亮了中控台上的智能终端屏幕。
纤细的手指在光滑的屏幕上轻点几下,选择了播放列表中的一首歌曲。
天幕之下,无数双眼睛好奇地看着这一幕。
就在众人惊叹之际,一段清越悠扬,带着明显戏曲唱腔的旋律,从光幕中缓缓流淌出来,清晰地传入了每一个注视着天幕的古人耳中。
【一声响彻云天一腔诉千年邀我入戏游人间】
霎时间,天幕上的弹幕炸开了锅。
弹幕上,来自不同朝代的人们,根据自己熟悉的艺术形式,争论不休。然而,不等他们争出个所以然,那歌声已然变换了曲调,一个更加柔和婉转的女声响起,带着现代歌曲的韵律,却又丝毫不显突兀地融入了之前的戏曲元素。
歌声继续,清丽柔美,如春风拂过柳梢,带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温润气息,瞬间抚平了方才的嘈杂。众人这才意识到,这似乎并非他们所熟知的任何一种完整的戏曲形式,而是一种……融合了戏曲元素的歌曲?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沉浸其中。那歌词意境优美,曲调动人心弦,仿佛真的将人带入了那烟雨朦胧、情意绵绵的江南。
歌声婉转之际,背景里竟隐隐传来一段更为纯粹、更为熟悉的昆曲唱腔,咿呀婉转,正是《牡丹亭》中的名句:
“啪!”
一声清脆的拍桌声响起,并非来自车内,而是透过天幕,清晰地传自某个清朝的府邸。一位须发花白的老者猛地站起,因为激动,身体微微颤抖,脸上却洋溢着难以置信的狂喜。他正是当朝一位赫赫有名的昆曲大家。
“是它!是它!是昆腔!是《牡丹亭》!”老者激动地来回踱步,指着天幕,声音都带上了颤音,“错不了!这后世的歌曲,竟……竟用了我昆腔!”
他反复咀嚼着方才那句歌词:“‘百戏争妍,傲立一朵幽兰’……好!好一个‘傲立一朵幽兰’!说的不就是我昆曲吗?!哈哈哈哈!”
老者仰天大笑,眼中竟隐隐泛起泪光:“传下去了!传下去了啊!我等的技艺,后世不仅有人传承,还能……还能融入这般新奇的‘歌曲’之中,让更多人听到!好!太好了!”
不只是他,天幕下所有懂得昆曲、热爱昆曲的人,都激动无比,一时间,弹幕上充满了来自这些热爱昆曲之人的激动与赞叹。
车内,柔和的音乐流淌,李今越唇角微扬,目光专注地看着前方的路况,手指随着节奏在方向盘上轻轻敲击。旁边的林幼微也显然很喜欢这首歌,侧着脸,看着车窗外掠过的霓虹灯影,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
当歌声唱到那句带着明显越剧韵味的【望庭深长盼万叠云山,且抛裙钗三载同窗书伴】时,两人相视一笑,几乎是同时,跟着那婉转的旋律低声哼唱起来:【焕耳边旧调天地新宽,才子佳人化蝶同游翩跹】。
天幕之下,熟悉越剧的江南一带,尤其是那些听着《梁祝》长大的戏迷们,瞬间沸腾了!
当那一声魂牵梦萦的【梁兄——】的经典唱腔传来时,天幕下的越剧戏迷们,仿佛被电流击中一般,浑身一颤!无数人激动得热泪盈眶,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涌遍全身,仿佛多年淤积在心中的郁气,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通体舒坦。
激动的情绪尚未平复,歌声继续流淌,意境悠远:
【寻戏文依水行船】【访过溪沙与晴岚】
【抬首见美景良辰】【唤银汉重渡姻缘】
【纵世如梦常似空幻】【心怎待韶华迟晚】
天幕之上,各朝各代的百姓们听得如痴如醉。
寻常百姓听个热闹,只觉新奇好听。可那些深谙不同剧种的梨园名家、资深票友们,却在短暂的激动后,渐渐生出了些许……不平。
怎么光听见昆腔、越剧?我们秦腔的豪迈呢?豫剧的铿锵呢?黄梅调的婉转呢?其中,一群热爱京剧的戏迷和伶人们,心情最为复杂,既有对这新奇歌曲的欣赏,又带着一丝“为何无我”的失落与不甘。他们竖着耳朵,仔细分辨着每一个音符,心中暗暗期盼。
就在这时,车内音乐的风格再次悄然转变。前奏的鼓点变得激昂,弦乐也带上了几分苍凉与力量感,一段无比熟悉的旋律,如同惊雷破空,猛地响起!
天幕之下,所有京剧戏迷,无论伶人还是票友,瞬间都激动得难以自持。他们仿佛能感受到那西楚霸王拔山盖世的英雄气概,感受到那虞姬诀别时的凄美悲壮。一股热流直冲头顶,许多人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喉头滚动,只觉得一股澎湃的情感即将喷薄而出!他们知道,那一句凝聚了无数力量与悲情的唱词,就要来了!
果然,当天幕中,那霸王别姬的唱腔,以一种极具穿透力的方式,唱出那个无比有力的“力”
天幕之下,无数京剧戏迷再也按捺不住,几乎是同时,他们挺起胸膛,用尽全身力气,跟着那光幕中的歌声,唱出那句他们刻入骨髓的唱词:
【力——拔山兮气盖世!!!
“轰!”
仿佛积压了许久的情绪找到了宣泄口,整个天幕下的京剧圈子都沸腾了!那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呐喊,汇聚在一起,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与狂热。
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只觉得一股找到知音、血脉喷张的兴奋感充斥着全身。而光幕中的歌声,并未停歇,继续唱出了那描绘京剧魅力的词句:
听着这精炼而准确的唱词,京剧迷们更是心潮澎湃,与有荣焉。
一时间,天幕上下,因为这一段京腔的融入,再次掀起了一片赞叹与激动的狂潮。
车内,乐声依旧流淌,带着一种奇妙的融合感,既有古典戏韵的悠长,又不失现代编曲的层次。李今越和林幼微沉浸在这旋律中,偶尔交换一个会心的眼神,享受着这份夜色下的宁静与默契。
然而,天幕之下,无数古人的心弦却被这歌声撩拨得难以平静。方才那京腔带来的激荡尚未完全平复,新的唱词与旋律又起。
这几句词缠绵悱恻,意境优美,引得不少文人墨客轻轻颔首,品味其中韵味。但紧接着,一种他们从未听闻过的唱法,突兀却又带着奇异节奏感地闯入了他们的耳朵。
弹幕上充满了惊奇与不解。这种快速、富有节奏的念唱方式,对他们来说太过新奇。与其说是唱,不如说是用一种极快的语速在说话,偏偏每个字都清晰可辨,还带着强烈的节奏感,让人听着,身体竟不自觉地想要跟着晃动。
终于有人注意到了歌词的内容。
“十年寒暑……”
“一生共赴……”
“戏有起落,人海有盛开荒芜……”
这些词句,对于寻常百姓或许只是觉得辞藻不错,但对于天幕下那些真正的梨园子弟、戏班伶人而言,却如同惊雷贯耳,瞬间击中了他们内心最柔软、最隐秘的地方!
“呜……”一位在简陋后台默默擦拭着戏服的老旦,听到“十年寒暑”时,浑浊的眼睛瞬间湿润了。是啊,谁不是从懵懂稚童开始,在师父严厉的目光和戒尺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苦练那唱念做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其中的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时间,天幕下的戏曲行当,无论角儿还是龙套,无论名家还是学徒,都感同身受,泪水潸然而下。他们从未想过,自己的心声,自己这一行的苦乐悲欢,竟能被后世之人用这样一种新奇的方式,如此精准地道出!那份被理解、被看见的感动,难以言喻。此刻,那歌词便是最好的慰藉。
音乐的节奏在此刻变得越发激昂,层层递进,仿佛积蓄着巨大的能量,牵引着所有人的情绪。天幕下的百姓们,无论是懂戏的还是不懂戏的,都感觉到一股热流在胸中涌动,仿佛有什么东西即将喷薄而出。
终于,随着那一声高亢而饱含情感的唱腔响起——
【台上喜怒嗔怨,芳华已开遍!!!
“轰——”
仿佛压抑许久的情感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天幕之下,无数人的情绪在这一刻彻底爆发!
许多人激动得不能自已,泪流满面,却又带着一种酣畅淋漓的笑容。他们或许说不清自己为何如此激动,但心中那份与有荣焉的自豪感,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却是真实无比。
而那些明清两代的戏曲名家们,此刻更是老泪纵横,激动得浑身颤抖。他们早已顾不上什么唱腔流派之争,只是指着光幕,反复地、哽咽着说:“好……好啊!传下去了!都传下去了啊!”
歌声渐缓,趋于尾声,带着一丝余韵悠长。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