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察和马萨特勒兹简单商讨后,定下了18骑兵团主力守图霍拉镇,35步兵团守南郊的总体策略。
虽然表面上看,骑兵团守城、步兵团野战的部署有些反常识
可这确实是目前形势下,两人能够想到的最合理方案。
图霍拉镇不仅扼守公路要道,更有南北两条铁路穿镇而过。
虽然面积不大,却又刚好卡死了第4集团军的北方进军路线,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35团开战时就不是满编,激战一日后更是伤亡过半,而且极度缺乏反坦克炮等技术兵器。
如果仅用这样一支部队扼守镇子,不到半天时间,防线就会被塔尔门装甲部队完全突破。
第18骑兵团同样伤亡不小,可骑兵团战前处于满编甚至超编状态,他们甚至还有独立的补充连,能够快速填补战损。
勉强700名战斗兵、缺枪少炮,就连团长都是临时升任的步兵团,和一个满编1300人、技术兵器充足的骑兵团孰强孰弱
想必不用多言。
幸运的是,波黑兰尼中低级军官敢于担当,与那些军方高层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18骑兵团没有明哲保身,他们在战局需要时,果断顶在了最关键的位置上。
关于这点,李察非常钦佩。
在和马萨特勒兹上校一起,安排好与图霍拉防守相关的事宜后,李察从沃罗宁上尉那里得知,35团先头部队已经抵达预定布防局域。
“那么上校,我就先告辞了”李察起身,准备返回35团。
马萨特勒兹同样站起来,郑重和他道别。
“注意安全,如有需要,直接通过颂唱手联系。”
-----------------
当李察风尘仆仆地回到阵地上时,部分士兵正将仓库里的物资运到防线附近的集结区,用防水布盖得严严实实。
包括动员来的国土防卫兵在内,其馀的大多数人则在紧张地挖掘战壕。
李察看见第一道防线居然布置在河滩附近,赶忙叫停了施工作业。
“停停停,你们究竟是怎么想的?在河边低洼处挖沟?”
这样做,河水一定会反渗进入战壕内,士兵下半身都要泡在泥汤里。
他转头瞪了一眼旁边的沃罗宁:“都是上尉了,怎么会犯这种常识性错误?”
沃罗宁上尉连忙解释:“少校,我也知道河滩不是修筑工事的好地方,可林子里的树根太硬了,工兵铲实在挖不动”
李察大手一挥:“死脑筋啊!干嘛非要下铲子?那么多炸药,直接炸开不就好了?”
俄军面对冻土层时,会采用一款类似‘二踢脚’的特种爆破器材,以爆破作业来构筑防线。
树根丛生的森林地带的环境与冻土有些类似,只是土层较软,杂物更多。
当李察得知施工困难时,立刻想到了这种方式。
沃罗宁上尉赶忙指示士兵,让他们在泥土中埋入炸药,进行爆破挖掘。
随着一连串的爆轰声响起,泥土和树根被炸得疏松,形成一个又一个的现成的散兵坑。
野战堑壕体系,就是通过将现有的散兵坑拓宽、相连后组成。
先有散兵坑,再有战壕,最后才是包含隐蔽处、防炮掩体在内的完整野战工事。
有了炸药打辅助,35团的施工速度直接提高了数倍。
士兵们就地取材,周围炸倒的树木也没浪费,被直接用来加固战壕胸墙和背坡。
李察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
“之前在河边挖掘的沟渠也别浪费,直接扩大拓宽,改造成反坦克壕沟。”
他环视四周,突然想起什么,把两位营长都叫了过来。
“一定要注意堑壕的顶部防护,尤其是那些林地内的堑壕工事。反坦克壕挖出来的土方,可以直接复盖在野战工事上方。”
沃罗宁和雷耶斯上尉对视一眼,难免有些困惑。
“少校,如果对堑壕顶部进行防护作业,会让施工量大幅增加。”
李察却始终坚持,一定要给战壕加个顶棚。
“那就先挖沟,再建棚,没‘顶’的屋子哪能住人?”
“让官兵再坚持一下,千万不要怕麻烦!”
李察曾在突出部战役的相关资料中看过,美军防守巴斯托涅时,曾因堑壕防护没有做好,在外围林地的防在线吃了大亏。
因为远程火炮轰击林地内的目标时,安装常规引信的高爆弹会在命中树干树枝后,发生空爆。
这种情况下,弹片将会裹挟着大量树枝,自上而下横扫爆点周围数米内的一切事物,杀伤力高得吓人。
扎入伤员体内的海量木屑,又给军医的清创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这也是突出部战役伤亡盟军数字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李察不希望因为自己一时疏忽,导致35团出现重大而又无谓的伤亡。
尽管35团的波军官兵满腹怨气,得知这是来自代理团长的直接指示后,还是老老实实地干起活来。
因为听这位团长的话,是真的能够保全性命。
他们挥舞着手中的小铁锹,挖战壕、挖机枪掩体、修筑迫击炮工事
工兵用专门的器械锯断树枝,按照李察指示,每隔十米设置一个带棚的隐蔽处。
就连团部直属的警卫排和文员,都要撸起袖子,挖掘土方量更大的掩蔽部。
麾下官兵在阵地上挥汗如雨,李察同样也没闲着。
他放飞了一只麻雀,观察着周围的地形走势,思考塔军可能的进攻路线。
然后他惊讶地发现,周围实际地形与地图上的标注,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地图上涂成绿色的草地局域,实地探查后,竟全都是低矮的树丛。
整个布雷德河两岸,除了河道这一小部分外,到处都被茂密的森林复盖。
虽然这意味着,塔尔门人的装甲部队难以从此处发动进攻,可是好处与坏处并存,树木和灌木同样影响了防守方的射界。
李察不愿看到,塔军利用树木作为掩护,摸到阵地前几十米处,导致35团被迫和敌方打堑壕战。
波军步兵没有装备任何型号的冲锋枪,在近距离战斗中极为吃亏。
反倒是第18骑兵团大量装备了战前进口的塔尔门p-28——这也是李察认为骑兵比步兵适合巷战的原因之一。
李察通过空中视角观察片刻,叫来了旁边的勤务兵。
“通知国土防卫旅的人,把阵地前到河边这200米范围内的一切障碍清理干净。注意和机枪手交流沟通,彻底扫清射界。”
如何充分发挥机枪火力,正是防御时的关键所在。
李察尤其重视侧射火力的发挥,专门在河流拐弯和塔军的重点攻击方向,布置了多个斜切阵地。
(如图,白色箭头为敌军进攻方向,右下方为斜切阵地)
他还通过俯视视角,亲自带着反坦克连,把唯一一门博福斯反坦克炮布置在了视野最好的位置。
“一定要做好伪装,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反坦克阵地,才是敌军装甲的头号杀手。”
李察在防区前后跑来跑去,一路巡查包括前沿警戒哨、主阵地、斜切阵地、后方预备阵地在内的整体防御布置,指出他认为可能改正的地方。
同时,他还要关注空中的动物视角,在塔尔门轰炸机来袭时,提醒隔壁的18骑兵团做好防备。
在树林中设防的第35团倒是无需担心敌军战机,因为塔尔门飞行员根本就看不到在林中活动的波军士兵。
就在李察忙着布置防御时,突然感受到了来自远方乌鸦的呼唤。
他切换到乌鸦视野,发现在图霍拉以西约10公里处,出现了大量塔尔门步兵骑兵混合部队。
(果然还是乌鸦聪明,懂得利用契约联系调用主人;哪象麻雀,传递过来的情绪不是饿了困了就是吃吃吃?
李察在心里面吐槽着麻雀的不靠谱,同时命令乌鸦保持悬空,并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视野内的红色标记上。
仔细一看,竟是塔尔门第四集团军下属的23步兵师,其前锋第23侦查营,正沿着铁路线向图霍拉进军。
李察见状,立刻让艾丽莎联系马萨特勒兹上校。
“希米格维少校?你那边有什么情况吗?”上校沙哑的嗓音响起,似乎刚刚补了个觉。
李察对着通话器,语气沉重地说:“敌军先头部队正从西方开进,即将与贵部的前出警戒哨发生接触。请骑兵团即刻做好战斗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