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元诩得知蜜多道人遇刺身亡,已是事发三日之后。
前朝显阳殿内,十五岁的少年天子,把一方石砚狠狠摔在直阁将军尔朱世隆面前。
溅出的墨汁洒在高昌国进贡的狮纹锦毡上,洒在尔朱世隆朱色褶衣上。
“无能蠢材!枉朕平日里对你信赖有加,你却连个人都护不住!”
元诩在陛阶之上来回快步走动着,俊逸面庞一片怒愠。
“朕担心蜜多出宫有危险,才特意命你率领禁军护送!
你倒好,没能护住蜜多不说,竟连贼首也放跑了!
朕要你有何用?!”
元诩咆哮声充斥大殿。
哗啦一声,御案上摆放的章疏,被他一推之下散落一地。
几张金笺纸飘在半空,摇曳着落在尔朱世隆身前。
“臣万死!”
尔朱世隆一脸徨恐、悔恨,额头重重叩在冰冷地砖上。
如果再搭配几滴眼泪,他这番作态也就完美了。
可惜他心里恨得牙痒痒,根本挤不出眼泪。
被一个他压根儿瞧不起的小皇帝骂作废物,尔朱世隆有种奇耻大辱的感觉。
他不光瞧不起元诩,更瞧不起秽乱宫禁的胡太后。
他甚至瞧不起整个元魏宗室。
自从去年,李崇率领十馀万中军出击北塞,征讨六镇叛首破六韩拔陵无功而返,他就知道,元魏王朝气数将尽。
蔑视朝廷的心思,从那一天起,开始在内心深处疯狂滋生。
尔朱世隆是尔朱氏放在洛阳的代表,他的心思,代表整个尔朱氏。
不只是尔朱氏轻视朝廷。
六镇军民、关中诸胡、河北义军、南梁萧衍哪一个又把拓跋元氏放在眼里?
如今,早就不是道武兴国、太武称雄寰宇、高祖孝文帝横扫江淮荆襄之时。
世道,已经变了!
宣武一朝战事频繁,在淮南一线与梁军反复拉扯,损耗太多国力。
元诩年幼即位,朝廷重心转移到内斗争权。
十馀年来,高肇、于忠、胡太后、元叉、刘腾权臣轮番登场,胡太后两度临朝称制。
大魏就是在无尽的政争、夺权里,把国力一点点损耗殆尽。
元氏宗室、八大鲜卑勋贵、四大汉家高门
一大批公卿门阀尤如吸血蠹虫,无休止地吸噬着国家元气。
尔朱世隆自从来到洛阳,看到的不再是君贤臣明,听到的不再是王师凯旋。
他嗅到一股愈发浓厚的腐朽气。
洛阳从里到外,都散发着腐烂臭气。
先祖尔朱羽健曾率一千七百契胡勇士,追随道武皇帝牛川复国。
而今,根基朽烂的拓跋元氏,已不再值得尔朱氏效忠。
尔朱世隆跪地叩首,额头稍稍抬高,视线落在元诩来回走动的朝靴上。
他象一头冷静凶狠的孤狼。
总有一天,小皇帝元诩,还有胡太后那个贱人,也会象今日这般跪在他面前。
鸿胪少卿谷会,领左右邵达也是元诩亲近信臣,此前与蜜多道人并称天子三宠。
谷会好言抚慰,劝元诩息怒。
邵达和尔朱世隆还算交好,也帮忙说着好话。
领左右一职设置于元叉专政时期。
原本是元叉自领,专门用来监视元诩。
元叉被废,领左右一职保留下来,成为宿卫御前的近侍武官。
领左右下辖的主要武装力量,正是设置于宣武帝末年的千牛备身府。
元诩发泄一通,火气稍减,指着尔朱世隆叱道:“你说,刺客究竟有多少人?”
尔朱世隆慌忙道:“当场格杀十馀人,还有四处潜藏的,混入里吏、隶户的,侥幸逃亡的臣估测不下数十之多!”
谷会、邵达对当日情形并不了解,只听传言,声称有贼人佯装里吏、隶户。
再加之尔朱世隆拿出了十几具“刺客”尸体,故而对此说法倒也不加怀疑。
毕竟,禁军伤亡人数摆在那。
“竟有如此多贼人!?”
元诩大吃一惊,旋即怒火再度“腾”地升起。
“如此多贼人,明显是一场精心预谋的刺杀!”
元诩怒不可遏,“要说无人指派、授意,朕是万万不信的!
能在永和里安排这么多贼人行凶,岂是等闲之人所为?”
元诩脸色青红相交,猛一咬牙:“摆驾崇训宫!朕定要问个明白!”
谷会、邵达脸色大变,急忙左右拦住。
“陛下万万不可!此事尚未水落石出,若贸然质问太后,只怕招致雷霆怒火!”谷会大急。
“蜜多已死,即便查出真凶也于事无补!陛下可责令廷尉、御史台,会同府县两级继续追捕贼人!
太后跟前,陛下只需佯作悲伤,等太后主动问起,陛下再请太后降诏,授命领、护二军协助缉贼!”邵达也极力劝阻道。
元诩怒道:“此事明显是太后指使,有何好掩饰的?
朕今日若是退让了,他日死的就会是你们二人!
谁敢与朕亲近,谁敢为朕效力,都会成为太后眼中钉!
朕是天子,大魏之主!
不是任人拿捏的提线木偶!
朕受够了!
大魏是朕的,绝不容许谁再夺走它!
太后也不行!”
元诩拨开二人,气冲冲就要走。
谷会、邵达噗通跪倒,甚至要去抱元诩两腿。
“滚开!”
元诩踢翻二人,冲出殿门坐上乘舆,带着一队直阁卫士、宫宦往崇训宫而去。
“快走!今日若不拦住陛下,指不定要出多大乱子!”
谷会、邵达连忙起身追出殿外。
尔朱世隆不紧不慢地跨出殿门,远远看着天子一行穿过万岁门往后宫而去。
他冷笑几声。
闹吧,最好让胡太后、元诩这对母子彻底撕破脸。
四方叛军、胡酋、反王在各州郡折腾。
太后和天子在洛阳折腾。
越是折腾,大魏气数丧失得越快。
尔朱世隆抻抻懒腰打了个哈欠,天子和太后接下来的闹腾,和他已经没关系了。
他已被黜为骑都尉,区区正六品上禁军武职,勒令出宫禁足府中一月。
趁这段时间,好好梳理洛阳朝局,给大酋长呈上一份详尽的谍报。
太后有意让高阳王元雍出任丞相,能掌握多少实权倒不好说。
不过大酋长想要谋取并州刺史之职,只怕少不了通过元雍向太后说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