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站起身,走到会议室前方的大屏幕前,点击遥控器,一张导弹剖面图显现出来。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在消化这些信息。这不仅仅是一款新型导弹,而是一个全新的空战概念——超视距、全向攻击、发射后不管,这些在现今的空战教条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这个突然的转变让会议室内的人都愣了一下。
简单直接的话语,却带着一种不容质疑的自信和力量。会议室内的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这种力量,一时间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会议就这样在一种奇特的氛围中结束。当与会者们离开时,脸上的表情复杂而微妙——既有对林舟狂妄自信的怀疑,也有对他可能再创奇迹的期待。
西北靶场,一处隐藏在大漠深处的军事基地。
过去的一周里,这里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高强度建设。按照林舟的要求,一整套全新的导弹发射和跟踪系统被紧急安装;数十名顶尖技术人员日夜不停地工作,将林舟设计的"长空-9"原型弹从图纸变成了实物;空军的精英飞行员们也在秘密集结,准备执行这次神秘的测试任务。
测试当天,天空晴朗无云,能见度极佳,是进行远距离导弹测试的理想天气。
观测塔台内,坐满了各级军方将领和技术专家。宋将军站在最前排,手持高倍望远镜,表情凝重;张所长和他的技术团队守在各种监测设备旁,时刻准备记录每一个数据;赵部长则坐在角落,脸上难掩紧张和期待。
林舟是最后一个到达的。当他走进观测塔台时,所有人都不自觉地站直了身体,眼中满是敬意。经过两次技术奇迹,这个年轻人在他们心中已经有了近乎神话的地位。
随着一声令下,测试程序正式激活。首先是靶机——一架改装过的老式轰炸机缓缓升空,按照预定航线飞向远方。在它身后,挂载着特殊信号发射器和记录设备,用于仿真敌机的雷达特征和飞行数据。
在靶场的另一端,一辆特制的发射车缓缓移动到指定位置。原型弹,在阳光下闪铄着冷峻的金属光泽。
观测塔台内的气氛越来越紧张,每个人都摒息凝神,等待着这一刻的到来。
这番话让观测塔台内的军官们交换了惊讶的眼神。离轴发射?自行搜索锁定?这些概念在当前的空战理论中几乎是不存在的。
话音刚落,远处的发射平台上,一道刺眼的白光闪过,伴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轰鸣,那枚银色的导弹如离弦之箭般冲天而起!
但令所有观察者震惊的是,导弹并没有朝着靶机的方向飞去,而是以一个明显的45度角偏离了靶机航线!
导弹继续沿着这个奇怪的轨迹飞行,直到距离发射点约10公里处,突然,它的飞行轨迹开始发生变化——先是一个优雅的大弧线转向,然后猛地加速,直指30公里外的靶机!
观测塔台内,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这意味着导弹已经完全脱离了地面控制,正在依靠自身的雷达系统搜索目标——这在60年代的导弹技术中,简直如同科幻小说!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大屏幕上,那里显示着雷达追踪的实时画面。,正以惊人的速度接近代表靶机的绿点。
导弹的速度越来越快,轨迹也越来越诡异——不是简单的直线追击,而是一系列计算精确的预判和拦截机动,仿佛它能预测靶机的每一个动作!
他的话还没说完,屏幕上的情况再次发生变化。靶机似乎察觉到了危险,开始进行剧烈的规避机动,但导弹的反应更快——它几乎瞬间调整了飞行轨迹,以一个不可思议的过载转向,继续紧追不舍!
观测塔台内的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靶机和导弹已经飞出了视线范围,他们只能通过雷达画面和数据流来跟踪这场惊心动魄的追逐。
突然,雷达屏幕上代表靶机的绿点闪铄了几下,然后猛地消失了!同时,无线电中传来靶场监测人员激动的声音:
观测塔台内爆发出一阵难以抑制的欢呼和掌声!但很快,当详细的测试数据开始传回时,欢呼声又变成了震惊的沉默。
这些数据如同一记记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一声掉在地上,他浑身颤斗,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来;张所长则瘫坐在椅子上,一遍又一遍地念叨着:
赵部长的表情复杂难言,既有狂喜,又有一种近乎宗教般的敬畏。他看向林舟,只见这个年轻人依然保持着那种不可思议的平静,仿佛刚才发生的一切只是一次普通的例行测试。
满意?这个词在此刻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观测塔台内的每个人都知道,他们刚刚见证了一个改变战争规则的时刻——"长空-9"不仅仅是一枚导弹,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作战概念,一种将彻底重塑空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