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岁聿刚忙完《杯酒人生》的上映,温子仁就从澳洲返回了。
《电锯惊魂》大获成功,之前匆忙从澳洲赶来的年轻导演,已经成功迈进了好莱坞。
他此番回去澳洲,就是处理家里的事情,准备在好莱坞长期发展了。
“詹姆斯,接下来有什么打算吗?”
温子仁挠挠头:“丹尼尔,你觉得拍一部续集怎么样?我现在能拍的也只能是恐怖片题材。”
他的选择才是绝大多数年轻导演的现状,如果某部影片获得了成功,那就在这个类型上深耕,巩固自己的成绩。
直到有了足够的基本盘,才会考虑转型的问题。
像宁岁聿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选择,就是真正的异类。
《电锯惊魂》肯定是要做成系列电影的,但现在肯定是为时过早。
“詹姆斯,你可以慢慢打磨剧本,但拍摄第二部至少得间隔一年时间。
如果你没有其他计划,我这里有个新的想法,要不要听一听?”
见温子仁点头,宁岁聿开始讲述故事的创意:
“一对夫妇出海潜水,因为导游的疏忽,被遗留在了海中。
他们必须对抗海中的鲨鱼群,等待救援的到来。
内核看点就在于,在深海幽闭的环境下,两人跟鲨鱼的博弈。
鲨鱼和深海是恐惧点,不知何时能来的救援代表希望,也代表绝望。”
温子仁听完,神情振奋起来,开始分析拍摄方式:“要想展现出真实的惊悚效果,最好是拍摄真实的鲨鱼群。
而且要多采用主角的第一视角,对于导演和演员来说,海中拍摄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看他已经心动,宁岁聿又给出三点建议:“潜水专家、鲨鱼专家、保险公司。詹姆斯,这三样必须保证到位。”
他给出的这个故事,是一部小成本恐怖片,收益也相当不错。
对于温子仁这种擅长以小博大的导演,再适合不过,不能让他闲下来。
本以为加州冬天的天气,能比纽约强的多。
哪想到老美这么大地盘,真没几块好地方。
这时阴时晴的鬼天气,让室外戏份的光线成了大问题。
特别是这部戏很多带特效的镜头,都是在室外拍摄的,对光线的统一度要求更高。
现场看着或许不起眼,但是各种镜头剪辑拼接后,错乱变化的光暗画面,简直就是灾难。
如果全指望后期画面处理,且不说效果,时间和成本都承担不起。
宁岁聿冥思苦想,最后一跺脚:妈的,搞个人造太阳吧!
他定制了一个12米x18米的金属框架,里面填充照明灯具,然后用了一台135吨的吊车,挂到30迈克尔的空中。
这样一来,通过控制开启灯具的数量,就能调节很大范围内的光线了。
“crystal,你男朋友真是个疯狂的家伙,好象越有才华的人,越会这样。”
刘奕菲从《杯酒人生》剧组再到这里,早就习惯了别人这个称呼,大大方方聊天。
“我12岁那年,他为了练习什么新的运镜方法,让我荡了四个小时的秋千。幸好最后他把摄象机摔坏了,我才能停下来。”
老摩根笑着点点她:“crystal,你身上已经开始有他的特质了。”
刘奕菲抿抿嘴:“前几年只是觉得他很努力,可我也很努力的。从今年开始,突然发现我必须得更努力才行!”
他需要经过一个院门口,然后再退回来。
因为之前他曾在这个地方,被一群小混混狠狠收拾。
再次路过,身负神力,自然要痛快报仇的。
但就是这个路过院门口的,两三秒钟的简单走路镜头,已经拍了三遍。
经过这些天的合作,他已经知道了这位年轻导演的习惯。
如果表演有问题,他会提出要求,让自己改进。
但如果ng超过3次,导演就会直接给出解决方法,甚至模仿出他需要的表情动作。
“ji,我需要你表现的更欢快一点。记得我们前面拍过的镜头吗,那是你到电视台之前的状态,你用的就是刚才这种身体摇晃的步伐。
但现在是你从电视台出来,你的心情应该是更欢快的,我需要你蹦起来、跑起来。”
宁岁聿想说“蹦跛(da)”这个词,可又找不到合适的英语词汇,干脆站起来给他示范。
这其实就是他小时候高兴了,常用的那个半跑半跳的姿势,交替的单脚往前跳。
美国其实也有这种走路姿势,只是用的人很少。
“哈哈,导演,这样子的确更欢快一些,太有意思了。”
“就是这样,ji,肢体动作再协调一些就更好了,你需要多跑几步试一试。”
宁岁聿回过头来,就看到刘奕菲正在摩根·弗里曼的指导下,练习一段台词。
她甚至利用练唱功学到的技巧,不断调整自己的音色和声线,去更契合角色特征,以及台词所表达的情感意境。
宁岁聿非常欣慰,这姑娘是开窍了啊,辛苦练习的基本功,终于体现出它的价值了。
拍摄顺利,时间就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经临近圣诞节。
他揉着眼睛抱怨:“洛杉矶的天气,真的好不到哪里去。”
他说话间,一阵更大的风吹来,下半句都被憋了回去。
宁岁聿还想笑他,想等风小了再开口。可没想到的是,这风竟然一阵比一阵大。
所有人都察觉不对劲了,宁岁聿也警觉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