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天功的修行,是将神识分割成无数份,在心神之中,或者化种种兵器,或者化花草树木,乃至演化万法,体悟无量大道,成就无量神力。
不管神识演变为何,都可以融入自身大道之中。
甚至可以说,体悟大道越多越广,成就的无量神力就越强。
“不愧是‘斗’字秘的开创者,也许在神话时代,无量天尊就已经在考虑化混沌体了。”
鸿钧在开始修行之后,轻声感叹,想起了自己从伏羲龙碑所得的“斗”字秘,作为九秘之一,可以演化任何攻击神术,号称斗战第一。
可若是与无量天功的仙台卷结合起来,岂止是演化任何攻击神术,分明是演化万法。
此后万法归一,成就无量神力、无量大道。
鸿钧猜测,这位神话时代的天尊,之所以要对先天混沌体王波下手,很大可能就是想以无量之道演化混沌。
“也不知道,他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传闻之中,无量天尊斩杀未成道的混沌体后不久便“坐化”了。
但是这个世界强者的“坐化”,都未必是真的“坐化”,远一点的如帝尊,近一点的如虚空大帝,甚至还在神源之中的无始大帝,以及将来的青帝。叶天帝,皆是如此。
在世人眼中是坐化了,却不知他们是准备坑别人还是坑自己。
“天尊应该是失败了。”
这时候,伏羲龙碑出声,说道:“大帝曾经和我说过,无量天尊元神之变没有问题,但是肉身之变却差点火候。”
“所以,他在最后的关头,选择和道德天尊一样,以渡劫天尊的法,尝试结轮回印。”
鸿钧微微点头,神话时代的九位天尊,不管最后的选择如何,都可以说是长生路上的践行者,长生法的开拓者。
渡劫天尊的轮回印,元始天尊的以器成道,灵宝天尊的以阵成道,道德天尊对天生圣灵的研究,无量天尊对混沌体的研究,乃至长生、寂灭、逍遥各自的探索,都值得后来者参考,继续推陈出新。
或许正因如此,才在神话末年,孕育出了帝尊这个绝代人物,红尘成仙。
鸿钧的无量天功仙台卷已经入门,但是想要彻底成就,形成无量神力,却还需要神识分裂演化天地万象的水磨工夫。
不过,他并没有着急去进行演化,而是在这个节点,立刻开启了对阿弥陀经的修行。
阿弥陀佛大帝的仙台经文,应该是参考了无量天尊的法,同样有分割神识的过程。
不同的是,所有的神识在演化万千之后,最终会归于一端,惟精惟一,化作自身的佛法神力。
前者散而为万道,后者合而为一禅。
看起来南辕北辙,相互对立,可是这种对立之中,未必不能找到统一。
“对立与统一,对立我亦明白,却不知你准备怎么将其统一?”
伏羲龙碑同样在研究这两种似乎同源异流的至尊经文,它早知仙台秘境,不同的经文,映射不同的神力,想要统一在一起,并不是那么简单。
不仅对修行者的才情有一定的要求,修行的古经,也需要有融入之径。
若是伏羲神力和女娲神力,因为有着龙蛇之变的传承,完全可以用伏羲大帝所创的河图、洛书两种神形,生成河洛阵纹,进行汇聚。
但是无量天尊和阿弥陀佛两种古经,就不好如此了。
它听了鸿钧对这两种法的理解,似乎已经有了思路,不由好奇,想看看这位洪荒后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道无处不在,佛只在心中。”
鸿钧只向伏羲龙碑说了这十个字,就开始了自己的修行。
首先是《真灵不昧经》的观想法,这一刻不再观想以他自身为原型的道人,而变成了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形象。
这婴儿出世之后,在鸿钧的识海之中,往东西南北各走了九步,最后回归原本位置,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中高呼:“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这一声呼喊,不仅仅是识海之中的婴儿呼喊,在现实之中的鸿钧,同样喊出了此声。
旁边的伏羲龙碑神只见状,不由一愕。
而远在须弥山,有一个正在给众菩萨、罗汉说法的高大法身,忽然停了下来,目光看向鸿钧所在的东边。
这一幕,让须弥山上的众菩萨、罗汉,顿时惊讶。
有一个僧人开口问道:“世尊,敢问东方可是又出了什么事?”
百年前五色道石迎击三皇兵的时候,须弥山的讲经停过一次;
数十年前,不死天刀出现与五色道石两败俱伤的时候,讲经又停了一次;
再往后,伏羲龙碑横空出世,讲经也停了一次。
如今世尊又停讲,让这些菩萨、罗汉开始怀疑,东荒之地,是不是又有帝兵争锋了。
高大法身闻言,却是叹笑了一声:“无事,不过有后来者以道入佛,佛法又广矣。”
随后,不再关注东方,继续说法。
高大法身的关注,鸿钧一无所知,但是伏羲龙碑神只却是感知到了。
它看了一眼西方的须弥山,见到那边并无反应,很快又垂下目光,继续看护鸿钧的修行。
佛本是道,既然都是自身,没必要纠结一时间是佛还是道。
鸿钧虽然更喜道人形象,但是为了修行,却不介意一时为佛。
不过,这个佛,并不是随意而化的。
他对佛门经文的理解研究,不过才刚刚开始,一切当从婴儿开始。
既然是婴儿,鸿钧此前又胡诌了一个“如来”之名,福至心灵下,才喊出了这样一句口号。
如来,是佛陀之名,但并不指向具体的哪一位。
无穷世界,亿万诸佛,得证果位,后面都会加之“如来”两字。
但见这婴儿高坐在鸿钧的识海之上,无量天功首先运转,分出的神识,化作天地万象,感悟种种道与法之后,便会转为阿弥陀经的根基,回归婴儿之身。
前者散逸,无处不在,是无量天尊代表的“道”;后者精一,只在心中,为阿弥陀佛代表的“佛”。
当然,这是属于鸿钧的修行,他更喜欢将阿弥陀佛古经,称为“无量光佛经”或者“无量寿佛经”。
所谓无量者,实非无量,是名无量。
两者在《真灵不昧经》观想法的相助下,合二为一,是为无量光、无量寿、无量法、无量道。
这种新生成的神力,依然可称为无量神力。
既然思路已经打开,鸿钧立刻沉入修行者,摒弃外界一切干扰,争取早日将仙台一重天修行圆满。
可是很快,鸿钧就发现这种统一佛道的修行,出现了问题。