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盗梦空间》,将会邀请玛丽昂·歌迪亚出演影片里让杨简魂牵梦绕的妻子。
《老无所依》和《血色将至》是今年奥斯卡的两大热门影片,各自获得了八项提名。
在压轴大奖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宣布结果之前,两部影片各自获得两个奖项打成了平手。
《老无所依》获得了最佳男配角奖和最佳改编剧本奖,《血色将至》则是摘下了最佳摄影奖和最佳男主角奖。
去年凭借《无间行者》圆梦奥斯卡的老马丁或许是将好运气带给了科恩兄弟,《老无所依》则是复制老马丁去年同时摘下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这一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科恩兄弟在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导演两个奖项上都是两人获提名,因此《老无所依》最终实际上拿到了六座小金人的奖杯,真是赚翻了。
得奖数量仅次于《老无所依》的并非是之前媒体们预测的热门影片《血色将至》和《赎罪》,而是由面相苦大仇深的马特·达蒙领衔主演的《谍影重重3》。
在金球奖上大胜而归的《赎罪》在柯达剧院却遭遇滑铁卢,只拿到了一个最佳原创配乐奖,和《老无所依》比起来可谓是黯然失色。
《谍影重重3》绝对是本届奥斯卡“命中率”最高的一部提名影片。它将自己所获提名的全部奖项一网打尽,包揽了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和最佳音频剪辑三项大奖,成为本届奥斯卡的“技术之王”。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本届奥斯卡的话,那就是大奖众望所归小奖爆冷。
不管是《老无所依》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丹尼尔·刘易斯二度加冕影帝,这些奥斯卡上的重量级奖项基本都算得上是众望所归,和颁奖礼前大家预测的差不多。
反倒是在影后和其他一些不太重要的“边角料”奖项的颁奖结果上爆出不少的冷门。
本届奥斯卡的最大冷门非获得影后桂冠的玛丽昂·歌迪亚莫属。
最佳原创剧本奖也是一个不小的冷门,事前并不被看好的《朱诺》编剧迪亚波罗·柯蒂击败了2004年凭借《超人总动员》提名最佳原创剧本的布拉德·伯德等一众好手。
要知道《朱诺》的制作成本可是只有250万美元,却是获得了超过2亿美元票房的佳作。
哎呀!可惜可惜。
其他的几个冷门奖项还包括获得最佳外语片的德国影片《伪钞制造者》,获得最佳视效的《黄金罗盘》。而获得七项提名的《赎罪》最终只拿到最佳原创音乐一个奖项,也算的上是爆了一个大冷门。
大热必死也适合奥斯卡?
《通天塔》:你说呢?
奥斯卡举办到第80个年头,已经不再是一个只凭票房和资历说话的战场。
当然,资历还是很重要的一环,只不过是不是有资历就行了。
随着独立电影制片厂的崛起,这种与好莱坞几大巨头商业系统既相对又呼应的一种制作电影的模式在好莱坞的地位显得越发的举足轻重。
独立电影虽然并不意味着反好莱坞,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具备的正是传统好莱坞制作最缺乏的精神:艺术至上、勇于创新、不向商业利益屈服。
其实这也不是绝对的,任何一个部电影,都代表着利益,而再怎么纯粹的电影人,早晚也会被利益裹挟。
这是人性。
否则哈维那死胖子就不会运作那么多部独立电影到奥斯卡拿奖了。没有利益的话,以哈维贪婪的程度,怎么可能给人花那么大的力气,他也不是慈善家。
近些年,好莱坞这些巨头坚持在大片和续集片的泥沼里日渐沉沦,其实也不能说沉沦,主要是大片和续集片更容易赚钱。当然,亏损也很容易。
可是资本不就是逐利的吗?一部独立电影,拿不到奖项的话,想要赚钱就会很难,独立电影人可能会很纯粹,可是像哈维这样的投资人却不会那么单纯。
和好莱坞的各大巨头制片公司比起来,将近6000名奥斯卡评委多少还有一些作为电影相关领域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为了免于让奥斯卡也随之腐烂下去,他们只能开始在很不健康的独立电影圈寻找宝贝。
这也就给了哈维这样的人极大的操作空间。
颁奖礼结束之后,有媒体就把科恩兄弟的四座小金人,当成是一次独立电影的革命,他们表示奥斯卡终于向在好莱坞边缘苦苦挣扎了太长时间的独立电影人们张开了怀抱。
并且,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不是因为独立电影人拍了一部商业片。
各大媒体甚至还发出了这样的拷问:未来,将是属于独立电影的时代?
杨简只能说,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等到商业片的演员凭借电影大火,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他们就知道,好莱坞还是巨头的好莱坞。
好莱坞巨星出演独立电影是吃惯了肉偶尔吃顿素,你要想让凭借一部商业大片就能获得数千万美元收益的巨星们沉下心去搞艺术,这很难。
起码没赚够之前会很难。
可能只有那些商业成功到不能再成功了,或者说和系列片绑定得太死产生反噬的巨星们想要转型了,他们会去尝试一下独立电影。
这届颁奖礼和上一届颁奖典礼相比还是闹出了不少笑话,去年除了把《无间道》标注成了小日子的电影让华夏人很恼火,其他还是很不错的。
而这一届的各种细节堪称粗糙,更表现在整体设计的仓促不堪和现场乐队与主持的配合脱节等等。
甚至还出现明星串错场的尴尬局面。迪亚茨在念错“电影摄影技师”这个词之后还旁若无人地笑道:“噢,我能念对的。”
“技师”这词,在华夏他可不算什么好词啊。
颁奖礼上的各种失误还不是最尴尬的,而是次日公布的收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