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辰收势而立,周身那莹润的微光渐渐内敛,融入肌理,只馀下一种更沉稳的气度。
一夜修炼,他不仅稳固了练皮初成的境界,对能量代谢的理解也更进一步。
“老黄,你近日习练太极,形已具而神未至。意未彻底沉入涌泉,气浮于膻中,如无根之木,空耗筋骨之力,未能将转化能效臻至圆满。”
江辰背对黄明远,看着远方初升的旭日,淡淡道。
黄明远浑身一凛,恭声道:“请师父指点!”
江辰并指如剑,隔空虚点黄明远膝弯、丹田、脊椎几处。
“我昨日观天地气机流转,于太极阴阳互化中另有心得。此处,意沉三分,如老树盘根,扎入地脉。此处,气纳归藏,如深潭蓄水,不泄分毫。此处,节节贯通,如龙脊升腾,主宰周身。用意不用力,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如此,方得一丝真味……”
他言语简洁,却字字如锤,敲在黄明远练拳要害之处,更融入了昨夜他对生物能量学的最新感悟。
同时,一股精纯的意念,随着他的话语,如同无形的引线,悄然渡入黄明远体内!
黄明远只觉得那几处关窍骤然一热,仿佛堵塞的河道被悄然疏通,一股微弱却无比清淅的气感应念而生。
“多谢师父点化!弟子……弟子明白了!”
黄明远激动得声音发颤,当即就在露台上依循着那刚刚获得的“感觉”,重新摆开架势,缓慢而认真地演练起来。
这一次,他的动作在原本的基础上,更添了一丝难以言喻的圆融与高效沉凝。
练完拳,两人下楼吃早餐。
随后,江辰才随同阿昌,启程前往江城科大。
车窗外,城市的风光飞速掠过。
车辆穿梭,载着沉默的少年,驶向那即将掀起波澜的学术中心。
江城科技大学国际会议中心,阶梯式会场内,已零零散散坐了一百馀人。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混杂着期待与审视的沉凝气氛。
讨论声如同波浪,在穹顶下轻微回荡。
当江辰的身影出现在入口处时,这潮汐般的低语瞬间消失。
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聚焦在这个穿着简单的少年身上。
他太年轻了。
年轻得与这个汇聚了国内数学界半壁江山的严肃场合格格不入。
即便早已听过传闻,亲眼所见带来的冲击依旧强烈。
会场前方,几台专业摄象机已经架设好,镜头无声地对准了江辰。
虽是闭门会议,但显然,组织者希望记录下这或将加载数学界历史的一幕。
秦阳明和李垣几乎是立刻从前排起身,快步迎了上来。
“江同学,你来了!”
秦阳明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紧张,声音都比平时急促了几分。
李垣侧身在前方引路,同时压低声音,为江辰介绍着前排就坐的几位老者。
“江同学,这位是水木大学的周维深院士,国内分析领域的泰斗,他对你的工作非常感兴趣。”
一位戴着金丝眼镜、面容清癯的老者对着江辰微微颔首,面色温和。
“这位是燕北大学的陈景玄教授,专攻数论……”
一位头发花白、面色红润的老者目光如电,上下扫视江辰,毫不掩饰其中的审视与怀疑。
“这位是复丹大学的李文斌院长……”
“这位是科大本校的……”
一连串声名赫赫的名字与头衔,代表着国内数学界的顶尖力量。
他们中有人对江辰投来善意的、鼓励的目光,有人则眉头紧锁,疑虑深重,更有人如同陈景玄教授一般,几乎将“不信”二字写在了脸上。
对于这些形形色色的目光,江辰脸上依旧是那副古井无波的神情,仿佛周遭的一切赞誉、质疑、审视,都不过是拂过山石的微风,未能在他心中激起半分涟漪。
这种超乎年龄的平静与淡漠,反而让一些原本心存轻视的学者,稍稍收敛了神色。
研讨会很快开始。
流程简单直接,没有过多寒喧,很快便进入了提问环节。
陈景玄教授毫不客气,开门见山道:“小子,你那证明里,用birkhoff遍历定理的变体刻画收敛,跳跃太大!标准证明里从无此先例,你如何保证其严密性?岂非取巧?”
这质疑,直接且尖锐,带着老派学究的固执。
江辰目光平静道:“陈教授。birkhoff定理内核在于时间平均等于空间平均。我所用之变体,并非取巧,而是将迭代串行视为动力系统轨道,其收敛态自然映射系统的不变测度。‘取巧’之处,在于将数论问题转化为动力系统的遍历性问题,再利用系统内在的‘能量’递减势作为桥梁,证明该测度必集中于{1,2,4}构成的极小吸引子。严密性源于框架自洽,而非遵循先例。”
一席话,直指本质,点明了自己方法的哲学在于问题转化和框架创新,而非细节取巧。
陈景玄教授微微一怔,随即陷入沉思,竟一时无言反驳。
周围几位老者闻言,同样露出思索神色。
又一位专攻偏微分方程的中年教授起身:“江同学,你论文中构建的‘能量泛函’,其梯度下降流所映射的拟线性方程,其解的存在性、唯一性及正则性,你文中并未详细论证。此处是否存在漏洞?”
江辰略一沉吟,答道:“该泛函构造时已隐含强制条件与凸性,梯度流映射的发展方程,本质上可视为一类带约束的梯度系统,可利用ty-browder型单调算子理论证明解的存在唯一性。至于正则性,迭代串行本身的光滑性要求不高,只需弱解存在,其渐近行为由泛函的整体形态控制,而非解的局部正则性。”
提问者所有所思:“单调算子……原来如此。受教了。”
接着,又有人对框架的普适性提出疑问,质疑其是否仅为证明冰雹猜想而生的特殊技巧。
江辰回应道:“此框架内核在于以群作用视角看待迭代过程中状态空间的对称性与不变性,以能量函数刻画系统趋于稳定的势。其思想可延伸至其他具有类似迭代或演化结构的组合、数论乃至随机过程问题。非为特例而生,乃为一类问题而立。”
他的回答,每每直指问题内核,逻辑链条清淅严谨,更带着一种高屋建瓴的视角,仿佛他并非在被动答辩,而是在从容不迫地阐述一个已然成熟完备的理论体系。
会场内的气氛,悄然变化。
最初的质疑和审视,逐渐被专注、惊叹和深深的思索所取代。
窃窃私语声的内容,也从“可能吗?”变成了“原来可以这样!”、“妙啊!”。
就连陈景玄等大佬,看向江辰的眼神,也开始从质疑变成了欣赏。
秦阳明脸上紧张的表情早已淡去,逐渐化为压抑不住的兴奋与自豪。
就在他准备进行会议总结时,一个略显尖锐的声音突然响起。
起身的是南港大学的赵秉钧教授,以性格固执、钻研哥德巴赫猜想多年无果而闻名。
他目光灼灼地盯着江辰:“江辰同学!你的回答天衣无缝,逻辑严谨,甚至……甚至完美得不象话!”
“但这恰恰是我最怀疑的地方!数学研究是探索,是挣扎,是在迷雾中摸索!即便天才如高斯、欧拉,其手稿亦充满尝试与修正!而你,一个十四岁的少年,面对我等追问,对答如流,思维之流畅,框架之完备,仿佛早已洞悉一切答案!这不合常理!”
他声音提高,几乎响彻会场:“我严重怀疑,你所展示的,并非你独立的思考过程!在你身后,是否存在着一个,甚至一个团队的顶尖数学家,早已为你准备好了所有答案,包括应对今日质询的脚本?!否则,如何解释你这超越年龄、超越经验的‘完美’?!”
这番指控,已近乎人身攻击,质疑学术诚信的根本!
会场瞬间鸦雀无声。
所有人的脸色都变了。
秦阳明的心猛地沉到谷底,李垣急得差点要站起来打断。
赵秉钧却不依不饶,上前一步道:“除非!除非你能现场证明,你这套‘完美’框架并非纸上谈兵!用它,就在这里,现在,解决一个真正悬而未决的难题,而非仅仅复述你那篇论文里的内容!你若能当场做到,我赵秉钧立刻道歉,心服口服!否则,我绝难信服!”
这近乎无理取闹的要求引发了一片哗然。
现场解决一个未决难题?
这已超出了学术质询的范畴,近乎情绪化的宣泄了。
然而,江辰的反应再次出乎所有人意料。
他甚至未看赵秉钧一眼,目光扫过会场,最终落在一旁光洁的黑板上。
在无数难以置信的目光注视下,江辰缓步走到黑板前,拿起一支粉笔。
没有尤豫,没有询问要证明哪个难题,粉笔尖端轻触黑板。
接着,便是行云流水般的书写声!
全新的符号、复杂的公式、精妙的定义、层层递进的引理……以一种惊人速度在黑板上蔓延开来!
起初,台下是死寂的震惊。
随着公式的行进,开始有压抑不住的低声讨论响起,充满了困惑。
“他在构造什么?一个新的筛函数?”
“不对,看这个算子…象是将模运算与某种群表示结合…”
“这个变换…意图是什么?象是在重新定义素数的分布密度函数?”
“等等,这个结构…他把偶数表为两数之和的问题,嵌入到了一个全新的表示空间?”
“天!他引入了自守形式?不…是更一般的‘表示论’框架,但似乎又有所不同…”
“这一步…他想证明什么?这个构造的目标泛函…”
讨论声越来越大,与会学者们身体前倾,眉头紧锁,试图跟上这疾风暴雨般的思维速度。
嗡嗡的讨论声交织成一片。
赵秉钧教授最初还带着挑剔审视的目光,但随着板书的推进,他脸上的质疑逐渐被专注和越来越浓的困惑取代。
突然,一名一直死死盯着黑板的中年教授猛地倒吸一口冷气,声音因极度震惊而颤斗:“天哪……这……这个收敛性结论指向的最终命题,是哥德巴赫猜想,他在证哥德巴赫猜想!!!”
“什么?!”
“哥德巴赫?!”
“这不可能!”
一石激起千层浪!
整个会场瞬间炸开了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