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中旬 滇西 临沧
胡兰春乘坐的汽车缓缓驶入临沧城
陈耿,谢晋元和吴时三人早已在站台等候,他们身上的东北军军装沾了些尘土,袖口卷起,这是两三个月来每日跟着部队拉练留下的痕迹。
自沈阳誓师后,南洋军主力便分批开拔,辗转千里抵达临沧,如今三个师近四万人马已在此扎根三月,从最初适应南洋湿热的气候,到如今翻山越岭的实战拉练,士兵们早已褪去初来时的生涩,多了几分丛林作战的凌厉。
“胡兄,可算把你盼来了!”陈耿大步上前,握住胡兰春的手
胡兰春嗓音清亮“老陈你太客气了,比起你们,我这点路程算不得什么。”他环顾四周,远处的山坳里隐约可见成片的帐篷和营房,练兵场的方向还传来零星的口号声,“没想到营地已经这般规整,看来你们早把临沧当成出征前的大本营了。”
“不提前适应可不行。”陈耿侧身引路,几人沿着碎石路往营地深处走,身后的参谋官们提着胡兰春的行李紧随其后“滇西气候湿热,山地多,和东北平原不一样。这三个月我们天天拉练,翻山越岭练体能,摸爬滚打练战术,就是要让弟兄们提前适应中南半岛的地形,到了掸邦、泰国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说话间,一行人已走到营地中央的指挥部。这是一座由原木搭建的简易木屋,四周插着南洋军的旗帜,门口的哨兵见陈耿回来,挺直腰杆敬了个军礼。屋内陈设简单,一张长条木桌摆在中央,墙上挂着巨大的地图。
“先简单吃点东西,一路劳顿,边吃边说。”谢晋元招呼胡兰春坐下,勤务兵很快端上几样小菜。一盘腊肉、几份肉罐头炒的青菜、几碗香喷喷米饭,还有一壶当地的米酒。“条件简陋,将就着吃,等后续南洋的物资运到,咱们再改善伙食。”
胡兰春拿起筷子,尝了一口腊肉,咸香中带着滇西特有的烟熏味,他笑着点头“不错,别有一番滋味。”
陈耿继续说道“等到我们出征后,胡兄就坐镇临沧,替我们调配物资,别让我们饿肚子就行。”
胡兰春哈哈一笑“你这个陈耿啊。。。现在全军都到了临沧了吗?”
“都到了”参谋长吴时介绍道“第一师,第二师和第三师到的最早,还有两个喀秋莎炮兵团,以及滇军和桂军各一个团。”
“哦?龙云和李宗仁也都出兵帮忙了?”胡兰春有些意外。
吴时介绍道“毕竟南洋军的这个事情是全国瞩目的,龙云的滇军派出了一个加强团大概三千五百人,由团长曾择生率领。桂军也派出了一个团大概两千五百人,由团长夏国璋率领。”
“滇军悍勇,桂军精锐。”陈耿说道“来了就是一大助力,就是那两个炮团,来的实在费劲,我在临沧这附近雇佣了一千人帮着抬炮弹和油料。”
陈耿给自己和胡兰春各倒了一杯米酒,端起来抿了一口,“不过你刚到,有些情况得跟你仔细说说,免得你心里没数。”
陈庚手指在地图上划过一条清晰的路线“你看,我们从临沧出发,先向西进入缅甸的掸邦,沿着掸邦北部的山地一路南下,穿过果敢、永贵等土司辖区,最后从掸邦南部进入泰国清迈地区。清莱是泰北的重镇,日军和銮披汶的泰军在那里布防密集,我们可以先在清莱立足,再逐步向曼谷方向推进。”
他顿了顿,语气沉了下来“关键就在于掸邦这一段路。掸邦名义上属于缅甸,但实际上就是个独立王国,局势乱得很,比东北的山林还要复杂。”
就在这时,木屋的门被推开,一名穿着傣族服饰的男子走了进来。他身材中等,皮肤呈健康的古铜色,眉宇间带着几分干练,腰间别着一把短刀,一看便知是常年在山地行走的人。
“陈军长,我来了。”男子拱手行礼,声音洪亮。
“胡兄,我给你介绍一下。”陈耿说道“这位兄弟叫刀京版,盈江傣族人,今年三十七,是龙主西派来给部队当总向导的。土生土长的滇西人,熟悉掸邦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有他带路,咱们在掸邦就能少走很多弯路。京版,这位是胡兰春先生,南洋的总负责人,刚到临沧,你把掸邦的情况跟他好好说说。”
刀京版在胡兰春对面坐下,勤务兵给他添了一副碗筷,他也不客套,拿起筷子夹了一口菜,才缓缓开口“胡先生,掸邦这地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大概有十六七万平方公里,它在缅甸的东部,北接云南,东连老挝,南邻泰国,正好是我们进军泰国的必经之路。”
他喝了口米酒,继续说道“掸邦名义上归缅甸管,但实际上缅甸中央政府根本管不着,这里遍地都是大小土司,各自为政,谁也不服谁。整个掸邦主要分为北掸邦、南掸邦和东掸邦三个区域,其中北掸邦的势力最大,也最复杂。”
“那掸邦里主要有哪些民族呢?”胡兰春好奇地问道。
“民族可不少。”刀京版掰着手指说道,“最大的族群就是掸族人,其实跟我们云南的傣族人是同源同宗,说话、生活习惯都差不多,我跟他们交流一点问题都没有。除此之外,还有佤族、布朗族、景颇族,还有不少汉族人,也就是华人。”
他话锋一转,重点说道“北掸邦最有名的土司是永贵土司苏瑞泰,他算是整个掸邦土司的领袖,威望最高,手下有不少武装,控制着北掸邦的核心区域。不过在北掸邦还有一支重要的华人势力,就是果敢土司杨文炳父子。杨文炳今年三十八岁,他儿子杨振才十七岁,都是汉族人,祖上是明末清初,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率部退到滇缅边境后,部分官兵和亲眷留在当地定居,形成了果敢汉族的先祖。现在的杨氏在果敢经营了好几代,果敢地区的华人都听他们父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