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诸县葛氏(1 / 1)

天工营的晨光中,铁链拖地的声响格外刺耳。

刘璋身着粗布囚服,佝偻着身子搬运石料,昔日益州牧的华贵早已被尘土与疲惫吞噬。

不远处,张任、黄权也在劳作队伍中,前者面色刚毅,挥锤时力道不减,后者则频频望向远方,似在思索蜀地的未来。

监工的魏军士兵手持长鞭,目光锐利如鹰,确保每一个“劳改犯”都不敢懈怠。

此时的陈留王城,刘复正坐在勤政殿内,手中捧着一份墨迹未干的治政方略。

案几两侧,戏志才、郭嘉、程昱等重臣肃立,听着刘复讲述治蜀之策。

“主公之策周全,只是益州本土豪强势力盘根错节,盐铁专营与土地清理恐遭抵制。”

“凡抗命者,以谋逆论处,家产充公,杀鸡儆猴!”

刘复话锋一转,目光落在殿外等候的一名年轻官员身上:

“诸葛瑾,你精通算学与工政,又是新学佼佼者,可任益州堰官,主理都江堰修缮。

此水利关乎成都平原收成,不容有失。”

殿外的诸葛瑾闻声而入,他身着青色官袍,面容俊朗,眼神中透着严谨。

“臣诸葛瑾,谢主公信任!

定竭尽所能,护都江堰周全,助益州百姓丰衣足食。”

他躬身行礼,举止从容,丝毫不见年轻官员的局促。

“你且即刻启程,所需人力物力可直接向张合与曹操调配。”

诸葛瑾是刘复推行新学过程中出现的才俊,诸县葛氏——诸葛氏。

由于刘复早早一统青徐兖豫几州,诸葛家自然没必要东奔西跑寄人篱下了。

不仅如此,在魏王刘复推行教育的时候,诸葛瑾凭借自身努力与一点天赋,成功吸引到魏王的视线,如今有初三级别的实力。

现在带着幼弟诸葛亮住在陈留城。

时年十六的诸葛亮天资聪颖却性情不羁,最厌刻板学业。

诸葛瑾从王宫领了差事回来时,他又与好友徐庶相约出游,却被兄长诸葛瑾逮个正着。

“功课可曾温习?”

“我临走前布置的《九年教育七年级算术》第七章,可曾习得?”

“那些枯燥算题,有何用处?不如出去走走,增长见闻。”

诸葛瑾勃然大怒,取过戒尺对着屁股就是一尺,抽的诸葛亮直跳:

“无知!你可知在水利工程上,一道算题差错就可能酿成千人伤亡?”

“今有堤坝,下广甲丈,上广乙丈,高丙丈,长丁丈。问积几何?”

这是典型的堤坝土方计算题。

诸葛亮略加思索,随口答:“莫非是(甲加乙)乘丙除二,再乘丁?”

“错!”

“堤坝上下宽度不同,需用刍童术!我再问你:若每方土需耗工若干,总需工几何?”

诸葛亮吃痛,不敢再怠慢,认真演算起来。

但他很快发现,这道题远比他想象复杂:

需要先计算土方量,再根据民夫工作效率计算总工时,最后还要考虑雨季前完工的时间约束。

半炷香后,他额角见汗,仍然未能算出。

诸葛瑾叹息一声,取过算筹亲自演示:

“治水工程中,此类计算关乎民生大计。

一步算错,就可能延误工期,致使百姓遭受洪灾。”

“新学中的‘某’‘甲’‘乙’等符号,正是为此类复杂运算而生。你天资过人,更当用心于此,将来方能造福百姓。”

“弟知错了。愿从兄教,认真学习。”

蜀地的夏日闷热潮湿,岷江江水奔腾不息,裹挟着泥沙冲向都江堰。

诸葛瑾一到任,便脱下官袍,换上粗布短衫,带着工匠与老农沿江勘察。

“李冰父子当年凿玉垒山,分岷江为内江与外江,内江灌成都平原,外江排洪……”

老农王伯指着江中的鱼嘴分水堤,向诸葛瑾详细讲解,

“只是近年来刘璋不管事,渠首淤泥堆了半人高,宝瓶口都快堵了,去年汛期,不少堤坝都渗了水。”

诸葛瑾蹲下身,伸手抓起一把淤泥,指尖碾动,感受着泥沙的粗细:

“淤泥不除,水流不畅,汛期必溃堤。

王伯,您久居于此,可知历年清淤的最佳时节与方法?”

“往年都是秋收后清淤,可人手不足,只能靠沿岸百姓自发去挖,进度慢得很。

今年若再不清,明年春耕怕是要误了。”

“明日便启动清淤工程,我已向曹将军申请,以工代赈,流民参与清淤,每日可得三升米,管两顿饭。

既能除淤泥,又能安顿流民,一举两得。”

他随即召集工匠,取出图纸,在上面标注出清淤区域与加固重点:

“鱼嘴分水堤需加高半尺,用夯土与石块混合加固;

宝瓶口两侧的岩壁,要凿去松动部分,再用糯米灰浆填补缝隙。”

工匠头目张老匠看着图纸,面露难色:

“诸葛先生,测量水位与堤坝坡度,咱们常用的木尺误差太大,怕影响工程精度。”

诸葛瑾早有准备,从行囊中取出一套新制的测量工具——铜制水准仪与刻度精确的竹尺:

“此乃陈留有关部门根据新学算理制作的工具,水准仪内装清水,通过观察水面与刻度的对齐,可精准测量坡度;

竹尺每寸都有细分刻度,误差不超半分。”

他当场演示,将水准仪放在堤坝上,调整至水面平稳,指着刻度道:

“此处坡度为1:10,符合泄洪要求;

若坡度过陡,水流过急,易冲毁堤坝;

过缓则排水不畅。”

“这工具比木尺好用多了!有了它,咱们干活更有准头了!”

次日清晨,清淤工程正式启动。

数千流民手持铁锹、锄头,在渠首排成队列,将淤泥一筐筐运上岸。

诸葛瑾穿梭在人群中,时而指导工匠测量,时而询问流民的生活状况。

一名年轻流民李二柱放下锄头,擦着汗道:

“诸葛先生,俺以前在山里逃荒,吃了上顿没下顿,如今跟着干活,每天能吃饱饭,还能攒点米带回家,俺知足了!”

“此乃魏王恩德,好好干,等工程结束,若愿意留下来种地,官府可分配荒地,减免赋税。”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觉日 全球灾变:我有一座恐怖屋 无敌皇子,从签到开始杀爆万界 阿姨,我爱的是你啊 玄幻:他背景通天 庶女生存指南:从替嫁到人生赢家 和那个瘸子从生产队到个体户 约克城的妖 宗门收徒,我能看见属性词条 竹马太爱贴贴,修真界没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