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里的气氛微妙地变化着。
赵部长这时插话:
电子工业部的徐总工皱着眉头:
但林工,你必须明白,从图纸到实物,中间有一段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仅相控阵雷达这一项,就涉及材料、元器件、信号处理、系统集成等数十个学科,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卡脖子的难题。
航天部的刘副部长也摇头:
他们投入了多少资金,投入了多少顶尖科学家?
而我们现在连基础的涡喷发动机都要仿制,谈什么变循环?
没有成熟的电子飞控系统,这种飞机很可能变成一堆昂贵的废铁。
质疑声此起彼伏,会议室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
他们毕竟经历了太多艰难的技术攻关,太清楚每一步进步背后的艰辛。
你知道每一代发动机的研发周期有多长吗?你知道多少工程师为此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吗?
现在你拿着几张图纸,就说能领先世界二十年?
老院长一时语塞,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震惊和不满。
谈什么合成孔径?年轻人,理想很美好,但现实是残酷的!
林舟站在讲台上,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依然保持着令人惊讶的平静。
他甚至微微一笑,仿佛对这一切早有预料。
赵部长看到场面有些失控,正准备出面调停,却见林舟轻轻抬起手,示意自己有话要说。
会议室渐渐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好奇这个年轻人将如何回应这些尖锐的质疑。
林舟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位专家和领导。
那目光中没有怯懦,没有退缩,只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与自信。
确实,从常规发展路径来看,这些技术的实现需要数十年的积累和巨大的资源投入。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变得异常坚定:
但仅仅几年后,我们的第一颗蘑菇蛋就成功爆炸了。
这不正是我们龙国人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最好证明吗?
会议室里的气氛微妙地变化着。
林舟话中提到的事实,是在座每一个人都无法否认的。
林舟继续说道,声音中充满诚恳,
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突破往往来自于对常规思维的挑战和超越。
他环视着会议室,看到了些许动摇的目光,但更多的依然是怀疑和不信任。
林舟知道,仅靠言辞是无法说服这些经验丰富的专家的。
他需要用实实在在的技术细节和数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
请大家暂时放下质疑,以开放的心态听我讲完。
如果届时你们仍认为这些技术不可行,我将完全尊重大家的判断。
林舟深吸一口气,准备开始他的技术讲解。
常规情况下,技术进步确实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
从理论构想到工程实现,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但林舟知道,历史有时会因为特殊的个体而出现奇点,而他,就是那个准备在龙国航空航天史上制造奇点的人。
林舟平静地说道,拿起了桌上的一沓图纸,
他示意工作人员将图纸分发给在座每一位专家。
这些图纸是他连续三天三夜手绘的,每一张都精确到毫米,每一个参数都经过反复校核。
工作人员将第一组图纸发到每位与会者手中。
当这些图纸在会议桌上展开时,房间里的窃窃私语戛然而止。
那是一种前所未见的飞行器构型。
没有传统的机身与机翼分离设计,整个飞机如同一片流线型的巨大三角翼,边缘光滑圆润,表面没有任何突起物。
机身上看不到任何外挂武器,连进气口都被巧妙地隐藏在机身上表面,形成了一种诡异而优雅的整体性。
与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略轰炸机——星条国的笨重b-52或北极熊的图-95相比,这种设计简直象是来自另一个星球。
没有桁架式机身,没有露在外面的发动机吊舱,没有高耸的垂直尾翼,一切都被融入到这个流线型的飞翼中。
他摘下眼镜,使劲揉了揉眼睛,仿佛不敢相信自己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