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部的批复来得比闪电还快。
林舟刚从会议室出来,一辆军用吉普就停在了门口,一名戴着军帽的年轻参谋匆匆跑落车,手里攥着一封火漆封口的命令。
林舟接过命令,拆开一看,脸色顿时凝重起来。信纸上龙飞凤舞的大字简明扼要:
林舟倒吸一口冷气。
48小时?这帮军部领导是不是疯了?
但前线战士正在流血,容不得半点拖延。
参谋敬了个军礼,迅速上车离去。
林舟骑着自行车,一路风驰电掣回到轧钢厂。一进厂门,就直奔厂长办公室。
半小时后,全厂紧急动员会在大礼堂召开。林舟站在台上,面对几十名挑选出来的技术骨干和工人,声音洪亮: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林舟的气势震住了。
一时间,全场技术人员纷纷举手,争相请战。
三车间很快被改造成临时装配线,所有设备紧急调配到位,材料库存连夜清点。林舟把无人机和三头犬的图纸摊在工作台上,详细讲解每个工序的要点和难点。
技术员们围在图纸前,认真记录每个细节,不时发出惊叹声:
林舟没时间理会这些赞美,他亲自上阵,带头调试第一台无人机的摄象系统。车间内很快灯火通明,机器轰鸣声、电焊声、锤打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曲激昂的劳动交响曲。
第一个夜晚,没人休息。
凌晨三点,林舟还趴在工作台上调试信号处理器,满手的油污,额头上的汗水浸湿了衣领。
这话一出,小李眼圈红了,默默退下去,又投入了工作。
天亮时,第一批无人机的内核部件已经完成,装配线也开始运转。b组那边,三头犬的枪管和机匣已经初步成型,正在进行精密加工。
工人们轮班吃饭,林舟却始终没离开工作台。他的眼睛布满血丝,但依然专注地调试着每一台无人机的控制系统。
第二天,厂里其他车间的工人也听说了这个紧急任务,纷纷自发前来支持。有的送饭送水,有的帮忙搬运物料,有的甚至主动申请添加装配线。整个厂区弥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与亢奋。
工人们私下里议论纷纷,对林舟既敬佩又担忧。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心怀敬意。七车间的老刘,一个在厂里干了三十年的老技术员,看着这一切,脸上写满了不屑。
尽管有这样的杂音,但绝大多数人都被这种紧张而热烈的氛围感染了。大家都想亲眼见证这个奇迹的诞生。
第三天凌晨,林舟终于完成了最后一台无人机的调试。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子,看着工作台上整齐排列的20台无人机,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b组那边也传来好消息,50套三头犬武器系统全部完成,正在进行最后的质检。
林舟带着几个技术骨干,亲自测试每一台无人机和每一套三头犬系统,确保没有任何质量问题。
车间外,不知什么时候聚集了一大群工人,他们听说这批神秘的军工产品即将完工,都赶来一睹为快。当第一箱装着无人机的木箱被抬出来时,围观的工人们忍不住鼓起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