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莉哑然失笑:“你这是换吗?孩子还小呢,等他们长大了自己拿主意吧,我是没意见的。”
李淑华大喜:“行,那就这么说定了!”
被赶去洗脸的两人,还不知道两位亲妈谈论他们的人生大事。
被禁止帮(捣)忙(乱)的宁岁聿,取了一把吉他,拉着刘茜茜到了院子里。
学音乐、作曲自然都离不开乐器,宁岁聿选择的是吉他。
拍摄电影、宣传新书,他已经好长时间没摸过了。
阳光暖暖的,宁岁聿靠在藤椅上,试了下音,随手扫了几个和弦,就这么信手弹了起来。
刘茜茜也学他靠在藤椅上,晒着太阳,舒服的眯起了眼睛。
直到某一刻,吉他的旋律顺畅而连续起来,宁岁聿下意识的哼唱出来。
“从前初识这世间,万般留恋。”
“看着天边似在眼前。”
“也甘愿赴汤蹈火去走它一遍。”
“如今走过这世间,万般流连。”
“翻过岁月不同侧脸。”
“措不及防闯入你的笑颜。”
唱完这一段,宁岁聿猛然惊醒过我能唱这么高了吗?
他没想到,自己强化身体竟然还有这个好处。
“聿哥,怎么不唱了?你新写的歌吗,很好听啊!”
刘茜茜双手托腮,凑到宁岁聿这一边。
宁岁聿本来没准备“创作”这首歌,只是无意中哼唱出来。
这首歌实在太熟悉了,根本不用回溯记忆,凭他现在的乐理水平,写出来是很简单的事情。
看着刘姑娘亮晶晶的眸子,他突然笑了:“你想不想唱?如果你能唱的下来,我就把这首歌送给你。”
“真的?快教我!”刘茜茜兴奋起来,挪着藤椅靠到宁岁聿身边。
宁岁聿按照原曲调,把副歌的前两句教给她,刘茜茜试了一遍,直接半路卡壳。
“我曾难自拔于世界之大,也沉溺于其中梦话……咳咳!有点跟不上啊!”
这首歌的难度可不低,特别是副歌部分的连续高音,原作者都唱的很艰难,据说她录制的时候,都只能分开录的。
刘茜茜能唱上去就很让宁岁聿意外了,如果不是技巧差了些,导致气息跟不上,说不定这几句还真能一遍过。
刘茜茜从十岁开始,就和宁岁聿一起,跟着专业的声乐老师练习。
这几年坚持下来,不论音色还是音域,都比上辈子的刘姑娘强出几条街。
宁岁聿拨动吉他,从前奏开始,又把主歌唱了一遍。
刘茜茜眼睛越来越亮:“聿哥,我忽然发现,弹吉他好帅啊,你教我好不好?”
她主动想学东西,宁岁聿自然不会拒绝,而且这姑娘有钢琴基础,教起来也不费劲。
“来,我先教你怎么持琴。”
将吉他递给刘茜茜,宁岁聿起身来到她身后,双手一伸,帮她调整吉他的位置和双手的姿势。
仅仅几分钟之后,刘茜茜已经能够扫出简单的和弦了。
“很简单啊,聿哥,我弹的怎么样?”
刘茜茜一歪头,才发现两人面孔几乎贴在一起。
她脑袋用力,把宁岁聿的脑袋挤开:“呀,你离我这么近干嘛。”
语气平淡,脸上却是有点红了。
宁岁聿脑海里冒出“耳鬓厮磨”这个词,很享受这种懵懂的小亲密。
不是每一个人都感受过青春期的甜蜜,他很珍惜这种纯粹与美好。
他脑袋挤回去:“别闹,我看不到你的手了。用食指根部靠住琴颈下缘,左手才会稳。压弦的时候靠近品丝,这样省力。”
宁岁聿带着她弹了一小节之后,刘茜茜很快就模仿了出来。
她这几年坚持的各种基础训练,终于厚积薄发,不论身体协调性,还是控制能力,都成长的极为出色。
“小聿、茜茜,吃饭了!”
美美吃了一顿饺子,刘茜茜又缠着宁岁聿教她吉他。
宁岁聿却拉着她,到了书房旁边的放映室。
他那台leica special摄象机,拍的可是胶片,而不是录像带,所以他把家里的一个储物间改成了放映室。
放下幕布,拿出一盘胶片装好,激活放映机,关灯。
刘茜茜早已自觉的,在靠墙的沙发上坐好。
音响里传出《sophia so far》极有节奏感的前奏,幕布上出现保龄球馆内,刘茜茜随音乐舞动的身影。
这还是她第一次看到那天拍摄的成片,看到自己在荧幕中的身影,快乐自信的舞动。
近景、中景、远景反复切换,将她那一段舞蹈完整的记录下来。
这是一种跟她自己表演时,截然不同的感受,
刘茜茜第一次生出如此强烈而直接的念头:我要演电影!
放映结束,宁岁聿开灯,就看到刘茜茜直勾勾盯着自己。
“聿哥,我要当演员,我要演电影!”
“你刚才不是还要当歌手,还要学吉他的吗?”
“你不也是写歌,写小说,拍电影吗?我学吉他、学唱歌、学表演,不冲突啊。”
宁岁聿收拾好放映机,带她回到书房:“你学的过来吗,可别贪多爵不烂。”
刘茜茜昂首挺胸:“不怕,大不了辛苦一下,每天多花些时间学习!”
“行,记住你说过的话啊!咱们接着学吉他。”
周一,刘茜茜去了学校,宁岁聿继续请假。
两部短片拍完,最快的戛纳电影节,也得五月份才出结果,他自然不能干等着。
所以,宁岁聿准备再拍一部长片练练手。
片子是他尤豫了许久,才选出来的。
毕竟上辈子都没执掌过导筒,这辈子他也不会自大到,第一部就拿奥斯卡最佳影片练手。
就算他能拿出好剧本,也得能说服好演员才行。
思来想去,他选了一部拍摄简单、成本低、票房高、口碑好的片子。
这部电影就是《阳光小美女》,一部废柴家族踏上寻梦之旅的家庭喜剧。
剧中一家人,个个都是不同领域的失败者,但他们最终齐心合力,帮助小女儿圆梦。
影片以美国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作为基调,但整部电影却充满着阳光与欢笑,一切痛苦都在家庭亲人的温情之下融化。
历史上,这部影片以800万的成本,撬动了一亿多的票房奇迹。
拍这种片子,容错率高,是最稳妥的选择。
除此之外,宁岁聿还有另一层考虑。
做了几十年电影人,现在有了机缘,要说对奥斯卡没有想法,那肯定是骗人的。
但是奥斯卡的潜规则,可一点都不比国内那些个电影节少。
就看看从现在到二十多年后,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类型,就能明白了。
绝大部分都是zzzq,剩下的则是名人传记之类的,适合宁岁聿拍的寥寥无几。
等他回国,特别是18岁选择国籍之后,再想要拿奥斯卡,真的是难如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