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第二日,卯时三刻,太阳初升。
咸阳的百姓,除了大街上寥寥无几的更夫,大多仍在一片静谧中沉睡。
陈子昂所在的唐朝北征军,早已如一条苏醒的巨龙,集合完毕,沿着陇关道向西北迤逦而行。
后半夜,下了一场雨,浸润了驿道的黄土。
大军哒哒的马蹄踏过,溅起细碎的泥点。
离开咸阳城不远,陈子昂突然勒住胯下赤兔马的缰绳,回首东望,这座昔日的都城,巍峨的城郭早已隐没在渭水平原的晨霭之中,连同那个开创中国大一统的大秦帝国,还有秦始皇!
连带着那座更为辉煌壮丽的汉朝故都长安,也一并沉入地平线下,成为历史了!
千古一叹,秦皇汉武,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还得看大唐,看今朝的陈子昂!
论文采,陈子昂是不输秦皇汉武的。功业呢?他将去征服突厥的战场上拼杀,或更广阔的世界弛骋
好在陈子昂,现在还年轻,二十五岁,正是干事业的青春年华。
古今成大事者,人生要早规划。
哪怕想法年轻气盛一点儿,也未尝不可。
要不年轻气盛,那还叫年轻人吗?
谁小的时候,还不想当个科学家?文艺家?甚至政治家?
谁还不想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
自古国人都讲究立功,立德,立言。
立功是人生的第一大追求,陈子昂也不例外。
想起昨日在渭河边的黑火药试验和收获,陈子昂紧抿的嘴角,不由微微上扬。
胯下的骏马,也仿佛意气风发,喷着响鼻,蹄子刨着湿润土地。
乔知之不愧为监军,一夜之间,在咸阳城不声不响备下了一万斤“伏火雷”的原料。
陈子昂连夜验货,都是上品,硝石、硫磺、木炭的品质,比卢藏用在长安集市上买的还要好。
咸阳城不愧为大唐重要的物资补给站,这些重要的原料,目前已经分开押运,随在后军的辎重之中。
陈子昂心想,这些黑火药的原料,等到了居延海前线再混合不迟。
有了这些色泽黝黑、性质暴烈的伏火雷,他心中那份人生规划的蓝图,便有了最坚实的基石,平叛突厥的旷世之功,就可以创建!
突厥仆固部的叛乱,在他眼中,此时,已不过是一场即将被雷霆涤荡的尘埃。
大军继续前行,陈子昂在马背上有点颠簸。
但颠簸颇有节奏,催人思绪飞扬。
陈子昂伸手入怀,触到那卷温润的羊皮舆图。
缓缓展开,这张大唐舆图边缘已泛黄发毛,但上面用精墨细笔勾勒出山川险隘、城池邦国,密密麻麻的标注是小楷写就的古地名。
这是一张世界舆图,清淅显示着大唐的疆域和世界的大唐。
陈子昂的指尖,沿着那条自长安起始,蜿蜒西去的丝绸之路轻轻滑动。
凉州、甘州、肃州、瓜州、沙州……每一个名字,都象是一颗沉淀在时光长河里的珍珠,串联起盛唐的雍容。
陈子昂曾踏足过这片广袤疆域,知晓张骞凿空西域的艰辛,班超投笔从戎的豪情,玄奘孤影西行的执着。
而现在,他,陈子昂,正踏着前人的足迹,要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盛唐诗篇——用火药与钢铁,而非仅仅是丝绸与礼仪。
陈子昂的目光,首先落在地图中央那片被刻意描摹得最为详尽的局域:大唐。
垂拱二年,这片广袤的土地承载着约五千万生民的生活与梦想,疆域东至日本海,西抵葱岭,北括大漠,南达交趾,一千二百多万平方公里,除了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和中原、岭南等地区,漠北的贝加尔湖畔、整个辽东,都是大唐的领土,当之无愧的天下中心,世界老大!
这片广袤的疆域,天策上将李二皇帝率军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基础。
高宗皇帝虽晚年多病,亦算守成之主,还能延续开拓疆土,使大唐声威远播,争相臣服和创建邦交!
“华夷无别,兼容并包……”陈子昂低声咀嚼着大唐最具气魄的治国理念。
大唐的胸襟,确非后世某些固步自封的王朝可比。
它用羁縻府州制度,将广袤的边疆和众多的部族纳入统治,以册封、和亲、贡赐为纽带,构建起一个以长安为内核,辐射四方的朝贡体系。
这体系,既是强盛帝国现实的权力结构,也是一种世界文明秩序的像征,让各国心服口服,不服的就灭国。
陈子昂的指尖跳动着,移向东亚。
辽东自不必说,连朝鲜半岛的大部分领土,昔日的高句丽、百济两国,已被太宗和高宗灭掉,都成了大唐安东都护府辖下的州县。
唯有小小的新罗,蜷缩在半岛东南一隅,虽保有国号,却对大唐年年遣使,纳贡来朝。
想到新罗国王那“鸡林州都督”这个带着几分戏谑的封号,陈子昂不禁莞尔。这名字,将天朝上国对新罗那种居高临下的轻视,表露无遗。
新罗那几块山地在大唐眼里,分明就一养鸡林场而已。不是大唐的铁骑拿不下,而是不想要而已。
至于低眉顺眼的新罗婢,花钱买就是了,根本不用“活捉”。
在长安,即便貌美如花、能歌善舞、前凸后翘的顶级新罗婢,三百两白银就可以买回家。唱歌跳舞,陪酒暖床,洗衣做饭、做牛做马……都行。
这点钱,对陈子昂来说,着实不算什么,他年轻时买一古琴,就花了三千金,摔了也不心疼!
陈子昂的目光再转,投向那片隔海相望的列岛——“倭国”。
这不是鄙视的称呼,“日本”的国号,要等到十五年后才启用。
倭国人,此时正虔诚地仰望着大唐这座照耀世界的文化灯塔!
天武天皇派遣的使者,一次次乘着木船冒险渡海,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大唐的各种典章制度、衣冠文物。
不得不说,倭国人的学习和模仿认真:奈良的平城京,不过是长安城的微缩摹本;贵族的礼服,竭力模仿着唐装的宽博;乃至生鱼片、榻榻米,亦能找到唐风的源流。
“国人还是要有文化自信啊!”陈子昂心下暗道,“何须抵制这些,它们本就是汉唐枝叶蔓延的结果。”
他把目光投向了南亚,这里是印度半岛地区,唐代称为“天竺”,但是此时的天竺分东、西、南、北、中五个天竺国。
这些邦国与唐有遣使,玄奘访印后有佛教交流,但不是藩属国。不过,既然他来了,天竺的藩属国可以有。
陈子昂虽然不太懂佛法,但是他懂黑火药呀,这也是送人上西天的一种方式。
所以,天竺成为藩属国,这个可以有。
此时,戒日王朝已衰落,印度半岛分裂为数十个小邦。
大唐的数万铁骑和马鞭,就足以让东南西北中的所有天竺人跪下来喊“拉惹万岁”。
陈子昂仔细一看舆图,中亚还有一个“泥婆罗”,这个应该就是尼泊尔,他旅游时去玩过三天。这个应该是大唐的友好邦交,太宗时期曾协助文成公主入吐鲁番。
陈子昂的目光投向西域。
舆图上,安西都护府管辖的“西域”,标注着“昭武九姓”的城邦小国:康国、安国、石国、米国、何国……这些西亚国家,多数依附大唐,以求在突厥、吐蕃等强邻的夹缝中生存。
这些藩属国,均受安西都护府节制,需要向唐纳贡,遇到事了,出兵助战。
这也是为什么汉唐使者牛逼的原因,经常一二十人的小分队就敢灭人国。因为手持汉唐使的节杖,藩国就有借兵的义务。
当然,汉唐使节的背后,还站着安西四镇的数千铁骑,以及那句无声的誓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犯我大唐者,亦是虽远必诛!
贞观二十一年,王玄策带着三十个唐使借兵灭中天竺的传奇,虽是传说,却生动反映了唐使在这条丝绸之路上的天朝权威。
陈子昂的指尖掠过葱岭,进入中亚腹地。
“吐火罗”,后世的阿富汗北部,他曾在这里的巴格兰当过战地记者,此时属于大唐设置的“月氏都督府”管辖地。
“波斯都督府”,虽只是庇护流亡王子卑路斯的象征性设置,却也彰显了大唐的国威。
这些后世的国家,竟然都是大唐影响力巨大的地盘,属于大唐的世界!走向世界的大唐,又到底会是什么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