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训宫,万年堂。
巳时正,一场小范围、高层级决策会议正在召开。
按照两汉沿袭下来的传统,类似会议也称之为集议。
胡太后一早去了华林苑,召见沙门统惠生上师,商议将于五日后举行的盂兰盆节庆祝活动。
郑俨告病在家。
实则是因处置元叉一事上和胡太后闹分歧,顶了两句嘴,胡太后一怒之下罚他禁足府中一月。
李神轨去往华州监押军粮。
故而集议实际主持人,乃是给事黄门侍郎、中书舍人、伏波将军、明堂别将徐纥。
胡太后三大恩幸(情人)里,徐纥排位最末。
不是他能力不行,而是受碍于家世出身。
与荥阳郑氏、顿丘李氏这等“二品大姓”相比,出身乐安博昌(山东寿光)的徐纥,只是个地地道道的寒素小姓。
靠着“三起三落”的传奇经历,徐纥一步步攀附上郑俨。
经由乐安郡中正官重定乡品,勉强评了个四品士族。
这才为他光速升迁打下基础,最终成为胡太后入幕之宾、裙下之臣,坐上如今高位。
与会者其实不少,丞相、领大司马、高阳王元雍位次第一。
胡太后、天子元诩不在场,他的位置就放在御座侧下方,皇陛之上,像征着总决庶政,代行君权。
元雍是献文帝拓跋弘之子,孝文帝元宏之弟,天子元诩叔祖父,宗室辈分极高。
这条老滑泥鳅经历过宣武帝元恪排抑宗室、打压宗王的“至暗时期”。
经历过元诩幼年即位之初,权臣于忠一手遮天时期。
元叉专权,胡太后两度临朝称制,他也始终屹立不倒。
作为宗室代表,不论当政者是谁,都得对他进行拉拢。
元魏第一钉子户,实锤无疑。
不过也仅仅是像征而已。
元雍种种唬人头衔背后,实际掌握的实权少得可怜。
胡太后要想处置他,也不过是一道诏旨的事。
另有侍中、领左卫将军、东平王元略。(原东平王元匡病逝,元略由义阳王新近改封。)
侍中、领吏部尚书、城阳王元徽。
侍中、护军将军、东阿县公元顺。
中书监、卫大将军穆绍。
侍中、领秘书丞裴延俊。
司空、领军将军皇甫度。
太尉、中书侍郎、汝南王元悦,司徒、秘书监元钦。
给事黄门侍郎、司农寺卿袁翻。
最后一位,侍中、通直散骑侍郎、长乐王元子攸。
徐纥翻看着奏疏,语速飞快又不失清淅、准确地向在座宗王、公卿介绍今日议题。
首先便是关于罢免大将军、江阳王元继一事。
元继是元叉之父,胡太后亲家。
多年来倚仗元叉权势,这位宗室疏属远亲,把朝廷官缺当作自家店铺里的货品售卖,赚得累世巨富,私库丰盈远超国帑。
元叉倒台,如今也该到了清算他的时候。
不过诸位宗王公卿,也从徐纥话里听出几分意思。
太后并不打算严惩元继,先罢免其大将军的荣誉尊号再说。
无人对此提出异议。
徐纥当着众臣面,把一份提前草拟好的诏令取出,签押上自己的名字。
中书监穆绍、中书令袁翻、中书侍郎元悦象征性地检查一番,又交还给徐纥加盖几枚印章。
徐纥又在诏令末尾书写门下审议字样,签押上自己的名字,再加盖一枚门下官印。
最后交由今日禁中当值的侍中元徽签字用印。
一份禁中集议产生的最高决策,到这里基本走完流程。
呈给胡太后审阅无误,便可让符玺郎加盖宝玺颁行生效。
宗王公卿们面无表情。
徐纥连诏令都提前写好,表明这是太后直接做出的决定,他们只要负责走完流程就行。
反正罢免元继是众人的意思,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徐纥总摄中书门下两省事务,郑俨、李神轨不在场,军国诏令莫不由他而出。
太后近来忙于筹办盂兰盆节,哪有闲遐理会这些繁琐庶务。
集议通常由郑俨、徐纥轮流主持,宗王公卿们早就习惯了。
至于天子元诩
若无人提,王公大臣们只怕要忘了,他们还有一位少年天子
“西道行台萧宝夤,奏请拨给军粮五万石,太后命群臣详议此事!”徐纥笑道。
汝南王元悦鼻孔里哼了声,“朝廷哪有馀粮拨给他?渭南平原良田无数,今秋收成只往洛阳运来区区三万石。
他倒好,一张口就要五万石,岂不是还要朝廷倒贴两万石?”
元悦嗓音阴柔,说话神情也很忸怩。
坐在旁边的护军将军元顺一脸恶寒,两手死死抠住案几边角。
听说汝南王近来又从鲁阳、梁县等地收来十几个娈童美少年?
一想到元悦在洛阳有“男风行首”的“美誉”,元顺就浑身起毛极度不自在。
他恨不能搬起案几躲远些。
司农寺卿袁翻也摇头道:“太仓馀粮还要用作安置六镇降民,能不轻动最好!”
元略、元徽等人相继表态,裴延俊直接附议,一致同意驳回萧宝夤求粮奏疏。
萧宝夤手握京兆、雍州、华州等地,渭南大片产粮区在手,不太可能缺粮才对。
这厮不懂得体谅朝廷,应该请太后降诏申饬。
萧宝夤是齐明帝箫鸾之子,东昏侯萧宝卷弟弟。
萧衍攻入建康灭亡南齐,萧宝夤逃至洛阳投降大魏,宣武帝元恪封其为齐王。
元恪对他极好,还把姐姐南阳公主嫁给他。
萧宝夤投桃报李,跟随中山王元英屡次攻打南梁,着实令萧衍头疼了几年。
如今胡太后秉政,对萧宝夤倒也不错。
只是在诸位宗王看来,此人始终是外姓,又是南齐正统后裔,头顶一个齐王封爵,始终让人心里犯嘀咕。
最好召还萧宝夤,让他老老实实留在洛阳。
又或是派去坐镇徐州,和老对头萧衍较劲。
关中形势复杂,万一萧宝夤三心二意,单凭元修义恐怕应付不了。
不过也正是关中叛乱形势严峻,除了萧宝夤,似乎也无人有能力应对。
徐纥笑了笑,随手在萧宝夤呈上的奏疏末尾写了个“驳”字,放到一旁不作理会。
太后也认为没有必要向关中增派军粮。
李神轨此次去华州,也是奉命实际考察,看看关中究竟乱到什么地步。
“最后一桩议案,关于如何安置六镇叛民”
徐纥拿起一份从遥远云州送来的奏疏。
奏疏用涂黄麻纸书就,卷轴装入漆封竹筒。
徐纥展开奏疏时,抖落不少尘土。
那是来自北境六镇的飞尘,仿佛带着硝烟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