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出了高质的钢铁,更新了大唐特种虎贲军的横刀、陌刀、戈矛、铠甲等基本军事装备,陈子昂的目光投向了长箭。唐朝的长箭,就如同未来的狙击枪,大幅增加射程,将来或可以出奇制胜。
正午,塞北温热的风,掠过同城校场,陈子昂手中拈着那支在与突厥前锋军大战中缴获黑羽箭,指尖感受着这箭翎独特的硬度。
迎着初夏日益热烈的日光,陈子昂能清淅看到那取自鹰鹫翅膀的飞羽纹理,比唐军常用的雁羽更加挺括坚韧。
“这些突厥人,如今连制箭的水平都精进了,不简单呀。“陈子昂轻抚箭身,只见三片等长的箭翎被修剪得极窄,以特殊的沥青涂层固定,射出去在干燥的塞北风中纹丝不动。
陈玄礼接过箭矢,指着箭簇与箭杆的接合处道:“参军请看,这骆驼皮胶掺了蜂蜡的封固技法,分明是来自大食的工艺。起了大食人的&039;旋风射击&039;,八十步外三轮速射便跑,这对我唐军是不小的威胁,兄弟们因此伤亡不少。”
“突厥骑兵的弓箭,射程几何?“陈子昂问道。
“这黑羽箭配的是标准战弓,有效射程在八十步到一百二十步之间。反观我军的重型破甲弓,六十步内方能破甲,而波斯长梢弓却可达一百四十步开外。”陈玄礼语气中透着忧虑,“我们需要更远的长箭。”
“这箭,就如同未来的火铳,射程便是性命。”陈子昂对此心知肚明,他仔细查看了手中这大食国造的箭,沥青涂层可使箭翎在相对湿度小时仍保持型状,这是普通的突厥箭矢和大唐箭矢难以企及的特性。
“我大唐军中现在普通的箭射程如何?”陈子昂问亲兵队正陈玄礼。
“回参军的话,我唐军一般的弓箭,有效射程在八十步到一百五十步之间;唐军制式弓:复合反曲弓,有效杀伤射程一百五十步到两百步。”陈玄礼回答说:“若我军用重型破甲弓,有效射程只有六十步,三十步贯穿鳞甲。”
“这么看来,我军确实需要更远射程的箭。”陈子昂说,两军对战射程就是优势。
在“天工开物”的仓库中,经过两日研发,
陈子昂铸就了唐军的新式火箭!
这些箭矢与寻常羽箭迥异,尾部多了一个以细麻绳紧密捆缚的、寸许长的竹制小筒,筒身预留着一截浸过油脂的麻线作为引信。
“参军,此物……当真能如您所言,将箭矢送至四百步之外?”陈玄礼拿起一支,掂量着那额外的重量,语气中带着军人固有的审慎。
陈子昂目光沉静,指向远处特意设置的箭靶:“寻常弓弩,有效射程多在二百步内。薛将军当年三箭定天山,百步穿杨,已是神射之极。然此箭,”他指尖轻点那竹筒,“内填硝磺木炭混合之物,引燃后,燃气自后端喷薄而出,可予箭身一股强劲推力,使其去势更疾,射程倍增。”
陈子昂脑海中浮现后世所知的原理,口中却以此时之人能理解的方式跟那些没什么文化的军士解释道:“尤如给箭矢穿上了一件短暂喷火的袍子,助它飞得更远,刺得更深。”
测试开始,陈子昂站在一排新制的箭矢前,神情专注如同雕琢玉器的匠人。
陈玄礼亲自拉弓上阵,引弓如满月,目标直指三百步外的草人靶。
点燃引信,松弦,箭离弦的破空声与竹筒尾部骤然喷出的火焰和浓烟几乎同时爆发!
那火箭如同被无形巨手在后猛推,去势惊人,划出一道远比平常更为平直的轨迹,竟真的越过三百步的距离,深深扎进了草人靶心偏上的位置,入木极深!
“成了!”陈玄礼第一个吼出声,满脸的虬髯都因激动而抖动:“这射程足足比普通箭矢超出一倍,远超突厥和大食的黑羽箭!”
“继续用尽全力拉满弓!”陈子昂点点头,示意陈玄礼继续试射新火箭。
第二箭,目标三百五十步,也成了!
第三箭,直接试射四百步。
这一次,箭矢依旧勉强抵达,虽精度已失,却重重砸在靶区后方的土坡上,势头犹未衰竭。
校场上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阵阵惊呼。
四百步!这已远超当下任何弓弩的有效射程,近乎床弩才能企及的领域!
同城主将李器到特种虎贲军营来看望儿子李令用,闻讯跑了过来,亲眼目睹此景,抚着花白的胡须,良久不语。
李器眼中似有追忆,更有难以抑制的振奋,最终重重一掌拍在陈子昂肩上,声若洪钟:
“好小子,老夫没看错你!昔日薛仁贵将军,凭手中神弓,三箭定天山,摄服九姓铁勒,扬我大唐国威!今日,尔等造出此等神物,射程倍增,破甲摧坚!依老夫看,有了你这能及远、能破甲、能纵火的‘三箭’,他日我北征大军,何愁不能‘三箭’定阴山,对突厥犁庭扫穴,永靖北疆!”
李器此言,既是对薛仁贵当年三箭定天山传奇的追慕,更是对陈子昂这超越时代发明的高度期许与肯定。
这句“三箭定阴山”的豪言,迅速在同城军中传开,令唐军士气为之大振。
陈子昂却心知,薛仁贵真正的价值在于百步内的精准狙杀,而非射程。
史载其“五重甲,射而洞之“,重在穿透之力。唐军制式弓的有效射界不过二百步,那些“三百步外射落红缨“的传说,多是文人的夸张传说。
既已铸就利矛,便需配以坚盾。陈子昂旋即继续着手改良唐军的甲胄。他命工匠以轻韧木料为基,外层铆接薄铁皮,制成复合装甲盾;又在链甲的要害处加装弧形铁片,形成重点防护。
经过试验,六十步内可穿透单层明光铠。
陈子昂还领着军中的工匠,借鉴记忆中后世更成熟防护理念,着手改进了一种是复合装甲盾:以轻韧木料为基,外层不再仅是蒙皮,而是铆接上薄而坚的铁皮,如同给木盾披上了一层铁甲,重量增加有限,防御力却大幅提升,尤其对抗箭矢劈砍,效果显著。
另一种则是对现有链甲、皮甲的升级。在胸口、背心等要害部位,不再是柔软的环锁或皮革,而是额外铆固上了精心锻打的弧形铁片,形成重点防护。
陈子昂知道,这样改进既不过分增加整体负重,又极大增强了这些关键部位在近战格斗或流矢袭击下的生存机会。
木材、铁皮、铆钉、皮革……这些寻常的材料,在陈子昂的奇思与唐军老工匠的巧手下,被重新组合,化为了守护大唐虎贲军身体的坚实屏障。
望着校场上,手持喷火利箭、身着改良铁甲的大唐特种虎贲军,陈子昂仿佛看到了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强军正在成型:攻,有超距之火矢;守,有坚锐之铁盾。
李器那句“三箭定阴山”的壮语,或许不再仅仅是鼓舞人心的口号,而是即将在北疆与突厥人决战中上演的现实。
陈子昂知道,这些新式装备真正投入战场时,必将给突厥狼骑带去一场前所未有的震撼。但在此之前,需要做好保密工作。
陈子昂下令毕方司的行动处虎贲在暗中执行这项艰巨的任务,任何泄密的人,都会付出相应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